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方针之一。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仍是一个值得给予科学界定的问题。在各种版本的《教育学》和有关论文中的对其解释,在笔者看来都有失偏颇。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两层含义。全面理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的指导教育实践,防止不应有的偏差,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新发展栾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把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探索从空想变成科学,列宁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文章以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中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历史经验,讨论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两者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新内涵,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朱天利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思想由来己久,它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就存在着。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完成了教劳结合理论的变革,创建了科学的教劳结合原理。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顺境条件下再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彭玉琨章杰许国学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的产物。它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期,完成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之中。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对这一原理作了科学的阐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公有制观,首先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社会化的若干含义及相互关系,其次必须准确理解生产资料的法权占有与劳动占有,区别劳动占有与劳动人员占有,马克思的公有制是劳动占有的公有制(劳动公有制)。基于这一理论前提,作者讨论了若干热点问题:公有制与社会主义本质,公有制与生产力水平,重建个人所有制,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个体经济,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与计划市场,马克思的“失误”,等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命题的提出是一个半世纪之前的事,其本身已被马克思和恩格斯丰富和发展,之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苏联和中国又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正如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遭受过曲解和庸俗化一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个科学命题也遭到了严重的教条化和庸俗化。我们认为,如果以尽可能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揭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基本原理,是作为共产党的纲领、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深入理解这一伟大思想的含义、内容和意义,是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思想理论基础。我的理解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多层次的。它既泛指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在广义上的  相似文献   

9.
在新的历史时期探讨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要有时代感,要从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教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探讨的内容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使得出的结论更贴近实际的需要和可能。本文谨就几个有关问题谈点初步的看法。一、关于高教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实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高社会生产力,二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更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恩格斯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向多方面的技术训练和科学教育提供实践基础的根本途径。列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写的《共产党宣言》,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党纲草案》,都把教育同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共产党行动纲领的内容。他们还在许多著作中对这个原理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说明这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战略措施。毛泽东等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来十分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早在1934年就指出:“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然性、必要性、实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及方法,都作了非常深刻的论述。这是马克思教育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原理。本文拟就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作用问题,谈点学习体会。马克思立足于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高度,提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十项措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具体而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社会生产和培养人  相似文献   

12.
必须准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划分标准的内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断地拓宽生产性劳动的领域,认为服务劳动也是生产性的劳动,并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区分了一般性的生产劳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劳动。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教育劳动既具有全面性又具有针对性,还具有隐性化和无私性的特点。同时,教育劳动是集体共同合力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过程中,既积累过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发生过多次“左”右摇摆的偏差甚至失误。为了更好地贯彻这一方针,我认为,其前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 1978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14.
说起劳动教育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马克思开始,到毛泽东主席都对此问题有诸多论述,可以说早有定论。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得出了劳动创造了人的科学结论。马克思对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资本论》第一卷第53页作了十分明确的论述,他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  相似文献   

15.
张锰 《文教资料》2008,(21):75-76
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看成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随处可见.本文在论述了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后,提出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一、为劳动价值学说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坚实科学基础;三、解决了政治经济学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在考察机器大工业的技术性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后果基础上论证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问题的。从那时以来,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剥削手段也有了某些变化;由此引起了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和受教育条件的变化,教育和生产劳动关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使马克思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预见得到新的证明,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一教育和生产劳动之间的联系是以科学——技术为中介的。本来,机器大工业作为科学应用于生产的产物,决定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这种必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 ,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 ,长期以来 ,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 ,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 ,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阐述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文章已经多苦牛毛,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提出这个问题来讨论呢?这是因为,有些同志认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来的,现在已经过时。还因为,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还没有被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理解,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因此有必要重新来认识和研究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最基本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研究毛泽东关于“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对于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完整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丰富和发展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重要原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的源泉是生产商品的活劳动,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以“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为衡量创造价值与否的依据,陷入了理论上的困境。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的科学含义是指导资本相交换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没有与资本交换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则是非生产劳动。因此以生产商品的劳动和非生产商品的劳动划分并作为分析商品价值创造的理论工具,才是马克思关于价值走向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