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现今一些文言文教材,由于注释者的疏忽或不明了古人行文有同义连用之例,存在着注而不当和当注未注这两种亟须匡补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大学》原为《礼记》篇章之一。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列为四书,作为学习儒家经典的入门教材,流传极广。但旧注中始终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颇有争议。例如"格物致知",致知即大知,《中庸》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大戴礼记·主言》云:"所谓天下之至知者,能用天下之至和者也。"又如"无情者不得尽其辞",情为忠诚之义,《周易·乾·文言》云:"修辞立其诚。"又如"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命当读为冥,昏庸之义。  相似文献   

3.
清代陈澧指出读《仪礼》之法有三: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并谓分节之法早肇见于郑玄、贾公彦注疏。到朱子时有见《仪礼》"记不分章,记不随经",因此撰著《仪礼经传集解》发明新法,将经文每段截开,于段末标出每段旨要。后来研读《仪礼》莫不由此法。反观贾《疏》的分节法,风格与朱子之法大不相同。本文以《士丧礼疏》为例,探讨贾公彦《仪礼疏》分节之法,发现《疏》文除了标明"自此尽某"一类分节语外,在经、《注》有足够提示的情况下,《疏》并不特别说明分节。又或《疏》已说明该段分节段旨,下文有相似段落则不再重申。此外,除了明确的分节语外,贾氏分章划节之内容,须透过贯通经、《注》、《疏》三者,才能互文见义。  相似文献   

4.
途程是指地理、水陆交通路线方面的知识。途程对古代土。商、行旅的重要性,正如明人在《合刻水陆路程叙》中所说的:“天下中国以至于九夷八蛮之地,莫不由舟车而至,名山大川以至于海隅日出之表,莫不由遵道而行。舟非水不行,车非陆不至,乃水陆莫不有程途。无程途,滔滔天下令人迷津,茫茫山河令人裹足,行必由径,篡人迷途,故差毫厘失千里者也。于是有水陆路程之设,使天下仕者知生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往不适。使海内仕耕商旅,由天下之达道,登天下之正路,恍然驾轻车,就熟路……  相似文献   

5.
先达时贤注释汉语古籍,皆以注明典实为首事,如倪璠注《庾子山集》、钱仲联注《人境庐诗草》、徐朔方注《牡丹亭》,皆博大精深,实乃后学所莫敢望尘。然杭世骏谓"诠释之学,较古昔作者尤难",其一即"事必数典"(《道古堂集》卷八)。故智者千虑,或有一失焉。今札记倪、钱、徐注典讹误数则于此,不敢以非贤达,唯以示注典之难而已矣。  相似文献   

6.
清训诂学家郝懿行《尔雅义疏》(上海古籍出版社83年6月影印本。以下简称《义疏》),虽不象《尔雅义疏·序》作者宋翔凤所说"凌唐跞宋,追秦汉而明周孔,至于旁皇周浃,穷深极远"那样完美,然郝氏知识渊博,功底坚实,长于名物训释考据,郭璞《注》、  相似文献   

7.
通检《礼记正义》,孔颖达“郑玄未见《古文尚书》”之言凡有七处.此论有违事实,据文献可知,郑君少习《古文尚书》,且后来有《古文尚书注》传世.孔《疏》之误,缘于不识东晋枚赜伪孔《古文尚书》之伪所致.故郑《注》云“在《尚书》,今亡”者,或指原先秦时完整之《尚书》,孔《疏》云“具《尚书》篇,见在”者,实指伪孔《古文尚书》.  相似文献   

8.
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为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上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相似文献   

9.
上时政疏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超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  相似文献   

10.
予观弃于友人所①。一客数败②。嗤其失算③,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乎;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报甚④,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弃者,终日默坐而已。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⑤,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弃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⑥,人皆见之;虽护短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弃者之不若已⑦! ①予,我。弈(Y(?))下棋,这里指围棋。所,指友人家。②数(shu(?)),屡次、多次。③嗤其失算,讥笑他不会算计。④赧(n(?)n),羞愧得脸发红。⑤度(du(?)),分析、推测。⑥著,“着”的本字,此处读为(zh(?)o),指下棋落子。⑦曾观弈者之不若已,这句意思是连看棋的人也还比不上呢。  相似文献   

11.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1),而法其所以为法(1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13)。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14),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15),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17),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18)荆人欲袭宋(19),使人先表澭水(20)。澭水暴益(2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22),溺死者千有余人(23),军惊而坏都舍(2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25)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一般认为,《孝经》是孔子门人或曾子门人(或者是再传)记录、整理孔子对曾子讲述孝道言论的著作,成书当不晚于战国时期,其间又经过这一学派学者的不断加工。汉兴,河间人颜芝之子颜贞献之,凡十八章,长孙氏、江翁、后仓、翼奉、张禹等皆名其学,是为今文。同时,又有所谓《古文孝经》,出于孔氏壁中,二十二章,相传有孔安国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六五郑玄本传虽有郑注《孝经》之文,  相似文献   

13.
<正>清代嘉庆著名学者沈钦韩学问淹博,识见深广,所作大著《王荆公诗文沈氏注》,广引群书,旁采众说,是研读王安石诗文的极佳注本。然而其中也间或评说不当,偶有疏误。后学之人于此自当不需为其避讳,而应正本清源,以作补苴之说。其疏误之一,是在注释王诗《和王微之登高斋》时,说李壁注王微之为王皙为错,应该是王贽(《王荆公诗文沈氏注》,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7年9月,页24)。对沈钦韩的这一个疏误,近年已有李之亮先生加以精彩辨说:此王微之实是王  相似文献   

14.
禅宗语录词义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释禅宗语录中"商量"、"落处"、"掣猱"、"一格"四条词语,或首释该词之义,或补词典义 项之漏,或正词典释义之失。  相似文献   

15.
四、史德治史有一个灵魂:史德。治史要有史识,“无识无以断其义”(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无法正确判断善恶正邪。而“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同上)。史德在我国有很美好又很久的传统,所谓“秉笔直书”。但实际很难。章学诚对此有很好的归纳。他认为核心在于能否排除个人感  相似文献   

16.
相台岳氏刊《九经三传》,世称善本。今所传《春秋经传集解》每卷后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牌记两行(见图),前人因以为相台本群经为岳珂家刻本,又别有《九经三传沿革例》,亦肯定为岳珂所编。按《九经三传沿革例》始著录于《文渊阁目》,一册一为部,凡六部,完成者一册,余均注阙。至《内阁书目》,则云《九经沿革》一册,全;又一册,全。而张萱等注曰:“宋相台岳珂家塾刊本,与《九经总例》相同。”盖其前著录《九经总例》一册,注曰:“《九经》诸本互异,此书总其互异者详辨之。曰书本、曰字画、曰注文、曰音释、曰句读、日脱简、曰考异、凡七则。  相似文献   

17.
高正伟 《图书馆杂志》2012,(2):75-81,74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史源之义,当不只在引文断句,不只在分别前书后书,更在知经史子集之别,学术之源,政教之本。我国学术自来讲求本原,至清章学诚有"考竟源流"之说,而四库馆臣所作的工作,其大者莫过于承接经史子集四部的系统,以经史统领子学和集部,以国家学术统领全局。  相似文献   

19.
明代汪瑗撰写《楚辞集解》作为重要的《楚辞》注本之一,对后世楚辞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考察汪瑗撰写《楚辞集解》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楚辞集注》之不满;二是无失扶抑邪正之意;三是悼念不得志者;四是发前人之所未发。本文试阐述之。  相似文献   

20.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没有一种艺术、科学能够是不学而得的。——德谟克利特(注: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 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