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父亲的12天我平生与父亲相处,只有短短的12天时间。1931年,母亲在上海生我时,父亲已经到苏区去了。所以,我一出生,父亲并不在我身边。我两岁的时候,母亲看我能离身了,就也要去与父亲一起参加革命,于是她把我托给了陶行知在英租界办的孤儿院——上海劳工幼儿院。后来,国民党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可以说蓄谋已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地爆发了规模宏大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形成了抗日救亡运动的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3.
王新 《兰台内外》2004,(5):50-51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2月3日凌晨。通化曾经发生了一起由国民党特务、日本关东军中的复兴分子密谋发起的。伪满洲国旧官吏、宪兵警察、社会上的土匪地痞等万余人参与的。企图消灭共产党、推翻民主政权.建立所谓“中日联合政府”的武装暴乱。  相似文献   

4.
李辉 《兰台世界》2012,(22):44-45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在长春建立"满洲国",日本关东军认为,统治"满洲国",不但要强化武力军备,还必须重视集众归一的国民宗教信仰,因此利用神道的影响力来赢得"满洲国"国民的崇敬,进而成为"新天地"的精神支柱。一、神道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1.神道教的主要特点。神道教起源于日本原始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是日本的民族宗教。5至6世纪  相似文献   

5.
安倍的外祖父岸信介是建立伪满洲国的幕后策划者之一,他也要为许多死在朝鲜、中国东北等地的日本人负责。难道安倍家族真的与战争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烽火童年小时候家里靠当国民党兵的父亲生活。七七事变以后,父亲就和家里断了音信。后来,八路军120师开进我的家乡平陆。随后,成立了县政府。1937年,我七岁,就参加了儿童团。我和我母亲就这么参加革命了。后来,在平陆建立了敌后根据地。我和我表哥,一块儿参加了120师战斗剧社。八路军领导一看我年龄太小,就把我留在师部,在兵运部里当"小鬼",干了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到11月份了,日本飞机来扔炸弹,上级  相似文献   

7.
赵朗 《兰台世界》2012,(28):54-55
九一八事变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后,日本便公开地实施"以毒养战"的鸦片毒化政策,辽宁地区是日本人在东北推行鸦片政策的重灾区,笔者就此问题略述之.  相似文献   

8.
商豫 《湖南档案》2014,(1):10-13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的部队和共产党的部队都进入了东北,双方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共产党部队的主帅为林彪,国民党部队的主帅为杜聿明。为加强东北领导,取得战争的胜利,中共中央还派出了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等人去东北。  相似文献   

9.
白石 《档案天地》2007,(3):21-27
我这一生颇多磨难。18岁在大学上学时.就曾被国民党怀疑为共产党的地下领导人,全城戒严,将我逮捕.多次审讯无结果,便被不明不白地关进大狱。解放后刚过几年好日子.1955年反胡风反革命集团时,被疑为胡风集团成员,被长期看押,因无任何证据不得不将我“解放”。恢复工作不久夫妻双双又打成右派.我因为不承认任何错误、不写检查.从严惩处,开除党籍公职,  相似文献   

10.
从日本旅行回来,颇有收获。这是我第三次去日本,有幸遇上一位颇有见解的华侨导游,一路上分享着他对日本的经验与感受。 导游打趣说,他家的窗户从来不关,因为邻居都关窗,他开窗也就等同于关窗。后来我坐地铁也发现,日本人在车厢里决没有中国地铁里那种轻松自然的气氛,似乎所有的人都沉默无语。  相似文献   

11.
石权 《大观周刊》2012,(14):203-20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学会使用母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正黄万里:原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反对三门峡工程成为清华大学三大右派之一,后被称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标本"。丁玉隽:国民党元老丁惟汾的小女儿,黄先生的妻子,早年留学日本,后就职于清华大学。我的丈夫黄万里1911年生于上海,他是民主人士黄炎培第三子,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1934年赴美,相继在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学习,1937年春学成归国。  相似文献   

13.
我的老家原在江苏江阴,后来搬到无锡.1937年,我从武进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曾在南京拿到两份教师聘书,然而,还没开学,抗日战争就爆发了.1938年10月,我来到上海,先做家庭教师,后在私立的光明小学找到工作.1939年夏,又到私立的振英模范小学工作.这个小学位于今建国西路襄阳路转角处的花园洋房,校长是位四十多岁的单身女性,她所招聘的教师也都是未婚女性,不想谈婚论嫁似乎是那个年代女教师的共识.1944年,教师们向校方要求涨工资,校方不同意,正巧附近的比华小学在招聘教师,结果我们六个骨干教师都转到比华小学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