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外,媒体功能日益凸现。比如在日本,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阅览网页,接收广告信息等。 相对低廉的手机上网资费标准是日本手机上网和广告用户回应率居高的重要原因。在日本,手机上网费用是包月形式,如同中国的短信套餐。日本城市居民人均月收入为36.2万日元,而一般每月支付7500日元(NIT docomo)即可用手机包月上网,且不限制信息流量。  相似文献   

2.
进入3G时代,手机用户接受程度已取代技术成为制约手机广告业务大规模开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基于手机用户立场,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现代广告文化学之中,强调在手机广告传播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力求为手机用户构筑一个和谐的消费空间。  相似文献   

3.
王军  刘畅 《网络传播》2010,(1):20-21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手机用户量近年来呈现迅猛上升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手机用户2009年1月已达6.3亿,而在2010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将达到7.38亿。而在这其中,手机上网用户与日俱增,截止到2009年8月底,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达到1.81亿,其中10—29岁的手机网民最为集中。因此,近一时期出现在手机上的淫秽色情信息对这些年轻用户,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数据     
《网络传播》2009,(8):10-11
我国网民数达3.38亿 手机上网用户1.55亿;2009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达83.5亿元;联通3G手机上网500元封顶;Facebook活跃用户数突破2.5亿;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788万……  相似文献   

5.
赵莉 《新闻传播》2012,(2):132-133
手机,作为全球新广告形态和传播载体杰出的新媒体代表,是终端也是介质,更是信息反馈和扩散的集合,拥有巨大潜力的广告市场。然而新的手机时代的到来,其广告服务已愈来愈凸显出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和不足。针对我国手机广告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传播学和创新管理相结合的视角,在全球手机媒体技术革新的大背景下,从理念创新、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三个方面分析手机广告如何从受众需求出发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6.
手机广告发展与中国现实进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忠青 《新闻界》2007,(3):112-114
手机广告是以手机为平台,利用手机传播、发布的广告。它具有交互性强、送达率高、针对性强、扩散性强等传播优势,在世界一些发达地区和国家已经成功运营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中国国内有4亿以上的手机用户,但面对这个巨大市场的手机广告业却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从廓清有关概念入手,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开发和培育市场,探寻国内手机广告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道路,为认知与指导手机广告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相似文献   

7.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还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随着第三代手机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逐渐普及,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个性化、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手机正在从人际传播走向大众传播,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兴媒体.信息产业部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4月底,全球移动用户已达23.47亿户,3C用户超过2.448亿户.到2007年年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全国手机用户达到5.47亿户,手机网民数达到5040万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手机的应用和普及,我国将会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群体.从长远来看,手机必将发展为一种新型的可随身携带的媒体中心,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便利终端,从而引发令人瞠目的媒体应用的革命.目前,这一端倪已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8.
成茹 《新闻知识》2006,(12):65-66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从手机用户认知视角,探讨用户对网络广告价值的感知及其受广告效果的影响。通过选取226份以学生群体为主的样本进行小规模问卷调研,分析引起消费购物这种广告效果的用户认知数据,并对手机端广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除了具有网络传播的各种优势外,手机媒体还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随着第三代手机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逐渐普及,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个性化、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  相似文献   

11.
手机用户的数量伴随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日新月异,手机微信软件在其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微信作为手机客户端的重要的交流工具,拥有很强大的保密功能和大数据功能,再加上其成本制作低廉等多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企业绞尽脑汁来投放广告和宣传业务,所以微信团队和企业合作共同推出了以信息流为载体出现的微信朋友圈广告.而微信用户对这种做法争执不下,这种广告的出现形式引起了大部分人的反感.基于此,本文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于用户微信朋友圈广告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从微信与广告商的角度给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罗攀 《青年记者》2009,(13):67-67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而通过手机上网的用户数量已超过1.176亿,CNNIC称,就在2007年,中国手机上网的用户数总量还在5000多万,仅仅去年一年的时间,其用户总数增长就超过100%。这是一个具有广泛覆盖群的媒体平台,是以前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手机是中国目前最大众化的一种信息传输平台。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4亿手机用户中,在过去半年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数量是5040万人,即网民中的24%、手机用户中的12.6%是手机网民。手机网民的地区差异较大,广州手机网民数目最多,43.4%的人半年内通过手机上过网,目前手机网民数已达到1452万人。江苏、浙江和福建的手机上网人数处于第二梯队,是手机上网网民数相对较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李婉青 《新闻世界》2012,(1):116-117,143
手机广泛普及并发展成为第五媒体,由于媒体与广告有着共生的关系,手机的广告媒介属性也愈加受到重视。其中短信作为手机广告的最初表现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规避不利因素,使短信广告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并促成手机用户的消费行为需要一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沈琳  张明东 《东南传播》2012,(1):119-121
广告是一种典型的传播行为,它是一种传达产品信息和概念的工具,以求达到广告内容最大限度的表现和与公众最彻底的沟通,手机这种新型的媒介形式更是如此;手机网页广告推送模型综合了包括广告内容与网页信息的相关性、广告类型以及广告的诉求方式在内的影响广告推介决策的多重因素,本文将从信源、编码过程、信息、译码过程、受众、反馈、等信息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分析提出了手机广告建模,分析针对个性化受众的精准、有效的广告传播,说明个性化广告推送决策流程能够使得用户、广告主和平台运营商三方都受益。  相似文献   

16.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达到4.5亿人,越来越多的用户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对手机的关注点,正在由通信工具、外观设计转向多媒体功能,对手机的信息传播、文化娱乐等多种综合服务需求在不断地增加。从手机短信、彩信到手机广告、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正在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又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7.
广告新载体     
TAXI广告杂志近期,在济南、青岛两城市的出租车上出现了一本免费杂志《视线广告》,乘客在坐车时可以取来翻翻,其内容多为一些时尚前沿的消费品广告,这是青岛亿合文刚络传播有限公司推出的一个广告新载体,主要面向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免费赠阅,提供生活实用参考信息和消费决策依据。据了解,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有类似的TAXI广告杂志。  相似文献   

18.
手机广告:风声水起,其路漫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鹏 《今传媒》2008,(5):50-51
手机广告主要指基于手机的媒介特性,以文字、图片、特殊图片(优惠券、二维码)、视频、电话号码等作为传播形式,以各种业务为传播载体,包括短消息、WAP、语音等,向手机终端用户传递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19.
对手机媒体分众化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截至2007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数达到5.47286亿,①在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也正在以几何级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王琦 《新闻世界》2012,(11):91-93
3G手机的普及带来了日益庞大的3G手机用户群体,也给手机广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使用3G手机用户进行分析,有利于手机广告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