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云  陈文新 《天中学刊》2023,(1):102-110
作为明代重要的散文流派,唐宋派进入本土学者的中国文学通史始于1904年。清末民初,传统学术观居于主导地位,文学史中的唐宋派叙述与《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体相近。“五四”以后,纯文学观、进化史观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唐宋派叙述被纳入复古与革新相互对峙的框架,唐顺之的“本色论”和归有光的日常生活散文受到极大关注;与七子派相较,唐宋派是换了另一种旗帜的复古还是开启了文坛的新气象,也成为关注焦点。1938年后,叙述基调渐趋一致,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为“五四”以来具有总结性意义的著述,对20世纪中叶的中国文学史统编教材具有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合研究、北朝三才、北地三书、北朝乐府民歌等若干方面,对20世纪的北朝学研究做一宏观的回顾,考察、梳理了一百年来北朝学的研究历程,凸现了北朝学在20世纪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对北朝学逐步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母语既是承载特定文明形态的符号意义体系,又是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标志。作为世界上现今流行的“八大“语系之一的汉语言母语有着悠久历史和强健生命力。20世纪中国文学以“语言“的革新为肇端,文学语言的现代性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题话语。综观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的母语写作即使是在被历史性“解构“状况下也处于不断“重构“的努力中并形成了贯穿百年的建构过程:从20年代胡适、周作人等人倡扬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设想,到40—70年代“毛(毛泽东)文体“对母语文学的革命性再造,至世纪末人们在理论话语和创作实践层面对文学母语的重构。由20世纪中国文学母语化进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中国文学如要在“全球化“中坚守“民族性“则必须发扬光大汉语言母语的诗性特征,使“语言“再度成为人的“诗意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蔡元培与20世纪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哲学家。他比较早地接触与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并注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国内进行介绍,同时,运用西方哲学方法,从事中国传统哲学研究,在论理学、美学、伦理学各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对20世纪中国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代教育的生长 ,始于清末新政时废科举、设学堂 ,以 190 4年建立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为标志 ,至今尚不足百年。中国教育的面貌在 2 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尽管上半叶和下半叶 ,时代背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大不相同 ,但教育现代化的脉络依然相连 ,其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问题也大致相似。诚如一位教育家所言 :现代教育变革的资源主要有三 ,一是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一是外来的教育文化 ;一是自身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从这么三个层面回顾 2 0世纪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程 ,的确是简明清晰的 ,而且发人深省。一由于现代教育——…  相似文献   

6.
要想充分把握20世纪中国美学的真实历史及其学术演进轨迹,必须全面进入到整个中国社会及其思想化的历史真实之中。作为一种学术史的美学史写作,其着眼点在于从美学的整体思想活动来理解其中的价值蕴涵,进而“重构”美学学术发展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世纪,中国在这期间所取得的许多重大的进步和发展几乎大都是同毛泽东分不开的: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世纪伟人。  相似文献   

8.
美学家的“美学情结”有个体和集体之分。强调美学的人生性和追求心灵的审美性,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并由此形成了美学的两大特点:审美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在统一,艺境求索和艺术心培育的互为呼应。20世纪中国美学的集体情结实质上又是美学本土性问题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的首批美学原理中就有三本同名的《美学概论》。这几本概论就像三胞胎一样,通过对其外表即结构框架的比较,表现出很大的相似性,而其内在的性格即美学本体论,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它们具有开创性,但也为后代美学教材的写作留下了漏洞去完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莹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1.
李泽厚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这三个阶段,他分别围绕着“实践”、“主体性”及“情感本体”避孕药开了自己的思想探索,这种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的影响,应予充分估计。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意识中的中西儿童学交流对话呈现出译介走向多元化、系统化、序列化,注重现代意识与全球意识,激扬中国儿童学的创新精神等特点。同时,50年代苏俄儿童学对中国儿童学产生了强势影响。总之,20世纪下半叶中外儿童学的关系,体现出渐进的双向的互动、开放交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对20世纪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中国现代化的角度来理解,它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贡献:一是开启了推翻腐败旧政府的武力改革之路;二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三是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四是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其中,以开启推翻腐败旧政府的武力改制之路这一贡献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在科学社会主义传入中国之际,中国大地上还出现了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由于这些思潮皆对现实不满,在当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宣传和支持,但最终都成为乌托邦,很快消失。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以上思潮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共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4个阶段: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中国人类学学者从翻译西方人类学著作、深入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大规模地投入田野调查到成立中国民族学会和人类学学会等均为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正不断走向兴盛,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位不明等问题,但不断强化的“学科互涉”以及广大研究者的深入探索,必将促进人类学研究保持活力,继续开拓更宽、更广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将20世纪中国美学作为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进行全程贯通的历史研究,这个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多年来,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应客观完整地展现百年美学的历史图景和理论格局,深入探索和揭示中国美学从古代转向现代的发展规律,纠正当前普遍存在的将现代性等同于纯审美的理论偏差,为理解当代美学和艺术的现状及未来走向提供全面真实的历史参照,为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来自历史主脉和生活深处的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颇为艰难曲折。制约中国社会转型的外部因素主要是20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友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参与;内部因素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传统的根深蒂固和中国人在盲目自大的同时所具有的消极防卫性化心理。另外,在若干重‘大而敏感的问题上存在认识迷误,则是制约中国社会转型的理论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中国社会转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多次转型、波浪式逐渐递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世纪中国高师声乐教材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主要回顾了高等示范声乐教材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轨迹。并通过归纳法,对每一阶段中国高等师范声乐教材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高师声乐教材建设的历史,综述高师声乐教材的发展历程及其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主要发展阶段(即从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嬗变。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突破和发展,以及当代传记文学的马鞍形发展)和主要作家作品,论述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传记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并进而总结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展望了中国21世纪传记文学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主流价值观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结盟关系,是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严肃而又敏感、复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文学在其告别了古典主义时代后的这种价值选择,完全是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思想行为,尽管这种选择的背后学有着更为深化层意义上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但主要所反映的还是中国人对于现代社会前景极度渴望的一种价值追求。当然,中国现代作家也必然要对此付出自己应付的历史代价,文章的主旨,就是宏观审视的角度出发,力求深入探讨主流价值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思想历史历程的巨大影响,并从中寻找出一些有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