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前哨》2010,(11):7-7
蒋昕捷在2010年第10期《新闻实践》中撰文说,有些热点问题一经报道,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迅速回应,指称媒体“误读”。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向受众解读的功能.却屡屡出现误读。原因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的“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大要素,但在新闻实践中,不少媒体或是误读了这一理论,或者是对“接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  相似文献   

4.
新闻报道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一个言之凿凿的消息或一个被疯狂转载的新闻,翌日就会被证实"是误读"。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被误读的消息就不是新闻,甚至是假新闻,从而危害媒体的公信力。误读为什么总是发生,证实为何如此之快?误读,实际上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现象,表现为对事物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新闻误读,实际上就是错误理解和评估偏差进入了  相似文献   

5.
对于当下的媒体,新闻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我国绝对是媒体大国,但绝对不是媒体强国。毋庸置疑,这些年我国传媒业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6.
王琼 《新闻世界》2009,(8):112-112
随着读者和观众越来越多的关注,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众媒体的主打戏之一。近年来党报重视民生新闻报道成为一种趋势。但一些媒体对民生新闻出现误读。把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琐事当作民生新闻的主体,降低了民生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7.
蒋昕捷 《新闻实践》2010,(10):15-16
几乎热点问题一经报道,很快就有相关部门和个人的迅速回应,指称媒体“误读”。“误读”一词相对温和,看起来只是善意的提醒,实则距离指控“失实”也仅有一步之遥。媒体往往被赋予一种向受众解读的功能,然而媒体从业者终究不可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因此误读几乎是不可避免地存在。  相似文献   

8.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打的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媒体的高度竞争中,新闻评论当然要追求传播的效率,但出于种种的原因,时下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甚至故意抛弃了新闻事实的新闻评论却也  相似文献   

10.
王新 《新闻前哨》2008,(8):44-49
“可读性”是新闻吸引受众的利器.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对受众的争夺,不仅是媒体影响力的展示,也是经济效益的较量。在追求新闻“可读性”的时候,少数媒体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误读“硬新闻”和“软新闻”,倡导“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戏说”新闻.“色”溅新闻,制造新闻,愚弄受众,走火入魔,闯入了“新闻可读性”的误区。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12.
杨咏 《青年记者》2010,(5):42-43
这些年我国传媒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了一个“传媒社会”的新时代;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随着新闻竞争的不断加剧,新闻职业道德水准有所下降,新闻行业管理呈现“滞后”状态,由此带来诸多问题: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新闻误读屡屡发生,新闻表述不准确更是比比皆是,以致新闻的可信度急剧滑坡,媒体的公信力频频遭到公众的质疑。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打的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媒体的高度竞争中,新闻评论当然要追求传播的效率,但出于种种的原因,时下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甚至故意抛弃了新闻事实的新闻评论却也为数不少。在不掌握新闻事实、不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滥用媒介的话语权,不仅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会造成信  相似文献   

15.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2,(2):77-78
“人人都能成为媒体,还需要专业媒体吗?”有人提出了疑问。实践证明,回答是肯定的。如今,一家媒体独家占有信息越来越难,独家报道的内涵也已经发生新的变化。同样的新闻事实,如何判断新闻价值,从什么样的坐标和角度考察新闻现象。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报道并呈现给受众,无不考量着新闻人的独家视角、独家分析、独家解读。面对媒体竞争,做有思想的新闻应成为人民日报报道高出一筹的基本途径。从共享的新闻资源中寻找独家视角,用有思想的深刻解读帮助国内外读者观察世界大势、关注中国发展。人民日报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6.
邱江 《记者摇篮》2006,(7):26-26
新闻故事化,这几乎成了现在所有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经常采用的手法。曾经枯燥的成就报道变得津津有味了,曾经模式化的事件报道变得个性十足,各大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容易千篇一律的旧貌也由此换了新颜。把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它给读者带来了全新阅读和观看的快感,但同时也使一些应该遵循的新闻要素受到挑战。随着发行量和收视率的倍受重视,新闻故事化也出现了严重被误读的倾向。误读一:新闻故事化就是找一个人当例子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曾经对新闻故事化这样注解:“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  相似文献   

17.
米格智 《新闻传播》2010,(3):20-20,22
新闻误读危害巨大。新闻误读的原因之一是新闻的阅读者缺乏科学的系统的新闻阅读指导。在传播学、文章学和阅读学的指导下建立新闻阅读学,提高新闻的阅读者的新闻阅读水平,是避免新闻误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阳 《新闻知识》2004,(3):48-50
当前耳目之下,一种新闻样式不经意之间大行其道。热得烫手,这就是新闻时评。所谓新闻时评,是新闻的解读、评说与延伸,使新闻得以发挥更深的影响和更大的作用。据说,新闻时评可以提升媒体品位,成为新  相似文献   

19.
正新闻摄影策划,指的是对新闻题材进行精心策划,指导记者、编辑对整个新闻摄影作品的内容、制作步骤、途径,怎样安排和组织,做到客观、生动、详实,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价值,做到同一新闻线索报道形式高于同行媒体,有与众不同的解读新闻风格。当下网络与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丰富多彩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信息产业及新闻传媒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摄影线索,真要拿出剥茧抽丝的力度,从中考量好的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20.
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一些媒体人已经开始在内容制作和发行上采用众筹模式,以减少成本应对新媒体的竞争,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已在深度报道方面尝试用众筹方式来筹集报道经费。众筹网站建立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有梦想的媒体人,同时也给公众带来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但也有媒体人担心众筹新闻是否会因新闻采访门槛的降低而影响新闻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尝试对众筹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思路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