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研究院的创始人、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60年来,以常书鸿先生为代表的专家学者们扎根敦煌,在荒无人迹的沙漠中开辟出一片天地,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瑰宝、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下),于2006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论文集共收有会议文章79篇,其中关于“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的文章有樊锦诗《纪念常书鸿先生》、王伯敏《敦煌守护神赞》、李承仙《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等22篇;  相似文献   

3.
画家、敦煌艺术研究资深学者、我国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常书鸿先生遗孀李承仙 ,2 0 0 3年 8月 2 8日病逝于北京 ,享年 79岁。李承仙 1 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奔赴甘肃敦煌莫高窟 ,从事洞窟壁画的临摹工作 ,与常书鸿先生珠联璧合 ,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半个多世纪 ,他们临摹的敦煌壁画及个人作品蜚声海内外。李先生生前为国家文物局研究员 ,为发掘、研究敦煌艺术奉献出了毕生精力。敦煌学家李承仙病逝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十年代初,常书鸿先生通过多方努力,争取了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的支持,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建立起考古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始了石窟考石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敦煌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1979年常书鸿先生重访日本,在与日本朋友的座谈会上,谈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特别是谈到飞天与日本法隆寺飞天的比较以及与欧洲艺术中天使形象的比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常书鸿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留学期间发表的一系列艺术评论文章,分析了早年的常书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看法及对敦煌石窟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作文》2006,(3)
20世纪30年代.留学巴黎并在那里已颇有名气的中国画家常书鸿,无意间发现了一部《敦煌石窟图录》。精美绝伦的东方艺术以及被外国人掠夺的厄运.使常书鸿赞叹不已也震惊异常。于是,他断然舍弃了优裕生活,在1943年来到茫茫戈壁的莫高窟。从  相似文献   

8.
宋翔 《家教指南》2021,(1):102-109
常书鸿先生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敦煌艺术研究亦具有独特性.作为一位优秀的油画家,欧洲留学经历、对于西方美术史的系统学习、长期的洞窟观察与临摹,使他具有同时期诸多学者所不具备的条件.常先生十分关注中外文化的对比与交融问题,民族性、时代精神以及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则是贯穿其敦煌艺术研究生涯的几个重要主题.此外,作为一名学术领导者,他的研究思路也影响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后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且至今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史敦宇自幼跟随父亲史苇湘、母亲欧阳琳先生出入洞窟和学习临摹敦煌壁画,并得到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先辈大师的直接指点。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研究和临摹敦煌壁画三十余年。作为在敦煌莫高窟生活、学习、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年艺术家,由于史敦宇常年生活在敦煌学专家和临摹大师的文化圈里,汲取了先辈各专家、大师们的艺术营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油画起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书鸿、吕斯百先生到达甘肃之前,甘肃的油画创作和教学几乎是个空白。常、吕二位先生以其艺术活动成为甘肃油画创作和教育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同时,作为最早、最有影响的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中国著名画家,其油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对后来甘肃的油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剖析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状况,以及常书鸿在当时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思考以及对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认识.提出了常书鸿领导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艺术的大力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943年春,以常书鸿先生领导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正式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和壁画临摹等工作。常先生先后主持制定并实施了多项保护、管理石窟及其壁画等文物的规约,包括《申请研究千佛洞古迹准许证暂行办法》《洞窟壁画临摹暂行规约》《外来研究人员临摹壁画管理办法》《管理石室壁画塑像及其他古迹摄制照片及电影暂行办法》,在当时及以后的壁画临摹和考察活动中对石窟文物的保护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介绍了张大千、常书鸿等人早期在敦煌临摹、研究壁画的情况,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揭示了敦煌艺术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简讯     
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主办的“1992年敦煌吐鲁番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5—29日在北京市郊房山举行。这是该学会组织的第四次国际学术活动,与会国内外代表100余人,提交论文60余篇。会议分语言文学、艺术与考古、遗书与宗教、历史等四个小组进行讨论,我院李正字、谢生保、胡同庆、王惠民等同志提交了论文,名誉院长常书鸿先生也参加了会议。会上还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又一分会——房山石经研究会。  相似文献   

15.
我总在说,敦煌事业是从临摹起家的。敦煌研究院临摹质量的提高,与常书鸿先生制定政策有关,但取得这样大的成就,还是应该归功于段先生。我是学油画的,以前不喜欢国画的花花草草,在学校上学期间我觉得中国的人物画都不行,没有意思,那时是比较崇洋的。到敦煌来就是想了解我们自己传统的人物画,因此才来敦煌。  相似文献   

16.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汉书·地理志》)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南枕祁连,襟带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保护神”的常书鸿来到饱受创伤的敦煌莫高窟。常书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  相似文献   

17.
常书鸿,著名敦煌学家、知名画家,从事保护、研究、介绍敦煌文物艺术事业达40余年,其绘画作品享誉中外,在佛教文化、东方学、考古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这位年届九旬的老人在北京木樨地的寓所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8.
常书鸿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油画家、教育家、敦煌学家。他早年师从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大师保尔·阿尔伯特·劳伦斯学习油画,蜚声巴黎画坛。他擅长画人物肖像、人体、风景和静物,尤其是他的静物画最能体现他那构图完整,造型严谨、色彩优雅、用笔精致、意境静远、画面精美而又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显示出融典雅的古典风范和东方气息于一体的独创风格。  相似文献   

19.
李晗 《家教指南》2021,(6):144-151
民国早期留法的女雕塑家陈芝秀,历来备受关注,然而相关史料一直严重匮乏.陈芝秀(1910—1979),浙江诸暨人,我国著名装饰图案艺术家、设计教育家常沙娜先生的母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法国里昂和巴黎学习染织图案和雕塑,中国留法艺术学会(常书鸿为主要组织者之一)会员.本文以民国时期四卷本《艺风》期刊(孙福熙编)为依据,陆续整理出陈芝秀的一些史料并进行分类;同时,又新发现了同样作为"留法艺学会"重要会员的陈士文留法录取信息.这些新史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留法学生状况及20世纪近现代艺术进程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忆敦煌     
五十五年前,1947年的秋天,我于四川成都省立艺专毕业,与同学四人,得到常书鸿所长的同意,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