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考察了关于王道士名称的6种原始资料后指出:王道士俗名王福琳,出家为道士后称王园禄,逝世后按照道教习俗被称为王园箓。至于目前最为流行的王圆箓,至今并未发现确凿的文献依据。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应将王道士称作王园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王道士《墓志》所记在"流水疏沙"过程中发现藏经洞的事或为信史,应有一定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余秋雨的《道士塔》讲述了一个敦煌石窟的罪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全文对王道士批判的篇幅不占少数,但仔细想一想,王道士到底有多大罪过?他能承受如此之苛责吗?王道士在莫高窟内粉刷壁画,锤毁雕塑的确给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带来了不少损失。可是我们一直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标准来苛求王道士是不公平的。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爱好,所做的一些事无非是打理他的“家”。他的“无知”与“愚昧”都是我们强加给他的“罪名”。我想如果王道士当初知道这块圣地的价值,他是不会做出这一切的。可是在那个吃喝都成问题的时代,又…  相似文献   

4.
又见王道士     
《当代学生》2013,(Z2):111
几年前,翻看《文化苦旅》,首先让我震惊的便是那位王道士。贩卖古籍且不说,还嫌石窟中的壁画色暗,派人粉刷。那一刻,我们似乎清楚地听见敦煌悠长的叹息。王道士自是使后人哀之,而今人怕也要步其后尘,画蛇添足,不暇自哀而又令后人哀之。需修者何?非旧居也,而是人心,是今天我们对文化的态度。①  相似文献   

5.
王道士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者,也是敦煌藏经洞宝藏流失责任者。关于王道士其人,既有真伪并存的民间传说,也有外国探险家的记录,但无论在敦煌藏经洞宝藏的发现和流传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都将是盗卖敦煌宝藏的历史罪人。  相似文献   

6.
触目文题《道士塔》,请莫认为秋雨先生将领我们去拜祭哪位功德圆满的道士,不,他是借莫高窟所见的圆寂塔为引题,给我们剥离着非人工的破落之“塔”:活“剥”敦煌的直接罪人王圆篆,揭  相似文献   

7.
慵懒而富有感性的声音,以及独具一格的词曲创作风格,使王若琳成为乐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新专辑《Joanna&王若琳》分为"唱歌的Joanna"和"写歌的王  相似文献   

8.
道士塔     
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 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 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看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  相似文献   

9.
《崂山道士》一文中,王七心中的"道"是道术,而道士心中的"道"是完整的道教思想。道为本,术为末,王七的"道"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而道士的"道"则包含着更为宽广的救世理想,是蒲松龄对中国本土道教的肯定。  相似文献   

10.
师:读了《道士塔》,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一个贯穿全文感情的词语。生:"恨"。师:哦,"恨"。作者都恨哪些人?生:(七嘴八舌)王道士……外国侵略者……满清官员……还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从文本解读的角度,对《道士塔》作的教学设计。一问王道士:因为你的“错步上前”,给中华文化造成怎样的悲剧?二问余秋雨:你拦得下斯坦因们劫掠敦煌文物的车队吗?三问我自己:“我好恨”,那么,作为我们自己,我最恨什么?导题西出阳关,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沿,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12.
余秋雨的<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却引起了我的疑问和思考. 作品首先写王道士,说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作者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并且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把相当多的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了.什么"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什么"小丑""肮脏"等等,作品详细描述了王道士发现敦煌文书并将其卖给斯坦因等人的过程.文章名为<道士塔>就很说明问题,而且应该说,全文是紧扣"道士塔"这个题目的.这就给人一个印象,似乎真如作者所说:"不幸由王道士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而如果换另一个有文化的人来当家,似乎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相似文献   

13.
一、课文导入(略)二、研析课文(一)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l.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明确: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请同学们看课本前的插图,作者在莫高窟看到的几座僧人圆寂塔,就是这个样式。今天北京北海的白塔,其型也属于这种覆钵式的塔。)2.请一位同学描述一下作者是怎么描写和评价王道士的。明确: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罪人、小丑(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王圆箓相关的视频资料。从照片上看,王道士…  相似文献   

14.
一《道士塔》的开篇并不怎么突兀,只是以通常的游记手法从“面”上介绍了莫高窟大门外的“塔群”。作者用“破落”和“悲凉”点明了景物基调,然后将笔触指向其中一“点”——王圆箓的墓,于是引出了故事的全部和情感的生发。“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一句,对王道士作了是非判定,要言不烦、明确无误,为全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接着对王道士肖像的描写和来历的补说,与“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形成比照,作者的情感取向一目了然。“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中的“不幸”用得非常妥贴,突出了历史的严重错位和民族的无尽悲哀。面对…  相似文献   

15.
一篇《道士塔》,一个王道士,唤起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一支车队,一把铁锁,浓缩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悲剧!作者用幽默的语言作外衣,包裹着“良知”和“道德”,对一个民族坚守不了自己的文化财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朝廷和官员鲸吞文物的现象进行了抨击。  相似文献   

16.
劳山道士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颈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一斧,使随众采  相似文献   

17.
钱穆先生青年时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地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別的树!”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  相似文献   

18.
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的《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学习这篇散文并没有太多的障碍,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以课堂讨论为主的方式。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并未急于抛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提出质疑。很快就有学生提出:作者与王道士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但文中的叙述却那样具体生动,这是否有些违背历史事实?作者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相似文献   

19.
一、历史“现场”的目击者历史宛如一只漏斗,荣耀与屈辱,高贵与卑贱,似乎无所不包,而又无一不被漏掉,最终只剩下漏斗本身。关于“敦煌石窟的罪人”王道士,历史的记载除了一方依稀的“碑文”,恐怕也只有一张面目模糊的“照片”了。然而,这具历史的干尸在书写者想像之网的打捞下,居然令人不可思议地复活于现世的视界之中:“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  相似文献   

20.
东汉道士探析汤其领后汉中元元年,光武帝刘秀宣布图谶于天下,征辟道艺之士入京为官,不仅促使了谶纬内学的兴盛,而且为道士的兴起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东汉时期,道士的活动十分广泛,他们中有的在官府推步灾异,预料吉凶,为统治者出谋献策;有的兼通经传,招收门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