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家有两大比:“蛆”与“苍蝇”。“蛆”是我,“苍蝇”是我妈妈。不过,此“蛆”非彼蛆,此“苍蝇”也非彼苍蝇。此两比与茅房那两“东东”只有形似,而无神似。何也?请听我一一道来。我的得名事出有因:因我特别好动,手时时动个不停,嘴上刻刻念念有词。反正没有一刻闲着的时候。有段时间,亲爱的妈咪竟然要“拎”我到医院去走一走,看我是不是得了多动症。特别是晚上,我对我妈咪的光滑细腻的皮肤特有好感,于是,我的手与脚便似八爪章鱼般在妈咪的身上时刻不停地“游走”、“旅行”,这些让妈咪不胜其烦。此时,妈妈就会甩开我的“爪”,并愤愤然说:…  相似文献   

2.
“二”是数词;“两”既可以作数词,又可以作量词;“俩”则是“两”和“个”合成的数量词。现在谈谈这三个词的用法。一、序数一般用“二”,不用“两” (“两点钟”例外)。例如:(1)第二天我起得很迟。(2)他的二女儿小兰,踏着地上的积雪,……在这里,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句子:(3)我住在三楼上,二楼就是他的卧室兼工  相似文献   

3.
傅炳民 《语文知识》2002,(12):27-27
“我们”与“咱们”这两个代词都是第一人称复数形式,它们都可去掉表复数的“们”,分别由单音节词“我”“咱”来替代。如①“敌疲我打,敌逃我追。”句中的“我”即“我们”;②“咱老百姓啊,今儿真高兴!”句中的  相似文献   

4.
《养花》一文在人教版六年制《语文》第10册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1、我得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的关心它们。2、我不知道花草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我可得感谢它们。上面句子中的“照管”和“照顾”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关心、料理”的意思。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照管”侧重于注意、看管,是“照料、管理”的意思,可以用于人,如“照管孩子”,也可用于事物,如“这件事由他照管”,其适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5.
一年级课本中有“低”与“纸”两个字。教这两个字时,我用“加、减、换”的教学方法,仔细讲解“低”是“亻+氐”,纸是把低的“亻”换成“纟”再去掉一点。讲后以为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但检查时发现很多小朋友把这两个字写成了“”和“”,我甚感惊讶。究其原因:小...  相似文献   

6.
先请大家看两个教学片断,第一个是我亲历的,第二个是我看到的———片断一:(学了“12-8”以后,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生1:老师,8减12等于多少?(我的想法:怎么提这个问题?8-12的答案是-4,学生还没学负数。不能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肯定会越讲越乱。怎样“快刀斩乱麻”呢  相似文献   

7.
“摔跤”还是“摔交”江苏汤玉平部编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15刚劳动的开端》中有这样两句话;“我的力气大得很。不信,咱俩摔变试试I”“我不跟你摔交。”句中的“摔交”,笔者以为应是“摔跤”。摔跤一词有两种合义;一种是指摔枚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两人徒手相...  相似文献   

8.
今天学生们来上课时感到有点奇怪:上音乐课不用带书本,而且教室的桌子也排成小组合作式。坐下以后,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小声的议论,在他们一番左顾右盼之后,我开始了上课。先在电子琴不同的音区演奏了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两只老虎!”“我老早就会唱这首歌了!”于是我提问了:“老师弹的这两遍有什么不一样?”“我听到声音越来越响了!”“不对,我觉得声音是越来越轻了!”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上,“2-1=1”是科学真理,而在日常生活中“2-1≠1”也是有道理的。如果学生们只知道“2-1=1,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值得反思了。一天,七岁的女儿和几个小伙伴在房间里玩耍,我说:“过来,过来,我给你们出个题目,看谁能回答上来。”他们欣然同意。“有一棵树,树上有两只鸟,一个猎人用枪打掉了一只,问树上还剩几只?”几乎是异口同声:“一只”。我问“为什么是一只?”又是齐声  相似文献   

10.
听了两个同学关于要敢于说“我不知道”和要敢于说“我知道”的演讲,颇有感慨。这虽是两个对立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矛盾,而是矛盾的统一体。试想,如果一个人对于某个问题不敢讲“我不知道”,只会说“我知道”,那么,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永远只能是一个未知数。相反只有敢于说“不知道”,他才会“知道”,尔后才会发现更多的“不知道”,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才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不断有所建树。大凡成功之士,都是虚怀若谷的。当然,  相似文献   

11.
“跟踪”     
陈乐乐 《辽宁教育》2005,(10):36-36
这两天,总觉得有双眼睛在跟踪我,不是我疑神疑鬼,而是确有此事,今天终于被我“逮”了个正着。雨豪,男,10岁,我一年前的学生,机灵、调皮,嘴巴特别“甜”。被我“拎”进办公室时,他一脸“鬼”样。“为什么跟踪我?”我开门见山地问。只见雨豪眼珠子“嘀溜”一转,笑而不答。“哟,你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下面这篇小文是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本刊顾问吕叔湘先生写的一则语言和记,篇幅虽短,但却抓住了生活中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读来令人兴味盎然。怎样从生活中学习语言,研究语言,本文或许能给你带来一点启迪。“二”和‘俩”在用法上是有分工的,可是现在常常看见该写‘俩”的地方写“二”。我说“写二”,意思是我还没有听见过有人在该说“两”的地方说“二”,例如,“请您给我er个八分的邮票。”这个写“二”说“两”的趋势发展下去,会不会有一天再也没有人写“两”了,于是“二”变成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也不得不在“二…  相似文献   

