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立命馆大学(Ritsumeikan University)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京都市的私立大学,创立于1900年。"立命馆"取自《孟子·尽心》中的"夭寿不腻,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期望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以待天命,尽到做人的本分,而"立命馆"是指达到这种安身立命目标的地方。立命馆大学以"自由与清新"为建学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痛鉴于战争的苦难经历,该校确立了"和平与民主主义"的建学理念。学校以法学、产业社会、国际关系等学科见长,是日本"早庆同立"(早稻田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四大私立名校之一,也是日本关西"关关同立"(关西大学、关西学院大学、同志社大学、立命馆大学)四大私立学校之一。立命馆大学一直注重与中国保持亲密、友好的关系。目前,该校共与中国的76所大学和机构签订了交流协定,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交流、学术与文化交流等,现有1000余名中国留学生在立命馆大学学习。2002年12月,立命馆大学在上海成立了立命馆驻上海交通大学办事处。从2004年起,立命馆大学开设中国大学经营管理干部特别进修班。2005年,立命馆孔子学院成立。2006年10月,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APU)孔子学院设立。为深入了解立命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特色,本刊对立命馆大学校长川口清史教授进行了独家采访。川口清史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于2007年出任立命馆大学校长。此外,川口清史校长还担任社团法人日本私立大学联盟常务理事、公益财团法人大学基准协会副会长、文部科学省大学设置和学校法人审议会特别委员、高知县观光特使等职务。在采访中,川口清史校长表示,一流大学的功能包括教育、科研和对社会做贡献,过分注重大学的科研能力而对大学进行排名的做法是不科学的;立命馆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与人性、具有优秀的领导能力、能解决21世纪人类共同课题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
<正>《论语·述而》篇中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所以很多人就据此说孔子是没有宗教思想或者是反宗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孔子究竟对鬼神天命是一种什么样的看法以及这种观点对中国宗教的发展历程有什么影响,这首先要从孔子的"天命"观谈起。孔子对天显然是很重视的,只不过他把对天的重视和崇拜与人的现实生活和命运结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孔子看重的不是"天道"这种纯粹的哲学命题,而是"天命"  相似文献   

3.
殷周之际,"天"的观念逐渐从殷商的祖先神变成了周人的道德之"天";这种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命正论"的"天命"观虽然以"民意"为其主要内容,却没有真正在制度(礼)上得到体现,相反,倒是有可能与封建宗法制下的天子世袭制产生冲突.秦汉以后,儒家思想沿用了这一"天命"观,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始终不能有一个清晰的界定,致使王权不固、动乱频生几乎成为一种历史常态.  相似文献   

4.
特点鲜明的录取标准是日本私立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立命馆大学为例,通过研究立命馆大学的入学笔试成绩、个性综合评价和笔试面试双结合这三个录取标准,总结出日本私立大学录取标准具有形式的多样化、高中和大学联系的紧密性、学部间录取标准的独特性和学科知识的基础性等四大特点,从而为我国在加强录取标准形式的多样化、强化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联系、提高各学院独特性的意识和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等四个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清代开国之初,努尔哈赤在与明朝进行军事较量的主战场之外,在思想舆论上也公开质疑明朝统治中国的合法性。努尔哈赤宣扬天命正统观,以证明其反明行动合乎天意,所建政权具有合法性。这一观念对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争夺辽东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由于其思想观念的僵化也对后金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继努尔哈赤而登基的皇太极,继承发展了这一思想,在宣传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皆受天命保佑观念的同时,更加重视得道者天命佑之、失德者天命弃之的正统观,积极奉行德政。皇太极最终完成了后金政权意识形态与儒家思想文化的链接,为其最终获得以"道统"为标志的文化象征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教育》2007,(21)
孔子的天命观念,其实是在天人关系的思维框架下来讨论天命与人事。他在继承传统天命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天命观念进行了改造,把天命解读为他所承担的一种使命。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尽人事以俟天命",把天人贯通起来,认为天命就体现在人们的现实生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哲学家将自然作为独立探索和研究的对象,认为自然界是绚丽未知的,因此,对自然的探求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古代哲学家则偏爱研究自然与人的相互关系。有的倡导天命不可违,以此求得民众的顺从和臣服,有的则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天命所归"和"人定胜天"两种观点上,先贤们的分歧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自然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的思想和观点对今天的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应当善加借鉴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7,(1):102-108
吾人多以孟子性善论同基督教"原罪"说为二种截然相反、根本冲突、不可调和之人性论,然而,事实上二者不仅不存在冲突,反而颇具一致性。二者均以人最原初之本性为善,善因本性之外的缘由而未得彰显,表现为不善;通过自身努力以待超自然的天命或者上帝的恩典,期望得以知天命、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当然,至于最终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则要取决于超自然的天命或上帝。  相似文献   

