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龙纹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历经红山双龙首玉璜——甲骨文"虹"——青铜器交龙纹——汉画像石伏羲女娲像——二龙戏珠五个发展阶段。交龙纹包含着生殖信仰和避邪祈福两种涵义,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侯乙墓墓主棺木的花纹以龙纹最为复杂、最为繁缛,具有深刻含义的,值得探讨。楚人重生死,楚绘画与雕刻的一些艺术形式特征也理所当然地与楚人对生命与死亡的态度相关。本文首先讨论内棺纹饰的特征形态,再从《山海经》等文献资料中对龙纹进行考证,了解龙纹形态的特征、龙纹背后的含义。试图从这些认识丰富形象背后认识楚人的魂魄二元观念。  相似文献   

3.
查海遗址的龙形堆塑和龙纹陶片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龙。人们制造出龙的形象,是为了避邪御凶。在房屋前面堆塑龙形的习俗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7,(76):174-176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青铜时代,龙纹成为青铜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甚至龙纹青铜器与政治统治有了联系。另外,龙纹的形态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意识转变。  相似文献   

5.
本针对中国历代龙纹图案,探讨了它的演变发展与造型特点,揭示了它的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人文探究:《癞头皮》是一首流行于浙江宁波市象山县的民间儿歌。这首儿歌通过领与和(可以一领众和、数人领众和)的方式,表现了往日乡村孩子的生活场景以及他们活泼、调皮、可爱的形象。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生活比较贫乏,有些孩子辍学,有的虽然上学,但放学后仍需要做许多家务劳动,为家庭承担一部分责任。歌曲中的癞头皮(调皮小男孩)通过钓田鸡换钱(铜板)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云冈第三期洞窟均为中小型方形窟,可分为三壁三龛、侧壁双层龛、三壁多层多龛等形式。龛像配置更多采用横向组合,重视对称构图。尽管图像布局富于变化,但第二期流行的法华与弥勒图像仍为基本组合元素,其造像思想与第二期洞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9.
《燕子龛禅师》是写四川(今重庆)云阳的燕子龛禅师;这是一首内容丰富,技法高超,雄奇苍郁,语淡意悠的好诗;大量事实证明,它是王维"蜀物多淹泊"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第45窟佛龛是盛唐时期敞口龛的代表作.该龛的塑、绘不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视觉透视规律.从龛前正中跪拜仰视时,龛内描绘的壁画与塑像交织成一个有机整体,龛内佛尊像与龛顶壁画<见宝塔品>等可能表现了法华会中的一幕场景.此龛的塑、绘内容和主室南壁观音经变体现了比较明显的法华思想.天台宗智者大师十分重视观无量寿佛经变中"十六观"修持法门,在其<法华三昧忏仪>一文中,还着重强调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从这个角度来看,第45窟佛龛等与主室北壁的观无量寿佛经变可能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认为,第45窟包括佛龛在内的总体设计或许受到了智者大师法华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药方洞位于洛阳龙门西山窟群偏南的崖面上,南距最早洞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的古阳洞10米左右,北临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规模宏大的奉先寺15米左右。洞窟为前庭与主室两部分(图1)。前庭现无顶部,南北宽约5米,东西进深2.75米左右,窟门宽1.90米,门券进深0.62—0.65米。主室平面近于马蹄形,穹窿顶,东西进深4.40米,南北宽3.70米,高4.10米左右。西壁正中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座下雕熏炉与二护法狮子。窟顶正中雕一朵大莲花,莲花四角各雕一身伎乐天或供养天人。南壁正中开一大龛。窟内壁面布满小龛。窟门圆拱形,原有门槛,宽0.27米,高0.22米,多残。门外两侧各雕一束莲柱。门楣呈尖拱火焰状,上雕二侏儒与龟,共托一通大碑,碑身两侧各有一身向下飞舞的飞天。门外南北两侧各雕一身力士。前庭南北两壁也布满小龛。药方洞内外造像风格差异明显,有北魏、北齐、唐宋的题记,时代内涵丰富,开凿  相似文献   

12.
龙几乎贯穿了中国上下几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并在宗教、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充当着重要角色.通过对龙纹的起源、演变及蕴涵的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以具体案例,揭示了传统文化"道器合一"精神品格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与生活方式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传统龙纹在标志设计中的应用为例,论述了在标志设计教学中如何从形、意两个方面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挖掘和创新,同时对标志设计教学中国传统图案的传承与扬弃,中国传统图案再创造应该融入现代设计意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王厚宇 《中国教师》2009,(Z1):97-99
<正>我国古代美术中的鹰攫人首、虎噬人首图像一直是美术考古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试图解析所蕴藏的含义。但是对于古代美术中的人蛇母题图像却鲜有论及,这些人蛇母题图像,或人首蛇身,或珥蛇践蛇,或操蛇戏蛇,或打蛇食蛇,大都表  相似文献   

15.
帐形纹饰进入佛教窟龛,并逐渐成为摩崖窟龛中的一类主要装饰纹样,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最后,帐形纹饰与方形龛相结合,构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形式--帐形龛.本文通过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帐形纹饰做一梳理、考察,并结合窟龛开凿年代探讨帐形纹饰在各时期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河西学院学报》2019,(3):107-114
魏晋南北朝时期銙带作为一种艺术品,其纹样包涵重要的历史信息,也是当时社会思想的局部反映。龙纹是汉民族传统的神兽形象,有辟邪祈福的作用。晋式銙带雕刻有许多龙纹,即是传统汉文化的产物。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中,诸多高级贵族墓葬出土了带有龙纹的銙带,应该是受到汉文化的濡染。禽鸟纹也是銙带装饰中屡见不鲜的纹样,出土銙带中禽鸟纹的出现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与兽纹或龙纹组合出现,两者相对望;二是居于兽纹或龙纹的背上,作飞翔状;三是两只禽鸟纹相对出现,这种图案造型较少,见于三燕时期的銙带中。此外,芝草纹也是銙带中常见的题材。一般情况下透雕芝草纹于垂饰上,造型简单。还有浮雕莲花纹、葡萄纹等纹饰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迦陵频伽起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首鸟身的迦陵频伽图像在敦煌壁画中保存甚多 ,形象生动活泼 ,造型独特优美。本文对这类图像的起源及其在佛教文化中的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把握形象“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属、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诗人的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读完一首诗或词,首先要看它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1997年高考全国卷所选的两首古诗塑造的是自然形象。一首是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另一首是雍陶的《题君山》:“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刘诗从月夜遥望的角度写了千里洞庭湖光山色交…  相似文献   

19.
僧伽变相龛的发现,使文献记载中有关僧伽的神异事迹能够与图像结合起来,让学界对僧伽变相的深入研究成为可能。资中月仙洞摩崖造像,长期不为学界所知,其中有两龛晚唐僧伽变相,为本不多见的僧伽变相又增添新例。文章主要结合其他已刊布的僧伽变相龛及相关资料,对本次发现的两龛僧伽变相时代及内容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张大千编号:128,伯希和编号:140),是初唐时期开凿的中型洞窟。此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平顶,南北壁上各凿一盝形顶小窟,北壁小窟现编为第325窟,南壁小窟现编为第324窟。前室表层壁画均西夏时重绘。通后室的窟门为长方形,平顶,表层壁画为西夏时重绘。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覆斗形。后室正壁(西壁)凿一平顶方形敞口龛。龛内有清塑山峦及改塑塑像一铺,共五身,正中为一倚坐佛,南北两侧塑夹侍弟子和菩萨各一身,皆立于莲花座上。龛内顶部仍存有初唐开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