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亚军 《学语文》2005,(3):21-22
考场作文是需要有“亮点”的,有“亮点”才能吸引阅卷入的眼球。本文突出的“亮点”是说理逐层深入。作者用“诗人说花谢了”“乐师说弦断了”两个简约的事例起笔,接下来用感伤诗一样的语言,说明欢乐幸福自古就不易得。这里,没有马上点出题旨,而是先“抑”了一下。第二段,先列出美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话,这句话仍未叠合话题和题旨,只是擦了一个边。下面用有层次的议论语句,得出一个结论“快乐只是你心里的一种感觉”,是思维方式决定了对快乐的理解。到这里才正是叠合话题,但仍没有点出文章主旨。为了例证上面的结论,作者恰到好处地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两个犯人的例子,接着趁热打铁,对事例中蕴涵的道理作了精当阐释,仍未点明主旨。直到第六段,作者用一组排比句说明:追逐快乐,快乐无处不在。这才是文章主旨。层层垫高,至此,主旨的大旗才挺立起来。  相似文献   

2.
这是2004年安徽省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 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始终扣住话题,紧密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生活的感悟,写真事,抒真情,悟人生之真谛,给人启迪。在思想内容上,作者把困境看做是机遇,相信自己,树立坚强的信念,用实际行动去创造自己的美丽,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值得同龄人借鉴。  相似文献   

3.
罗小军 《学语文》2005,(3):45-45
精美流畅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是本文闪出的最大光亮。像“山水产生了文明,山水延续了生命”、“山因水而伟岸,水因山而透美;山有样而水无形,山有头而水无尽”等语段,句式整齐,长短相间,读来颇有音乐的旋律感;像“父爱如山,母爱似水”、“有时候,她叫甘露,去亲吻干溜的泥土;有时候,她叫细雨,用温情感化冷漠的冻土”等句子,巧用比喻,将父母的情与爱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4.
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者令人感叹唏嘘,热泪盈眶。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急遽地沉沦下去。女儿为此万箭穿心,痛心疾首,她详细地哭诉往事,希冀唤起父亲面对挫折对的坚毅与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文章写得情真意切,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语言扑实无华,感人肺腑。  相似文献   

6.
坦然的美丽     
柳生 《中学文科》2004,(10):32-32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对于生活人们往往有不同的感叹。  相似文献   

7.
美丽的心境     
孟霞 《现代语文》2005,(1):40-40
美丽的心境,是初春河上漂过的第 一丛草垒;是暮晚天际掠过的飞 鸿;是满坡黄花间衣袖盈风的女子笑 靥;是江南那氤氲的水雾和那玲珑的 划浆声……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拥有。 拥有孤独。"我是一个孤独的自由 魂,你也是,我们一同承受迷惘,看看 天,才知我们已走出了惆怅"。是的,孤 独是一位引导师,它用魔棒来教会你 怎样保持独特的品性。拥有孤独,便可  相似文献   

8.
娄方钦 《学语文》2005,(3):49-49
作者选取中国的文化旗手鲁迅为议论说理对象,避开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另辟蹊径。抓住他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选取他与各类人的不良习气或者反动行为坚决斗争的典型事例。围绕中心说理,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斗士的精神实质,真实感人,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同时也可看出作者读书的精深。  相似文献   

9.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37-37
菊之淡,菊之傲,菊之殇,好一丛高洁的菊!“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不为世尘滋垢的菊!鄙薄利禄,蔑视权贵,不甘屈辱,嵇康、庄子、项羽,好一群高扬自己独立人格顶天立地的人!  相似文献   

10.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12-13
比喻者总是尽力避熟就生。趣记里把人生痛苦比做戈壁滩,人生事业比做要战胜戈壁滩,让那里开满鲜花,在众多的花的喻体中别具一格。正文中再以贝壳孕育珍珠、水汽积聚彩虹类比,并用冰心语拴束,这又增加了比喻意蕴的厚度。比喻贵新巧还贵贴切。“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苏武、昭君战胜他们个人遭遇的巨大痛苦悲怨,绽开出永不衰败的生命之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作者选例精当,在由比喻贯穿全文的说理中顺势而出,熨帖自然而又特别有说服力。几次读到“风雨”“彩虹”语句,都以为要引出那句耳熟能详至今巳觉不新鲜的歌词,“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却始终不见引出,我们读到的是新鲜的文字。这一细节,也可看出作者“惟陈言之务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罗小军 《学语文》2005,(3):55-56
本文紧扣话题,由“买镜”论及“用镜”,进而阐明责己待人和处世的明智态度。文章短小精悍,结构清晰,论证缜密。开篇连起三境,飒塑而来,让人耳目一新。虽“三镜”金出自课本。然读来新意盎然。正所谓妙用所学知识,缀成锦绣文章。结尾段将文中备条思绪挽在一起,呼应开头,观点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2.
魏毅刚 《学语文》2005,(3):35-36
“老鼠”大摇大摆上街,人们却熟视无睹,街市依旧太平。不但没有人喊一声打,反而有人惊艳要“傍”起来。原本是“鼠”类自身都觉得理亏心虚,希望受到惩罚,以死来赔罪(这当然是作者的认识——惩丑恶以谢天下),可整个社会却麻木不仁,甚而还要以“鼠”为靠,以“鼠”为荣。真个惊世骇俗!正如作者感叹:这是怎样的社会心态!社会有丑恶,不足为奇;而对丑恶竟习以为常。奇了。他人期望社会期望,太多做不到不足为奇;而鞭笞丑恶,当先驱者振臂呐喊之时。却应者寥寥。这就奇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文学作品中瞥有《两面目》《变形记》《我是猫》之类的荒诞。本篇类似于此,以荒诞之形反观社会,借话题发挥针砭社会丑恶,惊醒民情民风。幽默诙谐,穷形尽相。鞭辟入里,淋漓酣畅。  相似文献   

