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既是课程名称也是教材的名称,语文有"一语四文"之说,"文"指文学、文字、文化、文章。叶圣陶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指语言,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国人重视外来语种,忽略国语之精髓。如今重振国语之声再次激起对语文的热爱。如何培养语文能力成为我们值得探讨的话题。语文能力的培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  相似文献   

2.
曾写过一段小文,说是"幸福无定义",此乃"幸福是比出来的"。今天,我想说的是:语文无定义!什么是语文?语文是什么?正如一千个读者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语文老师的眼里便会有一千种语文。"说出来的是语言,写下来的是文章","语"从口中生,"文"在手下成。"语"为声,"文"为气;声气和谐合韵,便可怡人滋心。"语文",语言的文化价值;"文语",文雅的语意蕴藉。"语"与"文"同生,无"语"便无"文"的踪影与繁衍,无"文"便无"语"的气息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解读语文,不仅能较为准确地揭示语文的本质,而且可以看清语文和人、人性的血肉联系。"语",是人类口中发出的"有意识的声音";"文",是一种"有生命的图符"。"语"和"文",本身就是"人性"。对语文作字源学的解读,其意义正在于"人"。这不仅仅是出于方法论的考量,更是出于让语文找到"回家的路"的希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工具论"受到的冷落和批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追本溯源,可以看到"工具论"表达的是这样一种语文课程性质观: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为根本目的任务的文化基础课程,语文课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应该做到"文道统一"."工具论"紧紧抓住"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这一根本问题正确地揭示了语文课程的本质.理解"工具论",应着眼于其表达的课程理念而不要只在表述形式上兜圈子,应将作为"语言"的"语文"和作为一门课程的"语文"的性质区分开来,正确看待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主从关系.实践表明,"工具论"富于生命活力.语文教育应坚持"工具论".  相似文献   

5.
田媛媛 《语文天地》2012,(24):46-47
语文姓"语",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语"和"真"指什么?语文教学应该抓"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应该怎样抓?这些问题是语文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教材培训时,看了两节同一教学内容(高晓声的《摆渡》一文)的课堂教学录像,感受颇多,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第一位执教者,由"青蛙爬塔"的寓言,导入到现代寓言《摆渡》,第一步是提问启发:学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及古典诗词的教学和学习,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在执教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为考试而教",习惯于埘语文知识进行简单的公式化讲解,习惯于把语文知识肢解为"字、词、句、篇、修、语、逻,文"等孤立的内容.要学习传统文化,文言课文就是最基础最重要的载体.  相似文献   

7.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是中职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块.然而,纵观当前的中职语文教育,文言文教学存在明显的"死于章句,废于清议"问题."死于章句"源于中职语文教师死板僵硬的教学方式,"废于清议"则重在指摒弃文言文本身,任意拓展,肆意解读文言文文本思想的现象,这两种现象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文和言"割裂,学生学习文言文愈感索然.对此,本文特地以中职文言文《师说》为例探索循序渐进的"四文"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9.
"身势语"是一个人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自然流露而形成的有形无声的语言,是人们信息交流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和途径.因此,"身势语"在以信息交流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教师适时、适度、自然地运用"身势语",可以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通畅、更明晰,并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报任安书>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其中有不少疑难字词句,"具于五刑"就是其中之一.苏教版<语文·必修五>(2007年6月版)课文将"具于五刑"译为"身受五种刑法".文下注解"[五刑]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酷刑".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2005年10月版)文下注:"[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菹(zv,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先生如是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语文"就是语言,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于是,上好一堂语文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础"乃万事之根本.无基础者,乃空中之楼,必将倾覆于轻微之动荡.小学语文是语言之基石,能力之基石.然而当前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为了应试,语文教学成了"终日练",一道道莫名其妙、玄而又玄的语知题,将融情感、语感、文感于一体的文章肢解而成的阅读题充斥语文课堂,学生完全成了考试的"机器".  相似文献   

13.
张建军  汪俊 《现代语文》2013,(4):102-103
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现状是:激发学习兴趣、合作学习多了、多媒体支持和学生收集资料、多元解读等叠加出现。显然,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却找不到语文的本体。那么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应如何深化呢?一、务求根本语文的根本是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怎么理解呢?具体来说,语文就是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语言交际、综合性学习。在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不能因为强调人文性而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的四大传统民族艺能中,"文楽"的人物造型和极具特色的表演技法独树一帜,给人们带来超凡脱俗、如入仙境的艺术美感."文楽"最早是诞生于江户时代的偶人戏剧,"文楽"作为日本四大传统艺能之一,其构成和表演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文楽的内容主要有时代剧和世话剧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一、读书富脑,夯实教师文化底蕴 教育家叶圣陶曾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文."也就是说,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科书里几乎处处蕴含着文学的因素.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广泛而有效的阅读,是迅速提高语文教师基本专业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语文素养"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概念,但是,至今为止,我们对"语文素养"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一、"语文素养"概念的组成"语文素养"由"语文"和"素养"组合而成,但不是简单堆砌。什么叫语文?叶圣陶先生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今天,"语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的本体论说一直纠结于对“语”和“文”的探讨中,对“语”的探讨纠结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和言语,对“文”的探讨纠结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中.传统的语文本体为语言文字本体.“语”是本体,文字是“语”的载体,文学、文章是“语”的具体表现形态,文化则是在“语”本体基础上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文章等形态为表现内容的凝结,语文课程可以概括为:一语多文凝结为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如何处理学生语文实践与其它环节的关系呢?我国古代"学习"理论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学"和"习"是两种不同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又是具有时间关系的两个学习阶段."学"是主导,"习"是基础,"习""学"应结合,相辅相成.在语文学习中,"学"、"习"要互相渗透,"学"中有"习","习"中有"学",尤其要突出"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当今语文界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感中心说"进行检讨.指出其主张的语感之"语"为"言语之语"而非"语言之语",有失于片面.认为语感之"语"应并包两个层面:语言之语和言语之语.语感包含三种意义指向:基础语感;体式语感;语境语感.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人的语感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