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还存在众多问题,整体教育投入水平低,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更为突出。不仅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紧张,中等发展水平地区也存在经费紧张问题。基础教育投入存在明显城乡差异,政府间财力格局与义务教育事权和责任不对称。为了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继续完善"以县为主"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2.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虽然"两免一补"政策对于提高农村地区学生入学率有促进作用,但是它给农村义务教育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以山东省青州市东坝初级中学为例,就"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消极影响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使人们对该政策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涉及到教育领导权的问题,同时与教育财政问题也密不可分.新世纪教育均衡发展理念及各种政策变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试图分析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产生的背景、面临的挑战,探寻并展望其变革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着价值取向,课程、教材以及教育评价的"离农"倾向,这种倾向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离农"倾向,本文建议:农村义务教育应该着眼于基础性、普及性和全面性;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加强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高考政策适当向农村考生倾斜.  相似文献   

5.
"特岗教师"政策是中央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补充师资的特殊政策.贵州实施特岗计划以来,9年共招聘7万余名特岗教师.特岗教师政策大大增强了贵州农村教师队伍的力量,大幅度优化了师资的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激发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活力.但特岗教师政策的实施也存在"政策目标选择未优化,专业发展性培训不专业"等问题.特岗教师政策需要优化政策内涵、整合不同政策资源、升级政策,从而形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教师的常态机制,彻底解决农村学校师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国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中小学校的比重很大,很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都在农村.因此,重视农村教育发展、关注农村教育现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刻不容缓的重任.在农村教育中,农村教师问题、农村学生问题、农村学校问题,被称为教育"三农"问题.当前我国教育"三农"问题较为突出,下面就此话题和大家交流研讨.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石,具有全民性、普及性、基础性、强制性的特征.农村义务教育关系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农业的长远发展,是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我国义务教育战线长,分布广,大头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是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范围逐步扩大,县乡机构改革和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如何在"三项改革"实施中确保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大局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经费投入、管理机制和办学责任是值得重视、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后,伴随着管理重心的适度上移,长期以来困绕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解决.但是最近看到的几则报道让笔者有了一点思考.一是湖北一位民族自治县的副县长向<中国教育报>记者诉说该国家级贫困县县级政府在实行了新的体制下陷入了"旧债未还,新款还没有着落"的困境之中;二是<教育时报>刊登的一位主管教育的副乡长在新的体制建立后发出了"以县为主,乡镇咋办"的困惑.  相似文献   

9.
"两免一补"是国家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通过典型个案的实证分析,对"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与实施"两免一补"后学生的教育费用,以及学校管理成本运行情况的对比分析,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大体境况;对由此所折射出来的现实问题进行反思,并探究其解决的途径,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首先是以县级党政为责任主体,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治理的大政方针,管理好本县教育.在此前提下,县级党政从实际出发,具体谋划本县教育发展,充分发挥县级党政、乡镇乡村和学校等的主体性,形成"共治"合力,以教师队伍建设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治理好本县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及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职教育承担着未成年人保护,新生劳动力就业以及农民技能素质提升的社会责任.上海、北京等地区已率先进入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优先推行农村中职"9+2"义务教育,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将拟实施的中职免费教育升级为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12.
构建"以省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1年以来所推行的“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基础教育中承担的财政责任较小,而县级政府的财力与其承担的基础教育责任又不相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本文认为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不能由基层政府承担。除发达地区外,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应从“以县为主”转变为“以省为主”,省级政府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财政责任承担者。  相似文献   

13.
2002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通知》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新体制。虽然媒体对它的报道未能引起城里“主流社会”的兴趣,但农民们似乎由此看到了“减轻负担”的希望———尽管义务教育投资本不该是他们的负担。而一些学者则相信,这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新体制是改变农村“知识贫困”面貌的又一个良好的“外在制度”。笔者忍不住又要在此打个问号,“以县为主”能改变农村目前的教育困境吗?一、“以县为主”的问题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14.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自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实施以来,我校"精心谋划,苦心建制、尽心改革、细心管理、用心经营",以"五心"为抓手,以"五化"为目标,用好人,理好财,有效发挥保障机制作用,促进学  相似文献   

15.
一、"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以县为主"教育的管理体制仍然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经费的投入 众所周知,目前,绝大多数县(市、区)都是"吃饭财政".其中有的存在当年赤字,有的存在滚动赤字,有的因财政困难未能落实中央的增资计划.当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以县为主"后,全县教师工资由县统筹统发,对教育的投入占当地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普遍达到50%以上,有的高达70%以上.这在不少县自有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撑基本上都达到了自身财力的极限.尤其是当出现人员增加(如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民师转正等)和国家出台政策性调资等硬性支出(如2002年7月公布的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及离退休人员的第四次涨工资政策)的情况时,县财政要兜底,无形中加重了财政负担.特别是对工业相对落后的农业县来说,在财政收入的淡季,因没有可用资金,当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负担受到轻重缓急的掂量时,义务教育的经费很可能在一些思想意识薄弱的领导人那里"流产".  相似文献   

16.
应更多关注"普九"后的农村基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政府资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育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仔细分析农村教育,我们则感到喜忧参半.一方面,实施了以县级为主、确保教师工资及时发放的财政政策后,九年义务教育终于在农村真正得到普及,"两免一补"的政策惠及到农村的千家万户.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峻,辍学率大幅攀升,"新读书无用论"再次抬头.面对复杂的现状,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更多关注"普九"之后农村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首先是农村教育所面临的资金困难.前一时期,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不少地区采用"借债"方式推动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成为"普九"过程中响亮的口号.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政策的推行,加之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农村学校的办学经费日益紧张,资金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确立了"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逐渐将农村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河南省一些地区出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日益"空巢化"的现象:学生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短缺严重,学校硬件建设水平不高,一些学校甚至出现运营困难的局面。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政府原因、社会原因、市场原因。要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空巢化"问题,需要从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资金供给机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综合竞争力、完善农村教师薪酬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0.
构建"以县为主"的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农村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构建一个“以县为主”农村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