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爱伦.坡的笔触,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创作中留下了幽灵般的痕迹。迷恋于以语言重构逝去之爱的爱伦.坡的文本策略,在这个俄国魔术师创作生涯中不断戏仿性地得以重现。尽管当纳博科夫有意或反讽地继续在"后浪漫主义"时代培植坡的诗学原则时,这些戏仿好像使他在与屈从爱伦.坡的"影响"中拉开了距离。但事实上爱伦.坡与纳博科夫之间的关联,相对于纳博科夫的创作所呈现的对爱伦.坡的游戏性指涉而言,有着更大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纳博科夫最具争议,也是最负盛名的小说,《洛丽塔》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广受关注。作品中大量戏仿手法的运用使其成为一个多种体裁的综合体。纳博科夫通过对文体、内容以及作者自己的戏仿,重新定义了读者与作者之间已经达成的契约。这正是《洛丽塔》与众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性,戏仿在该小说自射的结构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纳博科夫使用戏仿的技巧组织了小说的情节结构,深刻地揭露了主人公享伯特的欺骗性,同时增强了小说结构的自射性和文本的虚构性。  相似文献   

4.
《劳拉的原型》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最后一部作品。在这部未竟之作中,纳博科夫在小说形式上进行了实验创新,其文本结构、人物设定等都具有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特征。小说折射出来的这些不确定性,与纳博科夫独特的"真实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纳博科夫通过小说中相互交错、多层嵌套的复杂文本结构,展现了自己独特的、非现实的"真实观"。对纳博科夫"真实观"的正确解读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内涵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从文本出发,关注《洛丽塔》中的故事脉络和人物形象,探讨纳博科夫如何戏仿经典童话《小红帽》,分析二者相关性,从而得出洛丽塔是以"小红帽"为创作原型的结论,并且探究纳博科夫除了对于童话文本的镜像折射外,如何进行独具特色的二次造型。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分为:感官的"狂喜"和理智的"狂喜"。感官的"狂喜"是作者和读者都容易感受到的,是那种用"脊椎骨"所感受到的震颤;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狂欢化的场景、小丑式的人物、诙谐灵动的语言等。理智的"狂喜"衍生于纳博科夫对蝴蝶"摹拟之谜"的研究,它是一种需要用大脑来思考、顿悟而产生的"狂喜";它在小说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戏仿的结构、对细节的编织以及叙事的技巧等。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的狂喜"美学思想,不仅赋予小说文本超凡脱俗的艺术性,而且还使得小说创作成为一场充满"审美的狂喜"的文本游戏。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历来以“非道德”小说著称文坛,其卓尔不凡的艺术表现手法往往使读者放弃对道德主题的探寻,集中于对其作纯文学性的解读。然而纳博科夫没有全然排斥道德,《洛丽塔》是一部走在道德之上的经典之作。将道德深埋的纳博科夫所追求的是一种超道德之美和文本开放型结构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8.
对于极权社会的体验促使纳博科夫产生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造成了纳博科夫在自己的小说中不是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而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学现来进行写作。后现代的时间现实际上是时现代性时间现的反思和质疑,正是在这一点上,纳博科夫和柏格森、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时间现产生了继承和对话的关系。在后现代的文本形式下,纳博科夫抨击了极权社会对于人性的异化和摧毁,表达了自己对于现代性盲目乐观的否定。纳博科夫通过自己对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为人们创造出了艺术美本身,在这种艺术美的下面,深藏着纳博科夫时于人类历史和命运的深深忧思。  相似文献   

9.
万曦 《文教资料》2008,(19):33-37
纳博科夫的作品充满了"跨界"现象.在他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使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命运穿梭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回忆、文学与科学之间,正是由于文本在这些领域的自由跨越.才成就了<洛丽塔>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中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0.
张帆 《中学生英语》2023,(6):110-112
董伯韬的译作《纳博科夫诗集》,依据卡善选编的《诗选》汉译而来,完整地呈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艺术和诗学思想,填补了国内纳博科夫诗歌译介的空白。译者在忠实诠释原作的基础上,重现了纳博科夫的诗学观念,为理解纳博科夫诗歌提供了窗口。该译作使得英文原作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形态,推动了跨文化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