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是已故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孙维刚先生对自己倡导的整体结构教学观的生动描述.孙维刚先生认为,数学教学要站在系统的高度,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教学,都要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联系状态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是与“孙维刚”这个响亮的名字一起,被社会、家长、学生以及教育界同行所知晓的。为什么孙维刚能够在22中出现?在孙维刚之后,22中是否还仍能出现孙维刚式的优秀教师,是否还能培养出孙维刚老师式的优秀学生?22中有着怎样的办学特色,有着怎样的教育教学特色?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一系列的问号,走进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  相似文献   

3.
<正>孙维刚在《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一书中说道:老师应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退居幕侧当导演,引导学生把一堂堂课演绎成一场场攻克一座座山头的战斗.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去完成.孙老师的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学中老师  相似文献   

4.
孙维刚老师在《全班55%怎样考上北大、清华》一书中,写给任课教师这样一句话:“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这句话是他几十年教学经验的结晶,它蕴含着:置知识于系统中,着眼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因为联系和规律就是本质;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因为数学思  相似文献   

5.
孙维刚对数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孙维刚的数学教育观可归结为数学教育的哲理观、"五育"并举的教育观、结构主义的教学观和自组织的学习观.孙维刚的数学教育观对当下数学教育有不少启示:提升教育境界,做到"五育"并举;运用"结构教学",培养核心素养;渗透数学德育,促进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立马想起了名师孙维刚。他是北京教育界的一个标志性人物,把"数学"上成"人学",丰富了学生人文内涵,潜移默化学生的品性,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听过孙维刚讲课的老师都赞叹:他的课你没法学,他不按课本讲,古今中外,史、地、生、化、音、体、美,甚至文学、天文都融入数学教学中。有人问孙维刚怎么教数学,他转身在黑板上奋笔疾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文辞优美的文章,但老师不用情感来演绎文字而用语言来草率肢解情感,学生观看事迹感人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特级教师、十大杰出教师之一、模范班主任、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孙维刚老师,从教35年,当班主任亦35年。他不仅在中学数学教学右面成就卓著,享誉全国,而且在班主任工作艺术方面也造诣颇深。多年来,他用自己杰出的身教和言教,悉心培养了众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本刊特从今年北京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上孙维刚老师的发言中节选了如下的部分,以介绍这位名师在育人方面的真知灼见与模范行为。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弘扬新时期教师美德,教育部组织了“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 9- 10月在全国巡回报告数十场。报告团成员孙维刚、杨瑞清、孙晓兰、蔡改、王实军、张大田和包全杰等优秀教师躬行讲坛、无私奉献、全心爱生、一生爱教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极大反响。本期刊发孙维刚老师的自述,希望大家关注,并就师德建设畅谈自己的感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举办“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征文活动以及相关话题的在线研讨以来,笔者看了不少有想法有新意的文章,联系教学实践,自己也有些想法。下面就从两个角度——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回忆历史老师对我的影响和以一个从业7年的历史老师身份说说学生对我的印象,谈谈什么才是有效的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0.
李春娥 《辅导员》2010,(2):62-62
在义务教育阶段,纵观开设的所有科目,它们在诸多方面或横或纵,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这些联系,笔者曾经尝试,试图踏出一条科目之间“取长补短,为己所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经过十余个春秋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如今收获了一些硕果。借此机会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心得、体会、经验与各位同行进行交流,希望能听到各位读者的心声,也希望能为身处一线教学工作中的老师们提供一点点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一、如何理解“情境”的内涵和实际意义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一词的理解产生了偏差。比如,在《除数是小数除法》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教师就出示“2.4÷0.12”直奔主题,在教师“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老师期待同学们惊人的发现”的寥寥数语中,激发起了学生对自我、对同伴进行挑战的勇气与欲望。你说,这算情境创设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行为…  相似文献   

12.
翻看2009年第5期的《语文教学之友》,拜读了丁勤中老师的《“夏水襄陵”之“陵”应作何解》这篇文章,丁老师在此文中认为《三峡》“夏水襄陵”的“陵”解释为“升”更为准确。笔者非常敬佩丁老师不拘泥于教参、大胆质疑的精神,他不仅提出了疑问,而且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但在拜读完丁老师文章后,笔者也有一些自己的疑问和想法。  相似文献   

13.
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对于将来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现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据调查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会比较差,可见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柳州市中小学“禁补”之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个老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从与老师的谈论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题:课堂上讲了几遍,学生还是听不懂;这道题做了几次了,学生还是不会做。仔细琢磨,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的八大优点福建特级教师郑梦如拜读了《小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0期何夏维同志写的《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的10大弊端》一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的看法与何老师不敢苟同。我认为对学生作文“精批细改”至少有以下八大优点:一、有利...  相似文献   

16.
数学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它突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经历真正的“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应用意识,在当前新课改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数学实验已逐步成为数学教学中老师们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实践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对数学实验进行了尝试和探索,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以下是笔者在新教材教学中几个数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及反思。一、实施数学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着力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理所当然也是减负增效的“主战场”。那么当下的数学课堂还“超载”了哪些“负担”?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数学课堂真正意义的减负增效呢?笔者将以几个实践案例为载体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做法。知识呈现减负增效。提升课标落实力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积极的。但部分老师由于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到位,导致自己的课堂“穿新鞋走老路”,将一些选学甚至已删除的知识再次“演绎于课堂”,势必给课堂、给学生增加了“新的负担”。  相似文献   

20.
看了《福建教育》2010年第1期邱廷建老师伪E念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其对策》一文,笔者颇有感触。笔者曾对“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数学概念教学存在着怎样的误区”、“新教材中数学概念有什么特点”、“数学概念教学该采取哪些对策”等问题进行过调查、分析,现结合人教版教材中数学概念的编排特点分析概念教学出现常见误区的部分原因,并谈谈如何做好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