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弱势群体是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相对强势群体而言,他们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锐性。了解弱势群体的需求状况,分析弱势群体需求结构的形成原因,对于探索与制定正确的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是人们容易混淆的两个社会学术语。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政府运用立法手段满足一定社会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社会保障也是一种社会支持 ,不能用社会保障取代社会支持。因此 ,只有在实践中把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政府明确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目标.并相继实行了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政策。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制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组织实施,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社会法调整对象和社会保障法的功能等方面的分析,认为社会法的宗旨是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保障法是实现此宗旨的关键部分,社会保障法的存在价值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制度巩固和维护社会成员正常的、基本的生活秩序,以实现统治秩序稳定,为经济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制度环境.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保障资金运用所达到的效果,如调节投资融资功能、平衡需求功能、国民所得再分配功能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通常国家依据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其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根据社会保障的一般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法构建必须以社会分配正义为价值目标,社会保障法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等具体法规,放在一个社会保障法规群下加以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取得了基本成功,建立了包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内容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致使社会保障基金不能完全到位,"基金缺口"成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瓶颈.弥补基金缺口必须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规模.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战后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不了解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就不能深刻了解美国的现代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本文概要阐述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对美国社会所起的保护器作用、安全阀作用、调节剂作用、以及有关负面作用的影响,制约福利保障的因素,及其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服务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在中国西部经济较为落后、财政收入较差的中小城市,对实施低保制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敏 《文教资料》2009,(33):116-117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江泽民社会建设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和意义、基本内容、主要途径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江泽民关于社会保障的有关论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婚姻和家庭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婚姻家庭。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家庭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单位乃至生产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以婚姻为前提而构建的家庭,承担着生育、抚养、生活、生产、教育乃至社会保障等许多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备受政治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及教育家的关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历代王朝为此而制定了许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礼法律典。近代以来,从孙中山先生领导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创立的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都重视解放妇女,建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为此而颁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范国睿 《教育研究》2005,26(5):21-25
公平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教育对于促进社会分层与社会公平具有独到的价值。现阶段,增加政府在国民教育资源上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机会,大力缩小城乡、地区、性别等方面的教育差异,促进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民众的多样化教育选择需求,建立处境不利群体公平教育的救助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和谐政府构建路径的两种社会制衡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府运行机制和谐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元素。制约政府运行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一种是以社会制约权力即社会制衡。社会制衡是对政府运行的外部制约,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注重政府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的对等互动,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社会制衡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有效路径。在和谐政府构建过程中,可以探索两种社会制衡模式:其一为社会中间机构的显性制衡,其二为社会民情的隐性制衡。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党孜孜以求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美好生活的社会理想,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不管理论研究专家从什么样的角度或视角出发,也不管政府部门对和谐社会的特征、前景有着怎样的概括和描述,社会和谐最终的落脚点必须是人的和谐,或者说其核心在于百姓和谐。要实现百姓和谐,党群和谐、干群和谐是基础和前提,而党群和谐、干群和谐的关键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真心为民爱民的"民本"意识,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4.
项贤国  郑禾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2):16-18,28
唐山市已经初步建立了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社会帮扶捐助救助和应急救助制度.但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诸如救助标准不统一,救助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不健全,流浪人员救助制度不完善等,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唐山市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从而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变迁有着自身的制度逻辑,它是政府、社会与受教育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分权化改革与政府间的博弈导致城乡教育筹资责任的基层化与对制度外筹资的依赖。从社会在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当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由市场化改革所引发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城乡社会力量办学“摊派与营利”的不同表现。从受教育者对城乡教育制度变迁的影响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引起公民对义务教育需求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的交费方式发生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改变。其中体现出来的利益均衡原理,对当前我国所进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以食为天,以住为地,住房是确保人的生存权的基本物质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阶层之间收入分配悬殊,低收入家庭不能实现自住其力,要求政府承担住房保障的社会责任。住房保障是住房新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唐代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事业大发展并日趋完善的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护城市的稳定,把社会保障的重心放在了城市社区,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家庭赡养和民间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唐朝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法最本质的内容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为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才对国家权力实施控制 ,才有所谓“限权政府”。在历史上 ,宪法产生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宪法的发展和成熟意味着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完善 ,而公民权利的保障质量是宪法发展程度的标志。在逻辑上 ,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也是衡量一切宪法价值包括自由、效率、秩序的基本尺度。依宪治国 ,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法治 ,应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社会危机是社会生活偏离正常轨道而使社会处于一种紧急状态的社会现象。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危机的多发期,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建立有效和完善的社会危机预警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它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政府的权威,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支持家庭教育是社会的必然选择。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历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从为促进社会生产而支持家庭,到逐步关注家庭教育现状,再到注重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最终形成了多方推进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70年的发展过程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主体逐渐多元化,支持内容日益丰富化,支持方式不断多样化,但仍存在不足。新时代背景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幼儿园密切家园伙伴关系,增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社区发挥多种资源优势,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家庭教育,丰富家庭教育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