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初中语文课堂存在着"唯分是命"的尴尬。研读《新课标》,咀嚼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采用多种办法"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手脑并用,强调劳力劳心结合,强调学校与社会融合、书本与生活衔接。  相似文献   

2.
为创造而教     
早在三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发表了以"创造教育"为专题的演说,提出要开展"创造教育"活动。他强调学校教育要能"教人发明,创造",要培养"创造型学生"。  相似文献   

3.
陶城 《中国德育》2011,(8):14-16
今年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他,"为一大事来",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将生活教育理论付诸实践;他,"爱满天下",最大的愿望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他的教育思想和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不少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他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在他教育情怀的感召下,仍在探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教育"。本期集中刊出相关研究和实践成果,以表达对陶行知先生深切的怀念,彰显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应当"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的理论上主张三点,分别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主要讲述如何运用陶行知在生活教育上的观念,进一步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成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关闭而停止.相反,陶行知曾一度以上海为基地继续针砭时弊,反思"生活教育",倡行"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建立小先生制,投身国难教育.这不仅在理论上深化了"生活教育",而且在实践上推动了这一新教育理论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朱怡 《考试周刊》2013,(66):188-18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就是说教育要从社会生活出发。文章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本园对数学课题的研究,阐述了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教学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也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学校教育应从更新办学理念、坚持师生民主性原则、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改善办学环境等方面入手,学习借鉴与大力弘扬陶行知先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爱满天下"体现了其崇高的人格。本文从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出发,就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养,进行创造性教育以及如何发扬"爱满天下"的精神,转化"问题学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在80多年前曾经指出:"凡是师范学校及研究教育的机关,都应当注重试验的附属学校;地方上也应当按着特别的情形,选择几个学校,做试验的中心点。"陶行知先生当年关于设立实验学校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开展区域性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县级陶行知研究会作为一个群众性学术团体,姑且也可看作是"研究教育的机关",要发挥出作用,体  相似文献   

11.
<正>江苏省无锡市育红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称为"中国教育之新希望"。学校以"文化统一,特色发展"为管理战略,以"实效性部门设置,标准化制度建设"为管理措施,实现"业务条线管理,常规级部管理"的管理模式。学校重视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家长力量支持学校发展,成立"学校理事会",校级、班级两级"家长委员会",使高品质的家校合育成为育红高质量教育的重要因素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蕴含着鲜明的人民性、务真的实践性、蓬发的创造性、全位的宏观性和躬亲的师范性;人民第一,实践第一,创造第一,宏观第一,师范第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伟力的源泉,也是我们制订闽陶实验学校设想方案和办学的指导思想.第一,办学宗旨实验学校将依陶行知先生为之奋斗的"新国新民"目标为其办学宗旨.以当时而言,所谓"新国",就是要改造旧中国,创建新中国;所谓"新民",就是要唤醒民众来挽救民族危亡和为创建新中国而斗争.它的核心是将教育实践跟执行时代使命紧相结合,而结合的纽带是人民大众的警悟与觉醒,在?  相似文献   

13.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核心,他给"生活教育"下的定义是这样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核心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影响深远:宏观教育层面,其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微观教学层面,其影响着教师的学科教学.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尊之为"陶子",将他与孔子相提并论——"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相似文献   

15.
<正>杜威从美国社会现状分析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提出"学校即社会"观点,陶行知继承并超越了杜威,把整个社会、人生都列入教育范畴,提出"社会即学校",揭示了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生活教育在空间上的扩展,构成陶行知教育哲学的时空论。一、社会与学校的辩证关系学校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成果和标志,但实际生活中,学校与社会被割裂成两个世界、两种生活。19世纪初的美国,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学校占据统治地位,以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技能训练,与社会生活脱节。  相似文献   

16.
张亚琼 《考试周刊》2014,(71):171-171
<正>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改革事业呕心沥血。他是旧中国开拓新教育的教育改革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人类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对祖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改革产生了积极远大的影响。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宋庆龄赞他是"万世师表",郭沫若誉为"两千年前的孔夫子,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在师范读书期间,我就开始认识陶行知先生,对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有所了解,以及他的名言:千教  相似文献   

17.
<正>晋江龙林中心小学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晋江市陈埭镇洋埭村,是"中国陶行知实验校"和"福建省陶行知实验学校"。学校致力于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以培植学生生活力为抓手,努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陶行知主张"在劳力上劳心",他说:"惟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也惟独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学生有了一种无忧无虑的优越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16,(5):129
学校概况:宝山区行知小学的前身是山海工学团,是陶行知先生于1932年亲手创办的,1951年周总理亲自批示山海工学团民转公,行知小学正式成立。校名由陶先生的学生、原山海工学团团长、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张劲夫亲自题写。学校现有25个教学班,1000多名学生,75名教师。学校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以创建宝山区首批"新优质"学校为契机,努力培养"快乐六灵童",赢得社会好评。  相似文献   

19.
耿夫相 《中国教师》2012,(11):65-67
<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生活包含万象,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要"用生活来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我国目前的地理课程改革带来很好的启示,本文主要以"生活教育"思想审视我国地理课程理念、地理教材的编写、地理课堂教学行为、高考地理测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探索和坚持地理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一个"挖井"的角色,"井"挖得越大越深,孩子取水就越多,受益也越多。那么如何挖这口"井",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我们根据陶行知所倡导的"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抓住目前全国上下推进教育现代化、素质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契机,让生活教育理论成为革新我们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有力武器,让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到学校教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