13.
老凹 《学语文》2005,(3):23-24
作者大胆想像,叙写李白、阮籍的遭际,神仙赐酒,多了几分迷幻色彩,对人物的肖像描写惟妙惟肖,绘景物、写言谈举止饶有趣味,卒章显志:“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这是人生面对挫折的金钥匙,人人皆要常挂勿失。  相似文献   

14.
包容     
王武镝 《学语文》2005,(3):28-29
北京,六大古都之一,端庄素雅,古色古香;北京。新中国的首都,日新月异,充满活力。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看似矛盾的两个特点,去探讨北京之美的根源所在。“包罗万泉,内涵丰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现代与古典,西方与东方,文章选取一系列典型的事物,形象地告诉读者:正是速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成就了今天北京之美。文章从容不追,扣住“包容”,娓娓道来,写得层次清楚,眉目分明。平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5.
那时花开     
李阳海 《学语文》2005,(3):18-18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作者引述文题中的材料,并举出一个事例来,这样立论就有了针对性和现实感。接下来是一个过渡段,由现实过渡到从前。作者列举了中外许多名人在挫折面前不屈服。化解痛苦的例子,有事例,有分析,令人信服。尤其是文末的那几个自然段组成段落的排比,气势磅礴,一贯而下,大气不凡。最后值得提及的是结尾段,几句富有哲理而简短的议论,使主题得到升华,给人警示,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6.
魏鉴文 《学语文》2005,(3):11-11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狂风巨浪、水舌、百世沧桑、人世千年、万古旷世……开篇两组排比句渲染人生旅途的忧愁痛苦,如黑云压城、泰山压顶而来,极力造势以反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燕雀蕃篱,终是弱者态形。紧承着下文即纵观历史,横看现实,正反相形唱出一曲直面挫折,笑对痛苦的人生英雄之歌。“青云”绝唱的王勃,“酒家眠”放浪的李白,以他们的坚劲放歌潇洒人生;“哭来江山”的刘备又因哭失去二弟放大痛苦而动摇了江山。当今现实仍在重演着历史的悲喜剧,人们岂能不反思、警惕、奋起?作者酣畅刚健的行文中始终有一股勃发之气。经过一番感情的过滤,我们真欲随着美丽的文字,而“乘风飞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看人生了!  相似文献   

17.
园丁絮语     
李泽淳 《学语文》2005,(3):47-47
这是一篇有着很大议论成分的抒情文,考生以园丁的口吻道出了“平凡与自豪”的内在联系,点明了一个人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上,从事平凡的工作,只要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有益的事情,尽了应负的责任。那就会在内心世界产生令人认同的自豪感。文章运思角度新颖,立意深刻鲜明,写景、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法,应表情达意之需,水到渠成。语句长短错落有致,行文自然、熨帖,堪称临场作文的佳品。  相似文献   

18.
刘振平 《学语文》2005,(3):19-20
开篇紧扣语料网络聊天,顺手拈来“从网上得知”,水到渠成,自然从容。行文以在网上浏览任长霞事迹为线索,边看边想,并以一个中学生的心理去思考,既避免了人云亦云的新闻内容复述,又多了许多富于联想的生动画面。文末以抒情的笔调表达严肃的主题:为官者只有心怀百姓,才会幸福永远!这样的结尾不仅形象生动又能发人深思。值得一提的是考生能与时俱进,及时把时政新闻转化为形象化的作文素材,从“一人一事”,归结出了“心怀百姓,幸福永远”重大课题,暗合了“执政为民”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照海倚天     
罗小军 《学语文》2005,(3):48-48
熟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人物,观点自然会不尽相同。作者将目光锁定在颇有争议的曾国藩身上,可谓大胆。刻画人物时,作者不落窠臼,从曾国藩的隽永文辞、清正无私、谦和内敛、严于律紊出发,抒写了自己的独物认识,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巧引伟人的评价,让观点成为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不饱读诗书,不深受史籍,熟能写出如此佳作!  相似文献   

20.
周先乾 《学语文》2005,(3):50-50
普希金曾自言,要“用诗歌唤起人们善良的感情”。《上帝是公平的》这首诗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情感的特质。全诗流动着的是作者情绪的转换,由“埋怨”、“诅咒”而有所领悟和发现。促成这种转换的是霍金的轮椅,黑人的微笑:作者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当他们失去部分时,便会有更多的机遇跟随”。这正如贝多芬所说的,只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所谓苍茫人世、痛苦人生,亦会有奇迹出现,期冀美好,向往未来,这不是真诚、善良、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么?应该说诗歌的情调是高昂的。朴素、流畅、官简意深、耐人回味也是这首诗的特点,能够在考场中有限的时间写出如此清亮的诗歌,实属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