9.
<女仙外史>以明代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为背景,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唐赛儿的"复国"事业.唐赛儿是正义的化身,她的复国大业也得到了仙、凡、魔三界的共同支持,但这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作者将这一切都归之于"天命",以"天命"来解释历史成为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之所以如此,既与作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与明清易代时期文人特殊的创作心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世之显学",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这与儒、墨两家不同的天命、鬼神观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儒、墨两家的不同的天命、鬼神观为例,解释儒、墨两家不同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1.
天命思想是胡瑗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和哲学基础。胡瑗认为,天命的本质就是天道自然,所以要顺天,也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同时,胡瑗还认为,自然是始终处于变易之中的,当事物发展变化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并认为变易是永久不变的通行之法。所以,他特别强调变易之道。在变易之道的基础上胡瑗又提出了有序变革,以主动顺应时事变化与发展的主张。此外,胡瑗还把变革与"中道"思想结合起来,阐述了"行过"的尺度问题,很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帝"在殷人的观念中表示祖先神,又表示"上帝"(或曰"天"),上帝与祖先神之关系是君臣关系,故上帝赐予祖先以治民之权。周人对天命是怀疑的,表现出历史理性的进步。但为了统治庶殷,被迫继承了殷人对天命的信仰并进行改造。创造出以"帝"为声符的"適"、"禘"二字。根据形声字的构字规则,"適"直译为"到达人间的上帝",周人据此创设適长子继承制,确立了周王与上帝的父子关系。"禘"直译为"上帝的祭祀",周人据此确立了以先王配食祭天之禘礼,用以强化臣民的信仰。周人的观念变化与制度革新,体现其统治策略中,天命信仰与历史理性之张力。随着王权衰落,周初天命观的信仰逐渐弱化,天子之制也渐被僭越,竟成乱制,遂至后世不明周初建制之本意。藉由帝、適、禘等字字源考证,略可窥见这一变化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古代产生的"天命"思想及周代对"天命"的新理解,把"人"推向了历史舞台之前台。使人可以从"天命可变"的角度去理解社会的变革及自然界的变化。自此以后,这一思想对于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和认识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演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张一弛之间,我国的科技发展经历了由萌芽、积累、繁盛、到缓滞、落后。从中我们可以吸取不少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史记》,对"天命"一词有了两点新的感想。一、天命即民命,国君要顺民命而御之司马迁在《儒林列传》中记载了辕固生和黄生争论的一段话。原文如下:"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内圣"释"为天地立心",以"外王"释"为生民立命".而"内圣外王"之学才堪称"往圣之绝学",才能够"为万世开太平".  相似文献   

17.
信息公开是大学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实现透明化教育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日本大学信息公开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文章主要采用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立命馆大学进行案例研究,并从日本信息公开的背景出发,对信息日本大学公开的现状以及立命馆大学的典型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得出大学信息的战略性公开模式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信息公开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8.
殷周之际,中国的政治文化与思想观念发生剧烈变动,殷人的"帝"信仰被周人的"天"信仰所替代,周人赋予"天"以伦理属性和道德特质,"天命"的内涵也被德性化,注入了"敬天"与"保民"的内容,开启了自然宗教向伦理宗教、巫觋文化向人文主义的转型路程。周人通过天命的伦理化论证以及"文王受命""文武受命"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强调了殷人的天命之终以及天命向自身的转移,论证了周兴殷亡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从而奠定了两周天命思想的主基调,对春秋各家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命不但决定人的穷达贵贱,也决定人的寿夭生死,列子和《黄帝四经》更认为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无可改变,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天命的安排,但如果具体到个人,则一个人的命好命坏又完全是一种偶然性。道家认为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而且"命"和"时"缺一不可,而当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性、道、教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治道亦即政治经济哲学的基础。韩愈用《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纲维《原道》全篇:以"仁义"为天命之性,"正心诚意将以有为"为率性之道,"礼乐刑政"为修道之教,构建出一套性、道、教三位一体,内圣外王的国家治理学说。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同情、合宜、仁慈、正义的理论体系与韩愈的学说高度近似,印证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通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