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当代文化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且可从多个侧面或层面来加以观照的对象。从美学的意义来看,当代文化发展正呈现出审美化趋势,而学校文化的审美化发展则具有覆盖和跨越其他诸文化要素的性质。它以文化学、美学和教育学为理论基础,从审美启迪出发,运用物质和精神的力量,培育学校环境中的人文精神,激发受教育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及对心智和灵性的认知,使年轻一代在学校审美文化的熏陶中形成人生的审美境界,由此又促进学校教育在本质上优化,为广大师生身心的平衡和解放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本文试图从学校形象的审美设计、学…  相似文献   

3.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学校应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家园。这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初衷。要达到这个目标,在重构“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的同时,学校文化建设也不可或缺。因此,如何将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实施“新基础教育”的一个切入口,精心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城市精神的人文环境,以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成为我们聚焦的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4.
“新基础教育”在制度建设上的特征是将教育理念制度化,通过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推进教育改革。在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我校在制度建设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合理、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我们力图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学校文化建设与高中生活化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生活化以及课外活动生活化等有效途径,拓宽课堂教学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的同时,重新塑造学校的创新形象,促进学校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说到“学校”,今人自然想到校园、教学楼、年级、四五十人一个班的学生等等。其实这只是当今学校最普遍的一种,除此之外,世界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所不熟悉的学校样式。我们用“学校形态”一语,来指学校不同的样式和具有结构意义的“模式”。因为“形态”一语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里也曾用于指既有外部形式意义,又有内在结构意义的社会现象,例如“社会形态”等等。今人很少注意“学校形态”的问题,不仅社会,而且教□师也是。其实学校形态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学校形态的形成、发展有某些偶然因素,更主要的是必然因素;学校形态中包…  相似文献   

7.
从个案研究的角度看,“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学校制度建设研究涉及到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诸多领域。透过其改革实践,可以体悟和认识到其独特的文化气息: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内在精神的更新、动态生成的展现、精神与情感力量的支持。关注学校教育文化自我的形成和自我更新,体现着“新基础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8.
叶澜教授所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从问题的提出到成果的初步形成,进而推广、应用和提升、发展,自1994年至2004年整整历时10年,其间不包括问题的催生和酝酿阶段。这一研究不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实践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开拓了教育乃至其他科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陈国良 《上海教育》2002,(18):43-43
本刊上期登载的《美国“蓝带学校”计划修订始末》一文,详细叙述了实行了20年之久的美国“国家蓝带优秀学校”计划修订前后的变化。此文在读者中引起反响,还有读者来信探讨美国这一改革对于我国教育的启示。本刊特邀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陈国良教授作一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0.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其推广性阶段明确提出了当代中小学要从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教育实践等方面完成由近代型向现代性的转变,即所谓“转型性变革”。“近代型”学校是指近代以来中国学校的初建是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即按工业化、批最式生产的模式来塑造学生。新中国建立之后也由于工业化转换尚未完成、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学校缺少内在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民办教育逐步纳入正常发展的轨道,一些办学历史较长的公办学校不可避免地介入了激烈的教育市场的竞争之中,自然面临着竞争的考验.办学历史久长,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拥有的本体优势.如何发挥这一潜在优势,引导学校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读书     
刘小坤 《福建教育》2005,(3A):61-61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和《“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是叶澜教授等华东师大课题组成员和全体参与课题实验的教师历时十年(1994~2004)探索实践“新基础教育”理论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我校(前身是明代的"龙城书院")于1902年创办,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2005年3月加入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后,在叶澜教授的亲自指导下,我校更加注重传承、弘扬百年老校的精神,梳理、挖掘、追寻百年老校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和文化建设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即最广泛的平民性和大众参与性消除了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的意识形态模式,凸显了感性特征,在游戏的快乐和消遣中使生活日益审美化。但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最主要的在于过度追求感性快乐与享乐主义,淡化和丢失了理性,造成价值观念的误导,当前大学美育的新课题应是加强感性教育,培养提高青年学生高尚的趣味格调。  相似文献   

15.
学校美术教育文化模式基本思想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艺术教育变革的时代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教育也发生着变化 ,许多专家、学者都在重新审视、调整传统的艺术教育。传统艺术教育过分强调基本技能、技法 ,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课程内容繁、难、偏、窄 ,过于强调接受性教育、机械训练等 ,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爱唱歌却不爱上音乐课 ,爱画画却不爱上美术课等矛盾现象 ,引起教育研究人员的思索 :“2 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怎样变革 ?”“2 1世纪的学生在艺术教育上有什么需求 ?”等。德国约瑟夫·泼依斯 (JosephBeuys)的前卫艺术教育思想 ,以及我国的新课程计…  相似文献   

16.
《中学教育》2009,(2):F0004-F0004
“新基础教育”与“生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责任岗位:叶澜教授)探索和总结“新基础教育”在当代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班级建设和学校新文化创建方面的独特经验和创新理论;探索中国教育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研究中国教育思想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中国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理论的可能贡献和贡献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现代学校文化必须植根于历史和当代先进的社会文化之中,传承、吸纳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不断应变创新,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应该清醒地反思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和缺失。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多元的文化载体培育学校特色,靠制度升华为学校精神来激励师生成长。学校文化应该服务于社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8.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深刻影响着学校的所有成员,它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固的集教学、教育、管理、生活等于一体的一种精神气质。特别是近年来,各级对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评估中,更加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校变革中运行机制的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变革的重心下移,使学校自主运行机制得以呈现,认识机制的层次、类型及价值,可使我们增强学校变革的自觉意识,对机制的研究,是使变革走向稳定、走向成型的关键。“新基础教育”成型性阶段对学校机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正在形成“校长负责与民主参与的治校机制”、“分工负责与协作推进的实施机制”、“评价反馈与激励完善的发展机制”和“常规保证与研究创新的动力机制”。对学校运行机制研究的反思表明,机制不是对理论逻辑的简单复制,而是在一些改革措施的尝试、试探、调整、乃至重建的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实践逻辑。目前基地学校正在尝试进行中的创新性改革策略,同时也正在显露出新的机制雏形。  相似文献   

20.
学校的品德教育如何依据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教育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地、全面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并为学生提供一种以实践体验为主的道德培养的途径呢?这就是:回归生活。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新课程所反对的是脱离、背离生活的道德规范教育、社会知识等教育。“回归生活”正体现了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