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部小说,最能打动人的是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最能感染人的是人物的喜、怒、哀、乐。小说与新闻,二者虽然截然不同,但新闻也可以借用小说的写作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什么要用小说写作手法写新闻?我以为一张报纸中,以人物为主体的新闻作品,虽然不像其它消息那样占有大量版面,但任何报纸都离不开此种题材的作品,很多先进模范人物首先都是通过人物新闻这种作  相似文献   

2.
业余时间,笔者爱好小说创作。新闻写作与文学创作虽属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它们却有着不少相通的地方。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探索和运用小说创作方面的手法,力求所采写的新闻作品,在同类题材中更加具有新闻美感。获得“中国地市报第四届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小河”淌出的歌》①,就是笔者在这方面探索和尝试的结果。在这篇报道中,笔者主要在立意的思维、结构设计和语言风格等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新闻科普”的概念。新闻科普即新闻与科学普及密切结合的写作样式。报纸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几乎所有综合性报纸都有科普的专栏、专版或副刊,为新闻科普作品的创作创造了良好的载体条件。但是,由于新闻科普界于科技新闻与科普文章之间,专门研究这一写作样式的经验性文章很少。怎样把新闻科普的文章写好?有哪些规律可循?笔者结合自己近两三年的写作实践,斗胆浅谈一下新闻科普的创作体会。  相似文献   

4.
谢薏 《新闻传播》2009,(7):21-21
广播是以声音传播新闻,听到、听清、听懂都源于声音的传播,这就是广播的特性,因此记者采写稿件时应注意广播稿是“为听而写”。根据多年从事广播与电视记者工作的经历,笔者体会到广播新闻的写作除了必须符合新闻写作的简洁、明快、生动等一般要求外.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广播新闻写作的独特要求。一、导语部分要有吸引听众的魅力导语是新闻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广播新闻尤其重要。端午节龙舟赛是龙岩市的传统习惯,每年广播电视都要进行报道。我们知道电视观众能一下子从画面上看到龙舟在你追我赶的场面,  相似文献   

5.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职业素养和要求。新闻漫画创作活动,同样要求作者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因为漫画作者的创作活动,与新闻记者的采访和写作过程有许多共同和相似之处,都要求通过发现新闻线索、采访新闻事件、收集整理相关材料...  相似文献   

6.
正如今,无论是在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上,还是在网络等新兴媒体上,新闻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已被广泛应用。作为一名从事新闻漫画创作的新闻工作者,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新闻,我们在创作新闻漫画时应该如何立意、选题、构思、绘制,都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立意的高妙,源于作者的深厚修养。一幅立意好的新闻漫画作品,是作者审  相似文献   

7.
秦川 《军事记者》2009,(2):63-63
凡是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文艺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大胆虚构.进行艺术创造,也就是无中生有,这样才能柳暗花明,别有洞天。然而,新闻写作则恰恰相反。它要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虚构,要忠于生活。忠于实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导语的历史 综观世界新闻写作史,新闻导语和新闻导语理论的产生均源于美国。 最早,世界各国报纸上的新闻作品都是编年史式的,就是从新闻事实发生讲起,新闻事实结果作为新闻结尾,根本就没有新闻导语这一结构部分,给读者阅读带来很大不便。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开鲁县麦新镇吴家堡小学吴永文:1985年年底,我订了一份《新闻与写作》。当接到第一期,我就被刊中栏目吸引住了,特别是“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小言论的写作”、“小说创作谈片”等栏目更是引人看。但美中不足的是当月不能见到贵刊。第1期我在二月二十六日才收到,现在已是三月八号了,可第2期仍是杳无音信。我多次跑到十多里外的镇邮局打听,都说还没到。为  相似文献   

