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研究中,充权理念的引入可能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以追溯充权理念的发展历程开篇,探讨引入充权理念来研究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问题的可能和意义的凸显,在介绍了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条件和途径之后,尝试划分出个人充权、社会网络充权和社会决策充权等三个层面,最后阐述了对"个人主动模式"和"外部推动模式"的理解,并对中国弱势群体充权模式的推广进行了前瞻。  相似文献   

2.
当前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弱势群体特殊的生理因素、法制的不完备等。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公平原则下建立有效的补偿机制,从而保障弱势群体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促进整个社会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步行是人类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它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而在城市汽车化的当今,步行障碍越来越阻止这一最简单的运动与出行方式。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何均衡各方利益,合理划分路权的使用,关注弱势道路使用者利益,是在发展快速交通的同时,城市设计者、建设者与决策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步行风险与步行障碍,比较不同国家对于步行权利的关注与立法、步行权利保护及步行空间的推进经验与做法,思考我国应如何在法律上完善步行者权利,发展步行空间、消除步行障碍,保障弱势道路使用者尤其是步行者的权利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从占海特约辩在沪中考权事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育公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特征。事实上,教育公平的基本问题即是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即基于教育公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教育公平观念包含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要兼顾这两个方面,需要遵循合乎其内在规律的分配原则,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的出现,作为祖国年轻一代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权利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农村留守儿童权利的缺失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生存、教育、发展、受保护等权利.而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从法制角度看,主要是因为针对留守儿童进行专门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够完善,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留守儿童的合法权利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共伸援助之手关爱这个脆弱的群体.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弱势群体政治参与"进行简要界定和说明之后,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体制障碍与现实困境。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体制障碍造成了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而权利贫困正是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现实困境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业已处于断裂状态,此种情形也受到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但是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指向,皆着眼于发展,而对发展的前提--平等或未加以关注或关注甚少,但平等恰恰是事关弱势群体权利的关键.基于弱势群体的权利享有与行使境况,若使该群体扩展权利享有的范围,改善权利行使的环境,所能依靠的力量只能是国家.这就需要国家履行对弱势群体的义务,同时,国家的义务还是绝对的、不能放弃的;国家在履行对弱势群体权利保障义务时,鉴于国家本身的力量也具有限度,所以集中力量解决弱势群体的平等社会权问题,或许是较为稳妥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性分层使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权利明显弱化。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范围不断扩大,而相关权利保护却相对薄弱,尤其在法律救济上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工的讨薪难、就业歧视、贫困儿童缀学等等,这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保护弱势群体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弱势群体的认识,对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指出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所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存在的司法问题。进而从司法层面对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体系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9.
通过界定弱势群体概念,分析我国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社会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构筑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框架: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运用宪法司法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采用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保护弱势群体;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扩大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10.
"社会排斥"是当今国际社会研究社会问题所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主要围绕解决弱势群体的贫困、失业、社会权利的剥夺等窘迫境遇而展开。"社会和谐"是我国目前致力于追求的目标,与社会排斥理论向往的境界不谋而合。实现"社会和谐",需要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努力创造消除社会排斥的制度环境,竭力避免强势集团操纵权力,全面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度,并开放整个社会系统,促进社会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