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我认为“思维”没法教,也没有办法训练。如果“思维”能训练,结果会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教学固然没有定法.但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得法。语文教育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语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是否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因此有效教育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语文教育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有效吗?”“我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合适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更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我们已听腻了这样的话:“教学前必须吃透教材。”什么叫“吃透”,“吃”到什么程度才算“透”?把教材中的每个字、词、句的意思及作用都弄清弄懂就算透了吗?其实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包括思想的和知识的)极其广泛。惟其广泛,也就有轻重主次之分。所谓“吃透”,首先应该把握“最核心最基本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     
《中学生天地》2009,(10):63-63
日本也有“哈日族” 大家都知道有个词叫“哈日族”,但你知道其中的“哈”是什么意思吗?“喜欢”?“痴迷”?正确答案是:什么意思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所谓作教学的工具性.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怎样写”.所谓作教学的人性,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去写”。这三个问题是构成完整的作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二的有机统一呢?下面将着重谈谈有关统一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石艳真 《考试周刊》2012,(39):140-141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历史课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本文剖析两个有代表性课例,意在使更多的教师觉醒到那些习以为常、为广大教师所仿效的所谓的“经典之作”正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是应该加以革新的,并认识到教师到底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数学教学才好的问题。案例1:“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的教学。教材上的例题是:“有5朵黄花,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多少朵?”下面摘录一段名师上课的过程。生:5 3=8(朵)。师:算式中的“5”表示什么意思?“3”表示什么意思?“8”表示什么意思?生:算式中的“5”表示5朵黄花,“3”表示红花比黄花多3朵,“8”表示红花有8朵。生:老师,…  相似文献   

8.
物理教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这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颇有“生命力”的问题.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走出校门的学生对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大多不再记得,多数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与物理没有直接关系.那我们如何理解物理教学呢?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是教育?当一个人将在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同时,〈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将物理思想方法的教学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我们认为:物理教学的不只是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是的将物理思想方法植根于学生的大脑之中,形成所谓“缄默知识”,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作训练的经验可以用“多读多写”加以概括,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谓“习得”与“历练”都是这个意思。当前,对这个经验的认识有两点值,导注意:一是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好办法,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现在学生没有时间多读多写,加强写  相似文献   

10.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清课文顺序,结合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染和教育。2.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其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时要突出这一训练重点.着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1.提问:你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什么时候成立的?导入:那么当时大典的盛况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题。解题:“开”是什么意思?“典”呢?“开国大典”是什么意思?3.检查容易读…  相似文献   

11.
刘琳 《中学教学参考》2009,(20):112-113
什么是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所谓“有效”,简而言之就是指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它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者是教学态度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掌握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或掌握到何种程度,最终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下来,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便是无效教学;对同样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有的教师只用了5分钟,有的教师用了10分钟,虽然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但后一种教学也算不上有效,只能算做低效教学.下面结合“光合作用的发现”的教学设计,谈谈如何使有效教学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具体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个案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在课前备课时.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学生单从表面理解.一定会“离题万里”.故在教案设计时特别作个批注。果不其然.当学生读到“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一句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碰壁’是什么意思?”我没急着回答,而是笑着对大家说:“问得好.‘碰壁’是什么意思呢?我想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这一问.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掀起了议论热潮:  相似文献   

13.
刘长发 《福建教育》2005,(11A):35-35
一、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教给学习方法 1.从课题入手质疑。如《将相和》“将”指谁?“相”又指谁?“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将相原来为什么不和?是什么促使他们和好的呢?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探究。  相似文献   

14.
“线形”教学模式旨在实现学生自能读书,为其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一、“线形”教学模式的基本式1.基本式图示导入铺线→初读理线→细读循线→深读悟线2.实用课例评析课文题目:《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一课时主要教学过程实录:犤板书课题,简要谈话犦犤扣题五问犦师:课文题目中的“别”字是什么意思?生:告别,分别的意思。师:“别了”,课文中指谁跟谁别了?生:“我”跟中国,也就是作者郑振铎跟祖国分别。师:在什么时间分别的?生:1927年“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师:在什么地方别的,要到哪里去?生:在…  相似文献   

15.
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表现为“真情与个性消逝,文学与文化流失,想象与创新衰退”。这种教学的弊病也显而易见:理性知识多而滥,感性积累和创造少。学生得到的是什么呢?他们会熟知诸如“以小见大”、“形散而神不散”、“小说的三要素”等写作和分析术语,或用一种近乎思想品德教材的话语复述中心意义,对文章内容来说,却永远是一碗“夹生饭”,更谈不上创造。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体验,没有与书本的直接对话,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自我素养很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相似文献   

17.
语文离不开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新课程”也应该给语文课带来新的生机。然而,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以“课堂”为主要阵地的语文并没有多少起色。世纪末的批判还是语文的隐痛。少、慢、差、费的状况改变了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有效提高了吗?事实上,由于对新课程的误读,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语文教学质量非但不能提高。还很有滑坡的可能。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地位、关注文本、能力训练三个问题略陈浅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减轻学生负担”是当前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战略任务。但是如何“减负”.却是众说纷纭.没有给“减负”一个实质性的界定.广大教师也十分茫然.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作一点机械的“减负”.这样不仅学生的负担不能真正地减下来.而且教学的效率也不会真正得到提高。所以有些卓见者就提出了“科学负担”或“减负增效”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科学减负”?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20.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