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490名初中生(其中39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使用家庭环境问卷和自尊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其家庭内社会资本最高;(3)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流动儿童整体自尊水平越高;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高的流动儿童,其成就自尊也越高;家庭外社会资本较高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自尊较高。  相似文献   

2.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几方面的影响:(1)家庭结构核心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2)家庭居室独门户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3)消费方式潮流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4)闲暇娱乐方式集体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5)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些论述,有利于澄清现实生活中儿童家庭教育的若干盲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论述了城市家庭生活方式的变革对儿童社会化产生的几方面的影响;(1)家庭结构核心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2)家庭居室独门户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3)清费方式潮流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4)闲暇娱乐方式集体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5)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平等化、亲密化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这些论述,有利于澄清现实生活中儿童家庭教育的若于盲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以742名3-6岁儿童的母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前儿童母亲行为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情感支持、陪伴支持、工具性支持和信息支持,母亲对儿童的不支持行为由多到少依次为信息不支持、陪伴不支持、工具性不支持和情感不支持。(2)从影响因素来看,在环境因素方面,城市与农村以及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丰厚显著的差异;在母亲因素方面,受教育水平,职业不同的母亲,对儿童的支持行为和不支持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儿童因素方面,年龄,性别不同的儿童,母亲对其支持行为和支持待为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探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方法:采用了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和调查了476名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果:(1)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2)农村中学教师和小学教师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因年龄不同而存在显著性差异;(5)不同教龄的农村教师在SCL-90中的焦虑、敌对、恐怖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6)不同学历层次的农村教师在SCL-90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调查了751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自卑心理存在如下特点:(1)在大学生中,自卑最高的是个性自卑与社会交往技能自卑;其次是学习经历自卑;长相自卑;再其次是发展自卑,家庭爱情自卑。(2)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自卑,有显著性差异。(3)专科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和学习经历方面比本科学生自卑,表现出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中,一、二年级学生明显比三、四年级的学生感到自卑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对怒族、傈僳族和景颇族三种少数民族397名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年级阶段(小学和初中)上除了成就动机和注意稳定性外,各种非智力因素不存在显著性水平的阶段差异,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达到非智力发展的最高水平;在民族的跨文化比较上,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除了学习责任心外,其他因素以及总体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474名3~6岁学前儿童及其父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和儿童社会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能力的影响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女童的社会能力水平显著高于男童(t=2.08,P<0.05);民主型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显著正相关(r=0.51,P<0.001),与儿童社会能力显著正相关(r=0.60,P<0.001),而溺爱型、放任型、专制型、不一致型教养方式均与亲子关系显著负相关(-0.47相似文献   

9.
选取10岁超常儿童共74名,其中城市超常儿童34名,流动超常儿童40名。采用问卷法,考察了两组超常儿童在自我概念和家庭教养方式上的差异,分析了家庭教养方式对超常儿童自我概念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和流动超常儿童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城市超常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要显著高于流动超常儿童。(2)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城市超常儿童在情感温暖理解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明显地高于流动超常儿童,而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低于流动超常儿童。(3)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保护和拒绝否认对超常儿童的自我概念总分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具体来说,家庭教养方式对学业自我概念和非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是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对超常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而成长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素对超常儿童的非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修订后的看护人教养方式问卷、社交自我知觉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对方便取样得到418名农村留守小学生、179名非留守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留守儿童家庭教养方式、社交自我知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社交焦虑、社交自我知觉不存在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交自我知觉从五年级开始显著提高。六年级的高社交焦虑组的人数多于四五年级。(2)留守儿童的支持温暖主要来自母亲,惩罚拒绝来自父亲。父辈和祖辈教养介于父母之间。(3)看护人的支持温暖与过分干涉通过社交自我知觉对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起部分中介作用。支持温暖与社交自我知觉反向预测社交焦虑,惩罚拒绝、过分干涉正向预测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