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治疗(bibliotherapy)又称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有两种释义:(1)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的治疗;(2)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前一种释义针对的是因精神和情绪因素引发的疾病,如抑郁、精神性焦虑、紧张、恐惧等,也包括对一部分躯体疾病的辅助治疗。而基于后一种释义,图书治疗则可用于治疗生理残疾(如口吃、弱智)、慢性病、情绪问题、人格障碍等。在20世纪20年代,图书的精神治疗作用首先受到美国精神病学专家的推崇,其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家参与了精神卫生的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野出发,展开对图书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70年代人们开始对语篇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如Van Dijk(1972,1977)、Kintsch(1974)、Halliday与Hasan(1976)、Couhhard(1977)、Widdowson(1978,1979)等。其中,真正引起人们对语篇衔接研究重视的是当Halliday与Hasan合作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以下简称《衔接》)以后,衔接便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关于如何将衔接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的研究方兴未艾。在我国英语教学界,对此也有大量研究。陈淑芳(1994;p71)通过对阅读和写作课中连贯和衔接的分析,指出在外语教学中传授连贯与衔接知识比单纯地传授语法知识、写作知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陈晓燕(1994;P3)指出用篇章训练法通过衔接、连贯、发展、总结与练习,可以提高我国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她还发现,缺少必要的连接词是我国学生英文写作中的主要错误之一。以上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了英语中的衔接问题。但是,对作为重要方式的连接词的实证研究却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3.
<正>从教育本质(nature of Ebucafion)的讨论,转向教育功能(Education of funcafion)的探讨,使问题的讨论更加具体化了。如果说教育本质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教育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则是“教育是干什么”的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对教育本质的不同认识,会影响对教育功能的确定;反转来,对教育功能研究的深入,又会对教育本质认识加深。  相似文献   

4.
评估学生阅读素养的大型国际性项目有两个,一个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导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对各国15岁学生的阅读、自然科学、数学能力进行比较:另一个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lEA)主导的“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inInternationalReadingLiteracyStud.PIRLS)项目。PIRLS每五年举行一次测试,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素养进行国际性评价,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在各自教育政策、教学方法下,不同国家四年级儿童的阅读能力,研究结果可作为各国改善阅读教学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参考。本文阐释了PIRLS的基本情况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对我国学生阅读素养的教育和评价的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数字阅读素养作为数字时代公民必备的一种新素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不同国家、组织机构、学者开展了数字阅读素养的相关研究。数字阅读素养是胜任数字阅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数字阅读素养框架构建是培养或涵化数字阅读能力和品质的前提。文章在对PISA、PIRLS、NEAP、ORCA、PIAAC等5个国际数字阅读素养测评项目,国内17个数字阅读素养框架,共22个框架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建构了公民数字阅读素养结构框架,框架分为4个一级维度及12个二级维度:(1)数字阅读意识维度(数字阅读态度和情感、数字阅读兴趣和动机);(2)数字阅读知识维度(数字技术知识、数字资源知识、数字阅读知识);(3)数字阅读能力维度(定位获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反思评价能力、交流创造能力、元认知能力);(4)数字阅读伦理维度(隐私安全、规范道义)。  相似文献   

