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王秀珂 《今传媒》2020,(2):141-143
古代中国文人画家地位的提升是建立在晚唐书画评论家、以张彦远为代表的书画评论家、美术史家以"画史""画记""画评"等方式,对画家尤其是非职业性代表画家地位的辨解评判支持之上的。通过对绘画社会政教、伦理等价值的强调以及与书法、士族文人的联系性,来提升中国画家在社会结构中的话语权,也促使宋代以后以士族读书人为代表的"文人画"与作为职业身份的"匠画"在精神和意义上进行了分离,从而形成中国绘画特有的"文人"画家地位。  相似文献   

2.
西晋末年北方连绵的战争,造成了中国南北分割的局面,大批士族跟随司马氏集团南渡长江,建立了东晋,并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政治模式——门阀政治。随着士族的南迁,南北文化在江东地区产生了碰撞与交融,"吴歌""西曲"的诞生,玄学的发展,佛教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乐舞的走势,它带着独特的士族文化烙印,为随后而至的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乐舞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张季鸾的报刊活动主要集中于新记《大公报》时期,报刊思想主要包括"‘四不’方针"、"文人论政"和"报恩主义"三个部分。张季鸾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体系影响,养成了其特有的文人办报气质,成就了新记《大公报》的辉煌传奇。张季鸾主笔《大公报》言论的成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滋润和影响的结果,本质上是中国传统原动力驱使与策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东晋末年,伴随着政局的动荡,建康文坛的领导权多次易手。以孝武帝为代表的皇族势力与以桓玄、谢混为代表的高门士族先后控制了建康文化圈,对平典似道德论的文风构成了冲击。谢混被杀后,建康文坛中心由谢氏乌衣之游转向刘裕幕府,揭开了南朝皇权取代门阀士族控制文化领导权这一历史趋势的序幕,而东晋末年政局的动荡对晋宋文风的转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炫伪造书籍显示了隋代儒学尚处于发展困境中的文化事实。即从外部来看,儒学至隋代尚未能够再次在主流文化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从内部来看,儒学尚未能够为文人在"道"与"行"之间寻找到新的价值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文恒 《文化遗产》2016,(2):95-104
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三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三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三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竞相争霸,礼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直至"陪臣执国命"的局面,但"礼崩乐坏"并不是时代主旋律,各诸侯国在外交活动中仍然遵从礼制.<左传>作为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遵循礼制行事的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8.
姚诗聪 《兰台世界》2016,(6):158-160
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江东地区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为唐代江东四大士族之一。唐代为其全盛时期,其最主要的通婚对象为山东士族,除此之外仍与关中士族、江东士族、胡姓士族、其他家族存在通婚关系,故对其与非山东士族婚姻的整理、分析无疑是对其婚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见诸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同文,因此自古以来两国文人相遇,在思想沟通、文化交流等方面不存在多大障碍.因为虽然语言不通,但是可以通过笔谈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在日本的各种资料,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公私资料中,保留有许多日本文人与中国文人笔谈的记录.这些笔谈记录成为今天我们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日关系史等的珍贵资料.本文介绍的冈千仞1884年访华时与上海文人的笔谈记录即属此类.[1]  相似文献   

10.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和他的诗赋周振甫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周振甫著作别集"一共有七种,其中《陶渊明和他的诗赋》一种为首次正式出版。此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全国性的陶渊明大讨论时期,分为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评价与时代关系以及作品自身的特色三大部分。同时又在其中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陶渊明归耕后的生活,具体描述他在上京的生活、在南村的交游以及他的艰苦劳动和贫困生活;二是突出陶渊明对刘裕北伐所抱的态度和他在晋宋易代之际所发的感慨。这两  相似文献   

12.
百年《大公报》最辉煌时莫过于新记时期,新记《大公报》既达到了文人论政的巅峰,又成为践行新闻专业主义的先行者,其"四不方针"的提出义正言辞、铿锵有力,揭去了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面纱,又赋予文人论政以新的生命力。如果说新闻专业主义是新记《大公报》新闻思想的基础,那它所传承的文人论政就是其新闻思想的本质精神,两者在中国这一复杂多变的环境构成中交织相融,成就了它的辉煌,使之成为时代的一面镜子、一个时代的华章。  相似文献   

