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闻天地》2007,(2):52-52
省会某周报2006年11月5日——11日64期头版转9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我比宋祖德更专业更高明——专访"中国第三代炒作大王"  相似文献   

2.
3.
苏葵 《青年记者》2005,(8):57-57
有些事就是这样,乍看上去是非分明,一旦细究起来却也难分泾渭。就说以下的几件事吧,用传统的职业道德标准好像都难以权衡,几乎都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从媒体伦理研究角度来看,则可以把这类问题归为道德悖论。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的传媒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音孜 《今传媒》2011,(6):112-113
像一股潮流般,网络新闻炒作倏忽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如凤姐等以炒作而闻名的人物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此成名或因此牟利。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对传媒界、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恶劣后果。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炒作的因由与后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炒作”一词,目前似乎还要算是新潮物事,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找不到,估计《辞海》《词淅》之属也未来得及列项,但现实生活中是早已广泛运用了。炒明星,炒图书,炒作者,炒电影电视剧……举凡用的看的所的,不论是人是物是事,都有人架火而炒之。尽管没有权威界定,“炒作”的大概意思还是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除了商业上的运用,大约都是“广而告之”的宣传法门。只不过手法、门道更为多样而且。各神传媒通常被视为比较理想的炒作工具。比如要炒作某入某事,先有“滚动”报道开路,接着是评论、赏析、研讨、座谈等向纵深拓属,中间还…  相似文献   

6.
《报刊之友》2011,(7):155-156
近年来,《今传媒》坚持以"追踪学术前沿、突出学术个性、荟萃精品力作、创办品牌期刊"为本的办刊理念,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主动闯市场塑品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刊社综合实力跃居全国传媒报刊前列。西安市教育局主管的《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封二以"《今传媒》——当今传媒的领航者"为题,对《今传媒》杂志做了详细、全面的报道,给予全面总结和充分肯定。《今传媒》将继续努力,进一步研究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当今传媒创新发展;继续用我们真诚热情的服务感谢广大作者、读者!现本刊予以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文章将本山传媒的价值链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本山传媒价值链的市场、品牌、渠道、产品、人力资源5大具备战略意义的要素环节基础上,总结出品牌导向的要素价值整合模式是本山传媒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文化产业应是:在价值链整合中形成要素价值最大化,在价值链的市场呈现中成本最优化,在价值链自身价值的聚焦中品牌化,在价值链的要素转换中发展持续化。  相似文献   

8.
李文晋  李瑞 《新闻前哨》2013,(8):112-113
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基础、理论功底、业务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这四个方面,是提升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实现新闻传播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新闻传播业来说,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实现最大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四轮驱动",才能推动新闻传播业走上"快车道"。一、思想教育是根本新闻从业人员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角色定位,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相似文献   

9.
编者的话:传媒作为舆论工具,在现代社会如何充分地发挥作用?《试看传媒炒作的舆论力量》一文给予了有力的分析。一部《英雄》就能搅动全国电影市场(据说如今票房收入已高达两个多亿),足以看出:舆论工具不只起到政治的思想的教化作用,同样能起到经济的、社会的催化作用。作者的分析提醒我们:如何运用传媒的舆论工具特性,是摆在新时代建设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传媒》2012,(3):34
《传媒》杂志是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一份面向传媒产业的新闻核心期刊。为进一步宣传全国各媒体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采写事迹及新闻工作者先进典型报道,本刊"传媒实战"栏目特设"走转改"专栏,面向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1.
12.
叶辉 《传媒》2000,(10):11-13
我国出版领域1万多种报刊争奇斗妍的景象,与图书市场、影视音像和网络媒体的崛起,将人们带进社会传媒的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13.
犀利哥事件的本质是媒体选取网络热点放大追踪连续报道而形成的新闻炒作失范。本文从传媒伦理道德的角度以传媒的公正、传媒的责任、传媒的人文关怀为评判标准,探讨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新闻炒作失范。媒体应该通过该事件反思,自觉遵守传媒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4.
犀利哥事件的本质是媒体选取网络热点放大追踪连续报道而形成的新闻炒作失范。本文从传媒伦理道德的角度以传媒的公正、传媒的责任、传媒的人文关怀为评判标准,探讨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新闻炒作失范。媒体应该通过该事件反思,自觉遵守传媒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启动,信息社会的来临,大众传媒作用越来越大.它凭借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力量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策划轰动效应,推出一个又一个"买点卖点"、"明星大腕"、"成功人士"、"科学药物"等等的同时,对传统新闻学也进行修正和冲击,产生了"新闻炒作"、"新闻策划"、"新闻热点"、"新闻冰点"、"卖点新闻"、"买点新闻"等不少新名词,有些新名词如"新闻炒作"已引发出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7.
今年2月初,某市一家珠宝商宣布:情人节当天提供10套五星级酒店情侣套房作为奖品。面对上述举措,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在“作秀”。但当地有个别媒体却还是不遗余力地予以“炒作”:这厢卖的是“情人节,把情人送上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1月10日载文说,《哈利·波特》最近被国内媒体炒作得如火如荼。但据说《哈利·波特》在美国刚上书架不久就被撤下书架,上了最差图书排行榜。此书之所以被美国人打入最差,是因为它里面没有什么文学的意味及精神的力量,它使精神更加迷茫,灵魂更加空虚,肉体更加沉痛。它完全是技术操作流水线生产的文化魔方。它无益于人的精神生活,它搞乱了孩子们阳光般纯洁的世界和对美的世界的向往,对孩子的清纯童贞是一种残酷的伤害,对孩子的想象力更是一种颠覆性打击。看着国外评论家对此书的批评,更为我们那些热衷于炒作的“评论家”们感到羞愧。  相似文献   

19.
伊人 《编辑学刊》2002,(4):68-69
说到"炒作",人们臧否不一,褒贬各异.但不管怎样,"炒作"作为一种功利性手段,在当今社会几乎是无孔不入、无域弗届,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图书行业中,当然亦不乏"炒作"的用武之地.关于"炒作"的是非利弊,容后再作辨析.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一宗书籍"炒作"个案.由此可以证明:书的"炒作"实是"古已有之",而到了商业及大众传媒发达的现代社会,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