13.
我在学校国际部执教“零起点”汉补班已有两年,所谓“零起点”汉补班,是指来自国际部2-6年级,汉语为“零起点”的外籍学生,这些学生的汉语课程在汉补班上,其余课程回行政班学习.这两年我和同教零起点汉语补习班的老师在集团的带领下,一起研究和学习,探索汉语“零起点”教学模式、编写汉语“零起点”口语教材,这些实践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促使我对汉语“零起点”课程不断反思.现把我亲身经历的课程故事做一个梳理,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又到了儿子练琴的时间,我一边打开琴盖,摆上琴谱,一边招呼儿子坐上琴凳。刚刚6岁的孩子,已经度过了近两年的学琴生涯,其间的艰辛很难用三言两语来形容。“1324……”我边指着琴谱,边唱着曲子。“妈妈,应该是‘5-2-’吧?”听着孩子稚嫩的声音,怯怯地纠正,我愣了一下,仔细看看谱子,果真将“5-2-”唱成了“5-3-”。于是自我解嘲地说:“妈妈没看清。”伴随着扑哧一声浅笑,儿子说了声:“没关系,我原谅你!”他又伸出小手,从头练起来。  相似文献   

15.
煎和熬都是变美味的方式,作文修改是一种“煎熬”,更是作文进步神速的捷径。作文“煎”“熬”室迎来第一篇习作,我们看看怎么让这个片段变得更美味吧。看着您口中的“小恶魔”肆无忌惮地钻进您的身体里,在您的体内“翻江倒海”,看得我好生心疼啊!我恨不得从您口中夺走您的“伴侣”,狠狠得踩上一脚!我走上前,准备提醒您时,您杀人不眨眼的瞳孔吓得我把那些“善意”的话拉了回去,可您上午抽,中午抽,下午抽,饭前来一支,饭后来两支,一天抽两盒!慢慢地,您和您“亲爱的”变得行影不离。  相似文献   

16.
一、认识“对称”孩子们午睡后起来,围坐在我的身旁。我说:“我们来做一个‘想想、找找、说说’的游戏好吗?找的两个东西不在别处,在你们每个人的身上,但这两个东西要大小一样,形状一样。”孩子们只想了一会儿,就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有的说:“我的两只眼睛,一样大小,都是椭园形的。”有的说:“我的两只耳朵也是这样的。”也有的说:“我衣服上的两只口袋。”“我裤子上的两只贴花。”“我的两只手。”“我的两只鞋子。”……孩子们说得很多很多。这时,朱立小朋友一本正经地举手说:“两只奶奶头(乳头)也是一样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哗”地一声笑开了,但朱立不但不笑,反把自己的衣服拉起来,坚持说:“老师,您看,它们的大小、形状都一样……”.孩子真是天真无邪,他确实找对了,我强忍住了笑,肯定了他的回答。接着,我把孩子们找出来的东西进行归纳,并说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就这样,孩子们初步理解了什么叫“对称”。  相似文献   

17.
吃“绰号”     
这个“灌汤包”的绰号是同桌给我起的,因为我爱吃江南灌汤包,而且一吃就是两笼。谁叫我“灌汤包”我就特别烦。我觉得有此“美称”的人都是饭桶,这太伤我的自尊心了。哪怕是个“书迷”、“书呆子”之类也比这“灌汤包”强一百倍。  相似文献   

18.
吕新辉 《班主任》2009,(6):29-30
新学年,我新接了一个班。开学第二天,我就在书里发现了一份题为“炸弹留言”的挑战书,内容只有一句:“我很讨厌你的教育方式,我恨你的陈旧思想,我要和你斗。” 两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给我“炸弹留言”的是小马同学,并由此展开了我的“卸弹”工程。  相似文献   

19.
“得”与“着”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而且每种读音又有多种意思。所以,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教师也只能凭借教材,帮助学生慢慢地积累。   可是,在教学当中,我发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科书中,有两处注音不够准确。   一处是 24课《我和姐姐争冠军》一文中“……总之不让姐姐摸着我的规律。”其中“着”在文中的注音为“ zhe”。我认为不妥。因为,在字典中对“着 (zhe)”的解释为:“用在动词后面: 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走~,等~; 2.表示存在的方式。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符合文中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诗词中“今”“我”两字以其频繁出现而成为诗人内心倾向的两个强烈的符号,“今”反映了诗人务实重今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和机遇的深刻把握和于有限中贯通于无限的宇宙意识;“我”是阶级之我同个体生命的有机统一,是诗人历史主动性和巨大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是特定时代和诗人独特生命体验的结果。这种“贵我”“通今”精神直至今天仍为中华民族所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