13.
流散海外的小臣艅犀尊、小子卣和小子□簋同属殷末青铜器,其铭文提及"来征夷方"、"望夷方■"与"伐夷方■"等内容,通过铭末记年及关键人物"夷方■",又能和上海博物馆藏甲骨系联。本文透过三器铭文和卜辞中所见殷末征夷方内容,钩沉帝辛十五祀征夷方过程、路线及参与人员等史实。得知此次战役时间由帝辛十四年十月延续至十五年四月,历时约九个月。作战过程为兵分二路,首先由小子■先至堇地,观察监视夷方的动静,商王根据回报在地做出了戔夷方的决定,并随后率领臣属与多侯展开征伐行动。另一方面■在上■命令小子□征伐夷方,与王师会合。由征伐途经地点来看,商王国军队和夷方伯可能交战于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2004年4月,应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和意大利Scaler,集团邀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率领上海出版设计代表团前往德国莱比锡参加"2004年世界最美的书"授奖仪式,开访问考察德国和意大利的图书文化.这是中国内地出版界第一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展示和授奖活动,也是中国内地出版界第一次参加莱比锡书展,第一次与德国和意大利的书籍艺术家密切接触.笔者随行记录下诸如感悟: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6)
孙中山在近代史上意义重大,今日普通民众对其认知相对单一,认为其卓绝伟大。然其生前在报端之形象呈现纷繁复杂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至北伐结束而趋于单一。作者以新记《大公报》为例,通过梳理《大公报》于北伐期间对于孙中山的社论,重建彼时《大公报》报端孙中山媒介形象的演变。通过梳理发现,孙中山的媒介形象随时间推演大体经历"革命党统率"、"反帝反赤"、"近代领袖"到"一代伟人"的变迁,且彼此之间层层累积,并非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6.
姚诗聪 《兰台世界》2016,(8):155-157
吴兴姚氏是汉唐之间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士族,为唐代江东四大士族之一。新表中对姚氏定著房虽未明指,但实际上却已列出。古人虽未明确指出,但为了便于今后吴兴姚氏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对其著房以及其他房支加以命名,基于墓志所见材料,辅以其它史传文献资料,也附带兼论唐代吴兴姚氏的新贯问题,这些都是尚未见研究成果的内容,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河南洛阳孟津县出土武周岑平等墓志,墓主为唐代名相岑文本侄女、刘洎儿媳。墓志撰者"侄羲"乃岑平等堂兄弟岑景倩之子,岑平等与岑羲实为堂姑侄关系。岑氏丈夫刘广宗及其家族墓均在故乡江陵,但其独葬于洛阳邙山,既与其信仰佛教有关,更与自武后时起山东士族与侨姓士族迁移洛阳的潮流相系。南阳岑氏为侨姓高门,入唐尤为显赫,为一门三相,唐代前期只有兰陵萧氏能与之比拟。岑平等卒时,其伯父文本、从兄弟长倩二宰相皆已作古,而撰者对此只字未提,这在习惯自矜门第的唐代士族墓志中显得不同寻常,反映出对武周时岑长倩冤狱的莫大忌讳。该墓志称岑平等仅有一子,即郑州司仓参军刘敦行,据1930年洛阳出土刘敦行神道记云,敦行为薛氏所生,岑氏实乃嫡母。  相似文献   

18.
《夷坚志》是宋代著名文人洪迈编撰的一部志怪小说集,集中许多故事以市井百工为主人公,重点展现了他们巧夺天工的神奇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神,肯定了这些"小人物"对满足民众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及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凌廷堪《陶靖节画像赞》称颂陶渊明为"见几之哲",意思说他早已看清了刘裕篡权的阴谋,所以早早归隐。其实刘裕代晋体现了历史的进步,陶渊明也并没有看出他那种深藏不露的政治家思路。陶渊明到底是书生和隐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杜尚泽是《人民日报》一名时政记者,经常跟随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在习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过程中,她也作为随行记者全程采访。《中国记者》约请杜尚泽结合个人工作,谈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的感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