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是桐城派的领袖方苞。方苞在清朝文坛上,曾领一派风骚,他描写山水景物、记叙人物逸事的小品,清新有致,很有生气。《左忠毅公逸事》就是十分出色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设计安徽/潘峰《左忠毅公逸事》一文,重点是理解“野史”类文章选材特点,把握主旨;难点是一组近义词的区分。对此我设计了如下教案:一、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史公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从体裁上看是纪传体,一般用翔实的史事全面叙述人物生...  相似文献   

3.
所谓“义”即“言之有物”;法即“言之有序”。“义”即内容,“法”即形式,内容与形式必须统一,“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这就是桐城派散文的理论基础。方苞的散文《左忠毅公逸事》真正体现了桐城派行文讲究“义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左忠毅公逸事》中,作者方苞以大量笔墨书写史可法,并不偏题,更非败笔。这些笔墨正是对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与精神的正面刻画与侧面烘托之笔。“伏案”的史可法,展现左忠毅公的惜才之心——爱才伯乐,独具慧眼;“及试”的史可法,凸显左忠毅公的选才之举——为国选才,干脆果决;“探监”的史可法,突出左忠毅公的忠毅形象——谋国之忠,不屈之毅;“流涕”的史可法,衬托左忠毅公的伟岸人格——不惜己身,心怀天下;“守御”的史可法,烘托左忠毅公的精神魅力——率先垂范,薪火相传;“躬造”的史可法,表现左忠毅公的高瞻远瞩——传承情志,选贤举能。  相似文献   

5.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的方苞在政治迫害和实际生活的体验中,继《获中杂记》之后写出的优秀作品之一。学习这篇文章,不论从思想立意或表达上,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随事主体,贵乎精要”。《左忠毅公逸事》一文,恰恰具备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6.
<正>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一篇写人记事,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方苞的这篇散文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写作范例和学习经验。疏疏几笔显其特征。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刘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在这一点上《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笔墨经济画形象。这篇散文着力塑造了左光斗这  相似文献   

7.
马志伦 《学语文》2012,(3):23-24
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是他记事类文章中的精品。全文寓情于事,以形传神,和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的写法类似;又以左光斗和史可法师生之间的互衬,凸显人物的光辉形象,这又和韩愈《张中丞传后序》的写法相仿。  相似文献   

8.
大中华文库收录的《左忠毅公逸事》英译文使用了很多解释性翻译。古文译介中,解释性翻译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解释性翻译又使译文有繁琐、啰嗦之嫌,与原文的雅洁文风相冲突,不能忠实地传达出原文语言与风格上的特点。若想化解这一矛盾,译者便不能满足于解释性翻译的便利,只能视之为无计可施情况下的权宜手段,同时不懈地探求更加准确的对等译法,从而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注解①里,编者将“逸事”注为“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我以为此说极为不周。既然是“散失”且“没有流传”的事迹,那  相似文献   

10.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对“微行”一词,课文注:“隐藏自己的身分改装出行。”这个注释,笔者认为不妥。从“微行入古寺”的上句“从数骑出”可知:担任了京城地区学政的左忠毅公既然是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也就不能隐藏自己的身分了。从  相似文献   

11.
《左忠毅公逸事》是清朝初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一篇著名文章.它记述明朝末年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的生前逸事.所谓逸事,就是正史所未收所未载,世人所不大知道的事迹.但这些事迹,又很足以表现其人的性格、品德、情操和业迹的,而不是一般的平庸的无足轻重的琐事.  相似文献   

12.
《左忠毅公逸事》初看起来,文字平自如话,写作上也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加上又是自读课文,极易被教师、学生忽略过去。但如果我们用心去分析、体会、领悟,就会发现《左》中三美,美不胜收。其美的特色表现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视学京畿。”课本注:“视学京畿:任京城地区的学政。”笔者以为此注疑点有二:一是这里讲的是左光斗做什么事情,而不是讲他担任什么职务;二是“学政”这个职官,明代没有设置,直到清代时才设置。《辞源》上讲得明明白白:“学政,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也称督学使者、学政使,俗称大宗师,学  相似文献   

14.
高二语文新教材《左忠毅公逸事》,选自《方望溪先生全集》,是清初桐城派鼻祖方苞的作品。左忠毅公(1575-1625),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人。忠毅是他的谥号,公是对他的尊称。万历中与杨涟同举进士。任御史时,“巡视中城,捕治吏部豪恶吏”,“辇下(京城)震悚”。(见《明史》)后又办理屯田,在北方兴修水利,提倡种稻。天启四年(1624年),任左佥都御史。杨涟弹劾魏忠贤,他参与其事,又亲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次年与杨涟同遭诬陷,死于狱中。弘光帝时追谥为“忠毅”。逸事,是指散失而没有流传的事迹。一般地说,记叙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左忠毅公逸事》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这样一个判断句。对于“左公甥”三字,课本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译作:“是左公的外甥。”我们这里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给学生讲的。可是,据马其昶《左忠毅公年谱》记载,方涂山是左光斗的女婿。左光斗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擢御史台,候命归里,在家住了六、七年。左光斗“家居时,与农方公友善。方招饮,有子八岁侍公。问‘读何书’?对曰:‘读杜诗’。曰:‘能诵  相似文献   

16.
《左忠毅公逸事》语言十分精炼,在简短的语句中凝聚着深厚、强烈的感情,文章的细节描写,着墨不多,而隐涵深厚,又使人物思想性格鲜明突出,这是方苞记叙文创作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7.
现代创作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拉开描写主体在常态和特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动的差距.造成审美感受的落差.即艺术反差.往往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发人深思的启发性。令人称奇的是桐城派第一人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竞如此生动地体现了今人所说的这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通行注本训“瞿然”作“惊视貌”,中学教材亦如是。  相似文献   

19.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记载左光斗对史可法的一番话,共53字,文末作者还特意说“狱中语”乃其宗老(左光斗之女婿)“亲得之于史公”,明其无欺。查《明史》左、史之传,均无记载,倒是钱钟书先生经过考证,发现左光斗的“狱中语”还有三种说法。一是史可法《忠正集》中...  相似文献   

20.
兵家有云,在战争中,谁能首先集中优势兵力,谁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作文犹如打仗,谁能集中笔墨,谁就能写出好文章。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徐迟撰写科学家周培源的传记。原稿写了周培源从20世纪40 年代到70 年代的大量感人事迹,后来诗人臧克家叫他读清代文学家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此文不像正史作传那样全面地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集中笔墨,从人物的一生行事中选取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所写的内容,对人物的一生行事来说也许是一鳞半爪,但却能有力地显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光彩。徐迟从《左忠毅公逸事》中深受启发,于是重起炉灶,集中笔墨,只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