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曾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但是,自1957年后,因受“左”顺思潮影响,教育方针只提德、智、体三育。这种观念深扎人心。1981年党中央号召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把美育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程上来。1986年,党中央在《七五》计划中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从而恢复了美育在我国教育方针中的地位。虽然党中央确立美育在教育中重要地位已有十年之久,尽管有关部门也做了不懈的努力,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贯彻还是不…  相似文献   

2.
美育对大学生具有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趣味教育等功能,在德、智、体、美等教育结构中,美育以其特殊的教育方式,对“三育”乃至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其中,德智、智育、美育为心理层面的教育,体育是生理层面的教育,劳技教育是实践层面的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五育”的现实地位不同于其理论价值。同时,应澄清智育与教学的关系,要注意使用“五育”概念时的严谨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其中,德智、智育、美育为心理层面的教育,体育是生理层面的教育,劳技教育是实践层面的教育,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五育”的现实地位不同于其理论价值。同时,应澄清智育与教学的关系,要注意使用“五育”概念时的严谨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美育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以美育人、寓育于美。美育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过美的艺术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和共鸣,使人在赏心说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获得科学知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劳动习惯。总而言之,美育及艺术教育对德、智、体、劳话音都有推动作用,并能促进德、智、体、劳的交融,处于协调各方的地位。因此美育及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社会、家庭、学校美育及艺术教育1、社会美育及艺术教育当今世界上崇尚美已成为潮…  相似文献   

6.
语言文学教学与美育刘慧宇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劳动者。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溶方面都协调发展。所以,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美育对德、智、体诸方...  相似文献   

7.
美育较之德、智、体诸育更不成熟,对它的概念、地位、内容、实施都还众说纷纭,四年来我们学校对美育的需要是个由浅到深、由窄到宽的发展过程:1980年前,我们主要是把美育视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娱生活的手段,着重组织学生看电影、读小说、听音乐、搞演出.1980年暑假后,学校领导把教育科研、开展美育作为办好附中的两个特色项目,并把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这样,就从办学指导思想的高度把美育作为与德、智、体并列的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一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长期规划之中,从而确保了美育在我校整个工作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提出开展美育是与改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社会上正出一股  相似文献   

8.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初中师资是师范专科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五育之中的美育,在师专生的成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个合格的初中教师,不仅在德、智、体、劳全面发展,还应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事实证明,处于师专文化影响和辐射中心的闽书馆,对美育就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效果。它在对师专生审美修养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什么是美育?美育即以生动具体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人、陶冶人、铸造人的美好灵魂,培养人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师专图书馆的美育功能则是指其在师专生整个美育的过程中所…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从人的心理结构来说,人的心灵是知、情、意的统一,也是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的统一。可是美育在我国的教育史上长期被忽视,在许多人眼里“德、智、体”三育缺一不可,而美育似乎可有可无。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明确指出了体育的基础地位,并强调"三育并  相似文献   

11.
美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它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 ,人们往往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实施力度不强。本文试对美育的重要地位以及实施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以期推动各级学校美育的开展 ,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一我国素质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组成。“五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共同承担着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任务。然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被忽视 ,美育…  相似文献   

12.
余煜 《新疆教育》2013,(14):135-135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我们新时期教育人才的方向。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其中语言教材中蕴含大量的美育资源,学生身边也蕴含大量的美育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美育资源对学生开展美育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小语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大中小学美育,具有其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它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必需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美育因其以情动人的特点在德、智、体、劳诸育中起着特殊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美育以美的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旨在培养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审美型人才,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观点,本人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一 自从蔡元培提出美育与体、智、德“四育并重”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美育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些变化,产生了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进展。第一个层次是对美育过程的方式作出了新的阐释,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突破了“艺术教育”的框架,把艺术之外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技术美等纳入了美育内容的体系,其二,是不满足在教育内容上“借美育人”,而要将美的准则和要求付诸教育的操作形式本身,达到教育自身“立美育  相似文献   

15.
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历数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从"三育"(德、智、体)、"四育"(德、智、体、美)到"五育"(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始终放在首位。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将德育从原来的并列表述中凸显出来,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重视,由此,师德则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德乃师之本"。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大,意识理念受民族习俗、传统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其师德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中的德、智、体、美育诸多方面都属于同一个大系统中.这也就决定了我们的德育工作要和其他几育结合起来,要和学校的诸多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好六个结合以切实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17.
李丰 《教育革新》2010,(9):76-76
一、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们要知道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即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形成其高尚思想品德、情操和意志的重要手段,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美育和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育有着共同的育人目标,都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只有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开创性地将劳动和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马克思劳动美学思想.这为美育和劳动教...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整个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老一辈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等都非常重视美育,对美育有过很多论述。蔡元培主张“以美育代宗教”,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可见美育之重要。一度我们的教育方针曾提过“德、智、体、美、劳”,后来为什么在《纲要》中恢复了“德、智、体”的提法?政治局讨论这个问题时认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是属于我们党的重大方针,已坚持多年,在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已为教育界,甚至全党全民普遍熟悉和认同,应该一以贯之。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美育和劳育,德育的范围很广,应该包括美育,劳育也应当包括在德育和体育里面。这里需要向同志们说清楚,美育是很重要的,少写一个“美”字决不是中央不重视美育,中央和国务院是很重视的,美育应该贯穿于各级各类  相似文献   

20.
蔡勇 《中国教育》2004,(5):52-5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是与德、智、体、劳并提的五育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