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3年12月1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 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为各成员国评估其在创造能动的媒体与信息素养环境上所做的准备及评估公民在媒体与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方面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与实践工具,尤其聚焦服务与培训领域的教师。随着信息与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3年12月11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全球媒体与信息素养评估框架(Global 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ssessment Framework)》,为各成员国评估其在创造能动的媒体与信息素养环境上所做的准备及评估公民在媒体与信息素养方面的能力方面,提供方法上的指导与实践工具,尤其聚焦服务与培训领域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媒体和信息素养(MIL)的概念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全球MIL的提升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于2013年底发布了《全球媒体和信息素养评估框架》。该评估框架为我国提升媒体和信息素养提供了诸多启示:在宏观战略层面,要完善MIL教育体系,健全媒体与信息的相关法规;在中观策略层面,要实现MIL的评估与干预并重,发挥民间机构的力量;在实践操作层面,要重视教师培训,发挥国家和个人MIL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4年3月4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培养全民的媒体与信息素养(Media and Informational Literacy,简称MIL)需要各个国家的政策支持,于是发布了《媒体与信息素养策略与战略指南》(Media and Informational Literacy Policy and Strategy Guidelines)。随着知识型社会的日益发展和信息爆炸时代  相似文献   

5.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4年3月4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培养全民的媒体与信息素养(MediaandInformationalLiteracy,简称MIL)需要各个国家的政策支持,于是发布了《媒体与信息素养策略与战略指南》(Media and Informa-tional Literacy Policy and Strategy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6.
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问题呼声越来越高。因此需要评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技术、认知、道德层面)及个别因素对其的影响。评估研究工具采用意大利“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课题组制定的中学生即时数字能力评估问卷,研究目标人群是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的初三学生。研究发现:随机抽样的317名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整体表现刚刚合格;学校因素对中学生媒体素养的三个层面均存在显著影响;年龄对中学生媒体素养的技术和认知层面有显著影响,但对其道德层面没有显著影响;家里有无计算机或有无网络链接对中学生媒体素养的三个层面都没有显著影响;平时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频度对中学生媒体素养的技术和道德层面没有显著影响,但对认知层面有显著影响。基于这些发现,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世界教育信息》2011,(9):11-12
7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信息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正式落户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辛格、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国务院新闻办培训中心主任胡伟平、  相似文献   

8.
信息素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我国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评估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文章在学习型评估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闭环的概念框架,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实现学习效果和教学技能双赢的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简论媒体素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媒体客观上承载着多元文化价值的传播功能,由于我国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普遍缺乏,从而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极大的冲击。为此,应健全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的保障制度,加强媒体素养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网络,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体素养教育实践,倡导媒体形成自律联盟,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培养未成年人合理看待媒体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获取、分析、评估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秦莹 《文教资料》2007,(13):107-10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提出:“我们必须让年轻人在一个充斥着图像、文字、声音的世界里学会生存。”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解读媒介及其信息,建设性地享用媒介资源,逐步使人们具备批判的能力和批判的自主性,使之能够在多元的媒介环境中,合理地利用媒介促进社会和自我完善,使用媒体而非受限于媒体。本文尝试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探索,聚焦如何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希望为今后媒体素养教育的推广和实施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供相关专家学者及媒介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使用调研法对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进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并对调研结果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重视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现有教学结构、增加信息素质评估环节等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2.
关于教师的评估素养(Assessment Literacy)的研究方兴未艾,笔者在本文综述了评估素养的问题由来、定义、国内外评估素养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语言评估素养,其中包括语言评估素养的构念和语言评估素养的培养教育。最后指出国内研究者在未来评估素养研究方面可以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媒体素养的新内涵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据2008年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方网站新闻中心的公告,在1月8日于伦敦召开的青年人才交流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向10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和媒体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利用信息和传播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南。  相似文献   

15.
媒体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60年代末,美国掀起了“视觉素养运动”(Visual Literacy Movement),这个时期虽已有数个儿童观看电视的课程计划,但并未推广。此后,媒体素养教育逐步获得重视。1980年后,具有示范性的电视教育课程陆续推出。1989年,美国成立了媒体素养研究中心。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体素养”做了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媒体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和反应的能力。它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成长服务等。今天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场全球性运动,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校课程体系内,已成为一种终身教育。而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及相关教学还是空白,这种状况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职学院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已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文章主要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并针对我国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从如何加强信息化政策宣传教育及现代化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制定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及评估标准、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信息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及措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技术》2014,(10):F0002-F0002
可道 媒体素养是一个人认识、评判、运用传媒的态度与能力,是指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制造能力、思辨性反应能力等。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备思辨与产制资讯的能力,可以以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读媒体信息。随着新媒体不断涌现,媒体素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明确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素养是保障和提升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水平、推动学前教育评估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起点。本研究采用三轮德尔菲法,建构了学前教育评估人员专业素养指标体系,具体包括评估理念与道德、评估知识与技术、组织与实施3个一级指标,评估理念、职业道德、评估知识、评估技术、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6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该指标体系为遴选、培训、指导、考核学前教育评估人员提供了参考框架,并为学前教育评估人员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媒体素养也相应成为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各国都积极开展公民媒体素养教育。受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各国的应用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调查和了解这些媒体素养教育案例,分析影响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因素,将对各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