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的基础应是阅读对本的感受和理解,同时这也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本、更好地理解课并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呢?笔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克服阅读理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弊端的方法,是找准突破口。通常,教师多注意在课文题目中找,在关键字、词、句中找,在开头或结束语中找。其实还可以: 1.在细节描写中找。写人、写事、写景,通常都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我教《李闯王渡黄河》一课,以人物肖像的细节描写为突破口,分三步设计教学。首先提问学生:当黄河挡住农民军前进的道路时,闯王在两天内容貌发生了什么变化?接着指导学生议论:仅两天时间,闯王的容貌为什么发生这么惊人的变化?这说明什么?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文中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现代教育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课堂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这就是说,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把教师传授的学习文章的方法吸收内化,经过不断练习,转变为自身的能力。然而,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必须在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用好例子,举一反三,使知识转化成自身的能力。一、引导学生运用概括的方法理解文章。通过句意、节意、段意的归纳,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5.
课文可分为字面意思和深层意义。。前者包括字的音、形、义、词、句表达的意思,句群、段落的大意及其基本的逻辑关系;后者包括文中的事实、材料、细节等的内在含义,修辞方法、表现方法、结构方法的特点及艺术效果,文章的主题、观点及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态度及意图等。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又是课文不同的两个层次,语文教学当然少不了帮助学生搞清课文的字面意思,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义幸 《贵州教育》2010,(24):44-44,46
在上世纪一段时间里,我们习惯于对文本主题作唯一的理解,那时的语文老师最常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分析课文之后给学生抄“中心思想”,这些中心思想都是教参书上给定了的“标准答案”,谁不按这一方式开掘文章主题,那就是离经叛道。  相似文献   

7.
我们要引导小学生以词语为抓手,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对语言文字进行舍弃、重组并去粗取精,转化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样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一、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课文首先要把握全文,力求在心中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能概括课文的基本大意或主要情节。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抓住文中关键的词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对  相似文献   

8.
一、以美的情境唤起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直观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学生一旦入境,感受到美,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如教《小池》之前,我选了一个风和日丽的天让学生到自然界实地观察有树荫、有小荷甚至有泉眼的荷塘,使学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  相似文献   

9.
10.
《飞夺泸定桥》一课,记叙了红军在长征中的一次战斗经过。教学本文时,我们抓住“飞”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t”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短小简单的文章。但也许正是因为它简短,有的同学读完之后不知它到底要说什么。因此,有必要谈谈如何理解这篇课文。 汉语中有个说法,叫从“字里行间”读书,英语也讲"read between the lines。”这些话归根结底是要我们读书时要用心,要细细体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手巧才能心灵”,要深入理解课文,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⒈动手做标记。在重点句、难句等关键性的句子下面划线体会,在关键性的语句、感兴趣的词句以及有疑问的地方点画、批注,能帮助理解课文。⒉动手做实验。有的课文,通过实验就能较好地理解其中的难点,感悟语言描述的情节。如《詹天佑》一课,一些同学对“人”字形的线路,火车上山的方法,以及到南口后多出一个火车头等问题一时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只要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实验一下就能解决问题。⒊动手操练。有的课文,如应用文、说明文等,学…  相似文献   

13.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灵活性和无穷智慧的青少年,由于青少年智能的可塑性、可变性,教师工作成绩的变数太多;又因为教育效果的隐蔽性和长效性,有的教师一辈子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还是默默无闻,其教育思想、方法得不到宣传和推广;有的教师可能一辈子都误人子弟,也许还被认为是一位好教师。几乎每一位教师都有相同的期盼,都希望把书教好,自己的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但工作中不知不觉产生教育负效,自己仍不能发现。  相似文献   

14.
一、理出文章主线。 每篇课文均有一条或明或暗的主线。理清主线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第一场雪》的主线较隐秘。如何理出主线,教师必须设计一些问题巧妙地启发学生找出来。根据课文内容,可以这样设计提问:第一场雪下得怎样?(大)“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对照课文分析:文首写“强大的冷空气”、“凛冽的寒风”、“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得很  相似文献   

15.
小语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隐含着作者对学生的期待与渴求,希望得到某种理解和赞同。而学生的阅读,也并不意味着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被动接受。恰恰相反,无论在倾向上或深度上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课文主动与作者交换意象,使二者意象尽量趋向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意蕴上下功夫。大致有三个环节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6.
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插图,可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起到文字表达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教《社戏》一课时,教师若能运用该课的彩色插图,使学生形象感受夏日江南乡间的生活气息,就能为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  相似文献   

17.
工人凿井,先要进行地质勘查,测试地下水位,选准地点,确定位置,然后一层一层地挖下去。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要像凿并工人那样,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本文仅就如何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谈点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18.
19.
图文并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和课文密切联系,相得益彰,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借助课文插图阅读,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插图,充分发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引导小学生通过插图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或认识不熟悉的事物,或感知不熟悉的情境,让课文插图切实为小学生理解课文服务。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引导小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
要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突破能力和发现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养成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进行理解,从而把握住课文的含义,由点到面,这样就能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结合工作实际,笔者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得出如下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