6.
教学本质问题是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正因为如此,教学本质问题历来备受人们关注。然而,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人们对“本质”这一哲学范畴作了形而上学的思考,未能充分利用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论武器来揭示其内涵。 从辩证唯物主义看,事物的本质不是单要素的,而是不同规定性的统一。对之可作以下几点理解:(1)本质是一事物现实存在的根据、基础,一事物的本质向它的对立面转化,这个事物也就随之消亡。(2)本质不同于事物的现象,它是事物内有的、较为稳定的东西。(3)本质是…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阅读、感知和品味,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该如何去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是很多的。笔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谨以此与同仁一起探讨。一、对比法客观事物(或事理)是复杂的、多元的,作为其文字表现形式的文章,再有价值,也往往只是揭示或反映事物(或事理)的某一方面而不可能是全部。对比法就是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下面举个例子:小学时的一篇课文《东郭先生和狼》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狼是天底下最不通人性、…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本质问题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它构成了所有重大理论问题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高等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我国学者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观点各异的高等教育本质观。通过梳理我国的高等教育本质观,提出了在研究高等教育本质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高等教育本质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学教育是一个关涉到知识与权力、知识与传播以及审美与意识形态、审美与化等复杂结构的问题域。它又是现代人教育的主导形式之一。个体的小说阅读是学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从理论、历史和现状等层面对小说阅读的教育功能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论题。本以论纲的方式,选择学教育视野中“知识/权力”的隐秘关系,小说阅读与传播的历史功能以及当前我国学教育现状等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扼要论述。试图为学教育研究提供一种个案(小说阅读)分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中小学校园文化研究的现状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于1932年提出,他把校园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在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正式作为一种区域文化、一种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由高校提出。之后,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校园文化”的概念作出界定。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哲学界,有关真理本质问题历来存在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真理是客观的,而且必 须是客观的;(二)真理是主观的,它只能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和意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不同观 点的深入分析,提出质疑,指出其疏漏之处,论证和肯定真理必然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相统 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来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从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个人和社会关系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将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综述。一、人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是正确阐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几乎所有学者都是从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出发,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第一,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认为人的本质或人性就是人的社会性,就是人类共性,就是人类追求自由的活动。人性是社会性,表现在:(1)只有从社会…  相似文献   

13.
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黄光荣 《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21-23,49
数学哲学家们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提出了多种说法,概括起来可分为4类:经验倾向性说法;形式倾向性说法;综合(调和)说法;先验论说法。然而, 没有一种令人完全满意的关于数学本质的概括。为此,要从不同历史阶段分析和认识数学的本质;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数学的本质意义;对数学本质的认识也随着各人对数学的感觉不同而异。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更多地取决于对数学的心灵感悟,这才是接近数学、走进数学、研究数学和发现数学真理的不竭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在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这一问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教育界极大的兴趣,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2004年、2006年的年会都将“教学回归生活”问题列为了探讨的主题。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由于其研究视角的差异,各自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伴随着极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5.
理性主义研究范式是社会科学中的一种重要分析框架。在政治学中,理性主义研究具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方式。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些学派遵循理性主义的观察视角,提供了一个解释国际政治现象的思路。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为逻辑分析了集体行动不容易实现的原因,并指出了集体行为比较容易产生的两种条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指明了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认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公民与国家(政府)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利益的交换。借助博弈论,现实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分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对大国间冲突与合作问题进行了有力的战略分析和理论演绎。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把年代、作家、题材、体裁、风格等相同(或不同)的作品组编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这就把比较阅读提高到语文教学的突出高度。本文主要探讨了比较阅读的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价值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价值论研究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90年代价值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关系、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的关系、价值论研究方法、价值评价、市场经济与人的价值等问题深入开展了探讨。作者对这些讨论问题作了详细述评,既指出了价值理论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指出了讨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学动力的本质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动力问题是现代教学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教学进程的实践问题。5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有阐释教学动力,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动力学说。这些研究成果对揭示教学动力的本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对教学动力的本质问题,远未取得共识。我们应从辨析教学动力的相关概念入手,探讨教学动力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剖析教学动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要求学生用研究的方法去阅读课文,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课文阅读专题有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研究性阅读需要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国外阅读理解教学与研究中的“出声思考法”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阅读理解教学中,出声思考法是一种较新的促进学生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国外对出声思考法的研究虽历时不长,却己获得了丰富且颇有启发意义的成果。本文拟介绍国外对出声思考法的研究情况,以期为我国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出声思考及其相关研究 (一)、出声思考法 三、作为研究方法的“出声思考法” 二十世纪以来,阅读中的认知加工问题已日显其重要性。内省或口头报告是早期阅读研究的主要方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声思考法才成为研究认知加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研究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