10.
读者之声     
△青海乐都县地质四队崔海峰: 我从1985年开始订阅《新闻与写作》,现已按年装订。从订贵刊开始学写新闻、小说、诗歌、散文等,已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发稿100多篇。去年,我运用贵刊“小小说创作谈”的知识进行创作,在《中国地质报》的纪实小小说征文活动中,在总共刊登的70篇征文中,就有我写的2篇。贵刊有不足之处。从我订的这三年看,几乎没有看到什么漫画作品和漫画创作方面的文章。建议开设“漫画专页”和“漫画创作谈”栏目。新闻摄  相似文献   

11.
陈瑾 《新闻界》2008,(1):157-158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张家恕 《新闻界》2007,(6):68-69
本文分析了新闻写作技能中的基本构成元素,如新闻思维模式、新闻文本图式等,以期有助于新闻写作者建构其写作智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新闻专稿语言的特点、修辞手法的应用等,认为新闻专稿不仅要用事实说话,还要用形象说话这样才能创作出较好的新闻专稿.  相似文献   

14.
张家恕 《新闻界》2008,(5):54-55
写作模式的运用有利于记者快速完成写作,从而确保新闻的“新”。但运用模式不能是机械地套用,所运用的模式还必须开放性的有机结构模式。本文探讨了中国古典篇章模式的合理内核及其运用于新闻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As news organizations look toward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s a way to expand their audience, the present article explores how this trend might impact discussion among users of political news content. A content analysis of user comments left by readers of the Washington Post suggests that when it comes to discussing political new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liberative quality of those who access the news directly through the news organization's Web site and those who access the same news via Facebook. In short, comments left by Web site users exhibited greater deliberative quality than those left by Facebook users.  相似文献   

16.
调查性报道一般文本较长,涉及的新闻线索繁杂,这就需要在调查性报道的写作中讲究叙事技巧.本文从叙事切入口、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对其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保军 《新闻界》2020,(4):35-42,5
新闻真实始终是新闻实践中、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整体真实与具体真实是当代中国新闻理论研究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其中,理论上较难理解的、实践中较难实现的是新闻的整体真实。整体真实,既是一种新闻真实观,同时也是新闻真实实现的方法论。新闻的整体真实,不是传统上所理解的关于目标报道领域全部事实的真实报道,而是新闻意义上的整体真实,宏观上是指新闻要呈现出目标报道领域新闻事实的整体图景,微观上是指具体新闻要反映具体新闻事实的整体面目。实现新闻的整体真实,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与方法,需要客观、全面反映目标报道领域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新闻事实,需要新兴媒介环境中所有相关新闻传播主体间的有机互动,需要形成针对复杂新闻事实的过程性报道机制。自然,更需要国家提供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保障,需要社会创造实现新闻整体真实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18.
周善 《新闻界》2008,(1):70-71
本文着重对多媒体新闻的编辑及传播进行探讨,提出嵌入式的多媒体新闻整合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延续叙事论(narrotology)与建构论(constructionism)的观点,本文旨在探讨想象是否在解读、撰述真实新闻故事时担负某些角色?其在不同时机与环节之新闻叙事功能与作用为何?本文从过去传播领域较少关注的角度切入想象议题藉以辨识其在新闻叙事可能具有之特征,试图厘清想象与创造性想象如何在思维运作,进而说明其在新闻采访与编写过程的可能作用。本文认为,想象既是先天具备的思维能力亦是除了记忆、情感外的特定思维类型。本文因而关切记者如何使用内在方法或思维策略来找线并撰写其采访所得,想象又如何与记忆、联想、意象等其他思维共同推动记者所规划并完成再现真实之转译工作。本文强调,新闻叙事包含了意识与想象相互运作之情境作用,而这个情境应属人们内在思维的建构,更是脑海中思维写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20.
新闻要素在故事化过程中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济荣 《新闻界》2008,(2):52-54
故事化新闻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可读性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脱颖而出。它突破了以往的新闻纯粹地追求信息传递的局限,转而注重受众的接受体验。这种转变不仅仅反映在价值取向上,而且在新闻要素上也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