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55年播映的《哈森与加米拉》是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新疆共创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电影作为大众影像媒介,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民族记忆,通过屏幕表达民族情感、历史变迁,在传播民族文化、群族身份的追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955年,《哈森与加米拉》作为第一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共制作完成69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以鲜明的地域经验、民族特色以及文化内涵在国内以及国际获得较高的辨识度。本文梳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以民族认同与文化传播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社交盛行的今天,电影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在电影情节的推进中,更多人了解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嘎达梅林》《冰山上的来客》《茶马古道》《黑骏马》《刘三姐》《穆斯林的葬礼》等,这些少数民族电影以其特殊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内蕴,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组成.新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种“被表述”,构成了一组“汉族/主体/中心主义/看”与“少数民族/客体/边缘/被看”的对应关系.“十七年”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和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并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主要功能则是巩固民族团结,增进国家认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少数民族电影在“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指导下,为增进新中国的国家认同而创作和生产,承担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4.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基本遵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运用视听手段,在国家形象建构、民族文化互动、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蒙古族题材电影在少数民族题材影像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且具有典型性,“十七年电影”时期利用意识形态建构突出民族交往;改革开放后立足“文化叙事”体现民族交流;二十一世纪以来着眼“多元”与“解构”的叙事方式表达展现民族交融。研究这一题材影像内容,有助于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深化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解,对厘清“中华民族”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符号化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功能诉求转向与少数民族电影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新中国第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内蒙古人民的胜利》( 1950)起,少数民族电影就担负起形象地展示和艺术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功能.建国至今,我国共拍摄少数民族电影300多部,55个少数民族中,有36个少数民族有了反映本民族生活题材的电影.少数民族电影为增强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以来,伴随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以及少数民族创作队伍的成长,我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功能诉求发生转向,并且带来少数民族电影的变迁,主要体现为从"政治功能诉求"向"文化功能诉求"和"经济功能诉求"的两种转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统计了1949-2016年间358部少数民族电影,考察了少数民族电影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影片总体产量较少;题材的选取趋于保守和标签化;产业规模发展单一,进入壁垒变高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完善少数民族知识体系的构建,丰富少数民族电影制作和发行模式,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全球化语境下民族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提升路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包扬 《东南传播》2011,(6):113-114
本文从民族电影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系开始阐述,以跨文化视角分析了我国民族电影的困境,对我国民族电影进行个性与共性分析,并提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民族电影的国际影响力策略,即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及价值认同点,从而为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寻找路径.  相似文献   

8.
张怀强  李倩 《东南传播》2013,(8):101-104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回答了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并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囿于民族元素和文化隐喻性的表达,一直处于市场边缘化的地位。在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受困,全球多元文化和价值导向冲击的境况下,突出"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一体化"国家的认同构建,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应该肩负起的担当和使命。  相似文献   

10.
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这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电影精品提供了条件和优势.本文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历史的梳理与回顾,指出了其曾经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面向世界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一些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充分利用片头的"风头"优势和结尾因强制性终止观众的角色参与而致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特点,展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以吸引观众对异域文化的兴趣或是强调突出某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表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一种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2.
高健 《传媒》2023,(16):103-104
<正>电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具有三个典型的属性,经济属性、艺术属性、政治属性,这三个属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彼此渗透的关系。少数民族电影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是展现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风俗理念、自然景观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主义背景下构建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少数民族电影某种程度上承担着宣传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国家认同感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949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纪录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安德森有关媒介与想象的共同体建构的理论为研究框架,试图展现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为新中国提供了展开民族国家想象的影像,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呈现出新的创作态势,这些影片在探讨民族、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开始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审思,并以其独特的影像书写提供给现代社会进行生态之思的启示录.文章结合生态主义思潮,以生态批评的视角对近年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所体现的生态之思进行分析,通过对影片中生态景观等层面的剖析试图探究近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所呈现出...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十七年"时期为党的政策宣传、团结各民族人们做出过卓越贡献,并在之后的八九十年代和21世纪均有不错的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面临市场偏好改变、表现形式单一等困境的同时,也因新媒体的发展而在宣传策略方面获得一些新机遇.尤其是在卖点、渠道、互动三方面发力,可在新环境下获得不错的宣传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化差异的存在不可避免地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面临受众"解码"的障碍,少数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文化差异主要有宗教信仰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探寻容易使受众产生文化冲突的方面,能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中国影像一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是在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内部生产的,它严格遵循独特的民族政策和文化生产规定,通过质朴、直观的电影手段,记录了三十年间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状况,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这种记录和展现不仅是一种形象化政论,也在影像层面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平等地位和共和国主人身份.影像中的少数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团结、互助,探索和实践着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郭静静 《青年记者》2007,(20):30-30
随着电影市场的日益繁荣,人们可选择的电影也日益增多。我国民族电影要想成为更多观众休闲娱乐的主要渠道,就必须明确新时期我国民族电影的功能和观众对民族电影的要求,更新文化传播观念,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在加强意识形态功能的同时,开拓娱乐和商业的功能。这是新时期我国民族电影赢得观众,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与汉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刘三姐》和《阿诗玛》两部电影向人们呈现出了既代表少数民族价值追求,又符合大众文化审美和精神诉求的艺术形象。从中可以看出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推广在文化融合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共性,即崇尚勤劳勇敢,强调独立意识,歌颂美好爱情,追求自由理想。  相似文献   

20.
囿于文化信息资源的现状,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贫穷落后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环境的现状、政府部门对国内各民族间跨文化传播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媒体从业人员跨文化传播素养与技巧的欠缺、国内跨文化传播研究相对滞后等都是导致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并进而产生经济贫困的主要原因。本文认为只有提升政府部门对信息传播与民族发展内在关系的认识、高度重视跨文化传播的解读效果、加大信息传播软硬件的建设力度,提高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受众的大众传媒素养,才能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变迁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