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测定了汀江某河段9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As、Cr、Cd、Cu、Pb、Zn)的含量,并采用富集系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表层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已相当严重,其中以Cd污染最为严重,Cu、As次之,Cr、Pb、Zn污染较轻。总体上属于生态危害性很强的重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辽河吉林省段典型支流条子河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集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Pb、Cu、Ni、Mn、Cd和Zn 6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应用地累积指数、沉积物质量基准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等方法对重金属的污染水平、生态风险及来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条子河表层沉积物中Cd存在1级轻度污染,Ni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发生率;Cu、Zn、Mn和Pb主要来自自然,Cd和Ni主要来自工业;空间分布上,位于四平市城区出境断面处的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质量比最高。  相似文献   

3.
绵阳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球化学元素背景值与绵阳浅层土壤元素背景值,按照地积累指数法与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价标准,对绵阳市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背景值得到相似的评价结果,研究区九岭镇蔬菜基地Zn为轻度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直接贡献;Cd为轻度污染,考虑为人为直接活动以外贡献;金峰镇蔬菜基地Cr、Cd为警戒水平,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以外贡献;刘营镇蔬菜基地Zn、Cr为警戒水平,部分地区Cd为警戒-轻度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活动以外贡献.  相似文献   

4.
应用火焰型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淮河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不同组织器官(鳞片、鳔、心脏、肌肉、鳃盖骨、尾鳍、脑、脾、皮肤、胆、眼球、肠、鳃和肝胰脏)中的Cu、Mn、Cd、Fe、Ni和Zn等6种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淮河鳙鱼不同组织器官中的Cu、Mn、Cd、Fe、Ni和Zn的含量不同,其中Fe(59.168 mg/kg)和Zn(50.220 mg/kg)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重金属含量,鳙鱼心脏中Fe(370.220 mg/kg)和Zn(229.659 mg/kg)含量最高,其次为肠、鳃、肝胰脏;Cu在肝胰脏、心脏和肠中的含量较高(13.254mg/kg、8.874 mg/kg、3.120 mg/kg),其他组织较低;Mn在肠、鳃盖骨、鳃中含量较高,但心脏中含量最少;Cd和Ni在心脏、鳔、鳞片、鳃盖骨中含量较高,在肠中的含量均较低,但淮河鳙鱼不同组织中Cd的含量超过国家卫生食用标准,其食用部分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莫愁湖底泥中铜(Cu)、铅(Pb)、锌(Zn)、铬(Cr)、镉(Cd)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中,只有Pb为无-中度污染,其余4种均未构成污染;莫愁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表现为极轻微的程度,生态风险顺序是:Cd>Pb>Cu>Cr>Zn.  相似文献   

6.
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秦淮河底泥中6种重金属元素:铜(Cu)、铅(Pb)、锌(Zn)、铬(Cr)、镉(Cd)、镍(Ni)的含量分析,并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Pb>Cu>Cr>Zn>,Pb达到强污染;Cu为中-强度污染,Zn、Cr为中度污染,Cd、Ni未构成污染.总体上秦淮河底泥重金属污染表现为中度生态危害程度,其贡献因子为Pb和Cd两种元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湘江(衡阳段)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对流域内10个断面18个采样点的表层底泥重金属(Cu、Zn、As、Hg、Cd、Cr、Pb)进行采样,测定样品各金属含量,并分别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评价底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和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表层底泥中各点重金属平均 RI 为1009.46,总体上属于很强生态风险;地累积指数表明在松柏段面的砷、汞、镉、铅处于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8.
超积累植物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积累植物具有超量吸收、积累某些化学元素的能力 ,将它用于净化土壤重金属污染 ,具有传统方法无法替代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技术对湘江湘潭段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河岸沉积物中富集着多种重金属元素,其中湘潭入河处河岸沉积物中明显富集Sc、Cu、Zn、Pb等元素;出口处沉积物中存在着U、Cr、Ni、Ba等8种元素明显富集的现象;多种原因致使Mn、Pb在出口处沉积物中富集更加明显。Han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显示:大部分代表性重金属元素(如Mn、Co等)在湘潭段河岸沉积物中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Cr在XS沉积物中有极强生态危害风险(Eir=423.68),在ZB中也存在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Eir=318.68)。  相似文献   

10.
11.
淮河与洪泽湖分离是治理淮河下游的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洪泽湖的成湖历史,洪泽湖在淮河水系中所起的作用和存在问题,指出河湖分家让淮河独流入海是治理淮河下游的关键,提出从盱眙附近至洪泽蒋坝镇开挖淮河水道等设想.该设想基本上实现了河湖分家,实现了淮河独流入海.淮河入海水道的工程量与二河口入海水道相差不多,因而设想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水利工程从两个方面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胁迫:一是自然水文条件的改变;二是河流自然地貌特征的改变.运用河流动态管理、适应性管理理念以及生态水工学原理对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问题进行探讨.根据实际情况,在淮河流域不可能进行全面的生态恢复.目前应主要解决枯水季节灌溉用水与河流自净需水、最小生态基流的关系.同时,进行部分河道自然地貌特征和自然岸坡的恢复.在此基础上,逐步恢复河流的历史自然水文特征,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我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1月20日,"新中国治淮60周年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在安徽大学举行。来自不同地区和单位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0篇,与会者就淮河治理、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地理与文化以及淮河流域灾荒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试图对淮上文化进行梳理归纳和初步界定,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淮上卷戏是流传在淮河上游的一种稀有地方剧种。它的形成经历了从宗教的“经”“卷”到民间的人物故事影写成图画并将其剪成纸画,即民间独特的剪纸艺术。随着历史发展,讲唱宝卷产生出了“扇子人”的表演形式,进而分化出装扮人物角色、飞禽走兽、鱼虫怪物等种类,形成了影戏。淮上卷戏源于皮影“宣卷”,至乾隆年间,淮上卷戏得以产生以来,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音乐板式。  相似文献   

16.
黑热病是民国时期肆虐淮河流域的一大传染病,夏季最为盛行。该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自1931年江淮大水灾之后,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病区域不断扩大。受经济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大多散布于乡村,城市较为少见。总体而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30岁以下的人居多。  相似文献   

17.
李艳洁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11-113,132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淮河文化的探讨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涌现出大批围绕淮河文化为主题的研究性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经济开发,自然灾害文化和历史地理方面。但淮河流域地域文学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