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的农村信用社是农民和牧民共同的贷款金融机构,对农业、农村、农民、牧民、牧业的支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内蒙古非正规金融有小额短期借贷和高额高利息借贷两种.短期贷款主要是作为种子和农药等的购买资金,对资金不足的农户进行贷款;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本应该做得对农业基础建设或开发性贷款等贷款的发放,但在县级以下农村地区没有设立分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电子商务在农村中悄然兴起并迅速向纵深方向发展.安徽是农业大省,开展安徽农业电子商务研究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SWOT分析,在既有资源基础上,指出安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安徽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生产趋向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农民生活迈向总体小康,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安徽农村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从安徽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分析,职业高中是安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依托,近年来,其在办学规模、基础条件、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自行组织"钱会"。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27年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其中信用合作社发展最为迅速。安徽省是当时推行此运动最先进的省份之一,从"钱会"和信用合作社两种不同借贷方式来探究民国时期安徽地区的合作借贷的总特征就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为解决资金周转问题,自行组织"钱会"。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27年开始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其中信用合作社发展最为迅速。安徽省是当时推行此运动最先进的省份之一,从"钱会"和信用合作社两种不同借贷方式来探究民国时期安徽地区的合作借贷的总特征就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业由分散走向集中的重要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是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载体。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安徽是农业大省,也是全国较早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省份之一。近30年来,尤其是2007年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安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山东、河南等省相比,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户参加的比例也不高。通过对合肥、淮南、巢湖、滁州等地的调研,对安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存在的问题作认真细致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粗浅而非全面地阐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进一步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了验证安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对农民满意度的影响,从安徽农村政府财务信息审计、安徽农村基层管理活动审计、安徽农村公共投资审计和农村政府领导干部责任审计4个二级变量选取13个观测变量度量安徽农村管理审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农民满意度的3个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对二级变量与三级变量进行信度检验,建立安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与农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整体模型拟合度检验,得到二者的关系模型图。结果表明,安徽农村政府管理审计的有效实施有助于提高农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甘宁青农村的借贷关系呈现出高利贷猖獗、借贷利率畸高,以及高利贷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等突出特点。农民高利借贷的普遍性和农村的高负债率反映出高利贷的异常猖獗;利率之高为全国所无折射出借贷利率的畸形高昂;贫民生计全为富户垄断集中揭示了高利贷问题的严重性。故而在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村,高利贷问题较全国其他地区更为严重,最具强烈的西北区域色彩、时代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材料一:建国初,党和政府采取重大措施,结束了农民遭受封建剥削的历史;1978年,安徽农民创造的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政策在全国推广;农业科学家积极致力于农业科技的研究,其中一项享有国际盛誉的成果,使粮食大面积增产……我国农业和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0.
安徽农村改革经历了改革预演和改革起步、缓步推进、加速推进、全面推进四阶段。其主要经验是:尊重农民首创、干群密切互动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利是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化取向、注重体制创新是激发农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着眼发展大局、注重统筹谋划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成功战略;立足本省实际、力求因地制宜是发展特色农业、提升农村活力的重要保证。其当代启示是:坚持从农村生产力实际出发是农村改革成功的前提;坚持以农民为本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基本现状解析 安徽是一个中部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劳动力输出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富余,农民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当前,劳务经济已成为安徽省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起到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的重要作用,已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据省农调队资料,近年来,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印度许多农业大学在广大的农村建立了“农民科学中心”,对农民进行农业科学与技术的教育和训练。大学教师们自愿到农村,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教育,为农村培训人才。农业科学家们到农村研究水土保持,沼气发电,合理施肥,培育优良品种等等。另外,印度还成立了中央农业干部学院,培养农业研究服务机构的见习研究人员。农业大学强调每一个教师都有教学、科研、推广三  相似文献   

13.
贫困农村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基于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生存需求的特征之上的,很难符合现代金融供给的成本收益原则的要求。这种差异造成农村金融和正规金融并存的局面。但是合理的看法是正规金融与农村金融是并行存在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因此在认可民间借贷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关键是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督和引导,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最终实现农民奔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安徽是个人口多,人均耕地少(1.3亩)的农业大省。安徽农村奔小康,单靠传统农业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在于从两条渠道上开发:一是在农业内部,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二是发展农村工业和其他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生产、经营一体化,这是全面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把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从“黄土地”上转移出来,优化配置到各产业,严峻的问题是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农民解脱小农经济束缚,实现小康目标,向农业现代化进军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15年来,安徽农村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自1990年以来,全省共扫除文盲164万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990年的19.5%下降到现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安徽“责任田”为代表的包产到户试验,虽然只是渡过严重农业危机的临时选择,但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其增强了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改善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并播下了后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安徽省1990-2010年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建立ARDL模型,实证检验了安徽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实证发现,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其中,安徽农业科技每投入1%,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0.48%.鉴于此,得出了安徽农业经济科技投入不足的结论,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卜凯1915年以农业传教士的身份由美国来到中国安徽宿州(当时称宿县),1920年受聘于南京金陵大学,在宿州工作生活了近五年.其间他深入农村和农户,了解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状况,传播农业科学知识,进行选种实验,推广美国先进的农业技术,由一名农业传教士转变为一位农业专家.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安徽农民外出务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外出务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但是,农民外出务工也带来不利影响,如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留守问题",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大城市病"的困扰。因此,应协调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素质,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国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还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在此,笔者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20.
预卖作物是高利贷借贷的一种方式,广泛流行于民国时期的广西农村。其存在的种类之多,是世所罕见的。预卖作物借贷具有季节性、隐蔽性、残酷性等特点,它是一种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相结合的剥削形式。它给广西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