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高中数学新教材第一章教学问答(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 .怎样正确理解逻辑联结词“或”的意义 ?答 :“或”这个逻辑联结词的用法 ,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不可兼有” ,即“a或b”是指a ,b中的某一个 ,但不是两者 .日常生活中有时采用这一解释 .例如“你去或我去” ,人们在理解上不会认为有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另一是“可兼有” ,即“a或b”是指a ,b中的任何一个或两者 .例如“x∈A或x∈B” ,是指x可能属于A但不属于B(“但”在这里实际上等价于另一逻辑联结词“且”) ,x也可能不属于A但属于B ,x还可能既属于A又属于B(即x∈A∩B) .又如在“p真或q真”中 ,可能只有 p…  相似文献   

2.
“我是谁”是指人在对“我”的觉知与追问中,展开朝向他物或他人的“去存在”的实践,并在创造与利他的意义实现中不断确证自身的存在.“我是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追问,生命教育作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深化,应直面这一追问.考察生命教育的发生及发展可以发现,“我是谁”的失落与重构是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基于“我是谁”的生命教育的实践着力点应在于激活自我觉知、激发主体力量与促进生命相遇.  相似文献   

3.
“和”与“或”的意义不同,但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中很容易用错.有时从某一个角度去理解用“或”是对的,但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用“或”就是错的.那么究竟用那一个更妥当呢?这方面有不少混乱.现谈一点认识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4.
在古汉语中,有一种由意义相近、相类或相对、相反的两个词素并列在一起构成的复合词,在某种语言环境里,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这个复合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则只是作为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复词”。例如:①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去来”是偏义复词,只取“去”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英语教材中出现过多个含有“访问”意义的词语,它们是visit,see,call,dropin,和interview。下面谈谈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合。一、visit是正式用语。1.用于表示友好的、礼节性的“拜访”或因职务关系而进行的较长时间的“访问”。例如:Everyyear,manyforeignleaderscometovisitourcountry.每年有许多外国领导人来我国访问。ImjustgoingtovisitmyfriendMrSmith.我正要去拜访我的朋友史密斯先生。2.用来表示“参观”和“浏览”某地。例如:Everyyear,severalclassesvisitthefactory.(JBⅢ,L.34)每年,都有几个班的学生去参观这家工厂。I…  相似文献   

6.
道路对于城市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它是呈现城市居民各种生活层面,联系不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唐代的洛阳在很多时候和长安齐名,是一个极其重要和极具意味的都市,因而以洛阳尤以“洛阳道”为主题的唐诗作品也自然繁多.在唐人的书写中,这些连接洛阳与外界场所的道路和连接洛阳城中各个场所之间的道路,或成为通往欲望之城的“洛阳道”,或成为展示人生百态的“洛阳桥”,或成为承载盛衰兴废的“洛阳道”.唐人借助“洛阳道”以歌咏寄兴,或表现享乐之欲望,或表现帝国之繁荣,或表现盛衰之叹息.这其中深刻地体现了城市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城市成为文学描写的对象;而文学则记录并复活这些早已消失的生动的城市状态.在唐诗对“洛阳道”的书写中,“洛阳道”不仅是有着建筑功用和审美功能的建筑,也不仅是因为俗世生活的填充获得了“景观”意义的建筑,还是有着被历史盛衰反复浸染,被人类用个体生命去反复丈量的建筑景观.  相似文献   

7.
“北京”和“首都” ,指同一个地方 ,是同义词。据说同义词是可以相互替换的 ,的确如此 ,“我到北京去”可以说成“我到首都去” ,“首都有个天安门广场”可以说成“北京有个天安门广场”。但是 ,北京师范大学可决不是首都师范大学 ,那可是两个不同的大学。可见同义词的同中之异其实是更值得注意的。同义词其实只是在最重要的一点上相同 ,那最重要的一点说的是概念意义 ,或指称意义。“看、瞟、瞥、张、望、瞧、瞅”等的概念意义相同 ,都表示用视线接触某物 ,所以是同义词。“南京”和“金陵”指同一个地方 ,所以也是同义词。但是概念意义和…  相似文献   

8.
我在组织幼儿科学实验活动时,以“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主动的实验者,去动手、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我只是适时地给予指导。在“种子发芽”实验活动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9.
“好”,在我的工作中没有边框,只有底线。我很少去预测自己带过的学生将来会有多少成龙成凤,但我必须去预知预感我带过的学生将来不会成为罪犯,不会成为生活的弱者。  相似文献   

10.
从“去+VP”和“VP+去”中“去”的虚化过程的研究出发,根据其语义要素划分出“去+VP”和“VP+去”在虚化过程中不同阶段及其类别,归纳出其句法表现形式.并通过“去+VP”和“VP+去”的相互转换和“去”的删减来说明语义对句法形式产生的影响.不同虚化阶段的“去”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在什么情况下“去+VP”和“VP+去”可以互换,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中的“去”可以删去,这都是由“去”的语法意义所决定的,二者的相互转换并不是随意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