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神州夜航》节目主持人向菲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劝说4名在逃多年的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向菲现象”。之所以用“现象”这个词,是因为向菲的行为在被人们称为传奇的同时,给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与挖掘的空间。有网友说,杭州、福州等地的报社记者  相似文献   

2.
广播是媒体中唯一的非视觉媒体,被称为“耳朵媒体”。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是通过表现有力的声音和语气来栩栩如生地再现新闻事件。本文着重阐述广播新闻故事化报道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3.
当今媒体惟有广播只靠声音传播,被受众称为"耳朵媒体"。怎样把广播办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型媒体?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策划各种新闻活动,才能让受众真正参与进来,以耳闻目睹感受体验型广播。本文提出地方广播应从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加强广播民生服务、观照社会特殊群体、打造广播品牌、强化广播突发性报道。  相似文献   

4.
汤山 《视听界》2013,(2):121-121
相对于其他媒体,广播传播的手段、方式较为单一,线性传播,稍纵即逝;除了声音,别无他长。基于这一特性,有人认为广播给受众带来的接受过程和后续效应都是短暂的,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尔·曼切尔却认为:“美妙的声音能触及人的灵魂,让人记忆久远。”如何巧用音乐、音响这两大利器,为广播节目增色呢?  相似文献   

5.
要想加快推进广播媒体的深度融合,尽快完成广播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必须要走出一条能够充分发挥广播媒体声音优势的“迭代”融合之路。这条路要怎么走?首先必须要找好广播媒体声音优势与新媒体受众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7.
2007年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什么?是门户网站,新浪、网易是其杰出代表。1997年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什么?是电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是其标杆。1987年呢,是报纸,《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是其典范。1967年呢,只能是广播,“东方红”是它传播的最响亮的声音。这个问题放在2027年。我给一个答案,最有影响力的媒体是“掌上传媒”。  相似文献   

8.
广告之重,关乎中国媒体的财政命脉。尤其是地方媒体,生存运作和后续发展,都离不开广告创收的源源输入。在历经房地产广告缩水、虚假医药广告治理、汽车广告萎靡不振等一系列寒潮后,广播媒体与新兴的网络一起,在广告创收额度的增幅上并驾齐驱,着实让其他媒体艳羡。不过,地方广播媒体也正经历煎熬。大量本地大户的广告资源流失,愈来愈成为这些媒体的阵痛,挥之不去。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县级广播媒体,本土原有的广告大户悄然蒸发,集体逃亡,在媒体上销声匿迹,继而转向外地或更大的强势媒体。面对本地广告大户的逃离现象,猝不及防的地方媒体及业界至今未曾为其给出一个准确而规范的概念,我们姑妄通俗地称之为“灯下黑”。  相似文献   

9.
广播音响的形象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是广播的特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本质属性。那么,什么能体现广播这一特点呢?是音响。音响体现了广播的本质属性,广播精品常常产生于带有典型的录音报道中,因此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声音”。丰富的音响,特别是现场音响,是广播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独家优势,也是广播新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它真实性强、时效性快、可听性广、感染力深,新闻节目只有抓住音响的特点,才能使广播的特色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丁舒 《记者摇篮》2005,(5):26-26
有人说,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向“窄播”发展几乎是世界广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受众细分”,这其中除了涉及媒体间的竞争.也引发了我们对节目“对象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电台众多的节目里,广播评论能鲜明表达对各种新闻事实的立场和态度,是广播电台的“旗帜”,是“号角”,是“灵魂”,是真正代表广播电台自己的“声音”。然而近年来,广播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逐渐被弱化,一些地方电台鲜见真正意义上的评论节目。因此,广播电台加强自己的“声音”已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广播是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工具,转瞬即逝和不可逆性是其天生的弱点。电视有画面,报纸有图片,广播新闻相对于其他媒体新闻,无画面是明显的劣势,这直接影响了广播新闻的收听效果。那么,广播新闻在报道中能否产生“视觉画面”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张荫泉 《新闻窗》2014,(1):58-58
广播是让人们通过耳朵听有声语言来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单通道新闻媒介,所以,通常把由广播获取信息叫做“听广播”;电视是让人们通过眼睛和耳朵两个感官双向了解新闻事件的,被称为双通道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媒介与广播等新闻媒介相比,其特点是声像并茂,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主要依靠视觉形象,也就是画面来传递信息,表现主题。画面是电视新闻反映新闻事件最重要的手段和最主要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李亚琼 《声屏世界》2007,(12):28-2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广播的传统优势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被大家公认的优势,可能已成为当前所有媒体都具有的手段,不再是广播的独家专利。因此,只有把握广播的当前优势,打好广播的“好牌”,才能独树一帜,办出特色。广播以声音传播,除了陪伴性、时空性、参与性和服务性,笔者以为,广播节目还有几张明白实在的“好牌”是其它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5.
徐建华 《新闻前哨》2013,(10):71-72
广播是声音的媒体。如何让节目“好听”,是广播主持人的职业追求。本文联系广播工作实际,从内容、形式、主持个性三方面探讨“好听”的节目应具备的要素。  相似文献   

16.
赵雨春 《新闻窗》2008,(6):60-61
如今,在电视、报纸和快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挤压下,广播电台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广播被人们放在了电视、报纸、互联网之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弱势”媒体,一句“有几个人有收音机啊?”,足以让设备、人员都缺乏的基层广播工作者垂头丧气失去工作热情。如何审视广播业,怎样做大做强县级广播,成为摆在基层广播人面前的一个必答题。  相似文献   

17.
在诸多新闻媒体各自发挥特有功能.栏目不断创新的今天,广播媒体由于不能“白纸黑字”永久保留,亦不能“形象展现荧屏”而受到个别被采访单位或个人轻视。有的电台记者甚至要搭电视台、报社的“车”才能完成采访任务。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一尴尬的境遇,提高广播在受众心目中的地位呢?笔者认为,必须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独具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云大“2.23”血案犯罪嫌疑人马加爵于2004年3月15日在海南省三亚市被抓获,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无不争相报道。有的媒体派出精兵强将,辗转万里,掌握新闻资源;有的媒体通过各种渠道挖掘新闻背景;有的则通过律师,预测案件前景;有的则发挥图片视觉冲击力,刊登大幅图片等等,不一而足。但也有的媒  相似文献   

19.
当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广播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传统媒体靠声音独揽受众、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挑战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广播记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生存课题。如何破解?有篇关于“八倍辛劳”的文章或许对从事广播事业的记者能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张筱红 《报刊之友》2011,(9):131-132
在众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广播新闻如何找准自身位置?如何发挥广播优势?广播要发挥其自身“陕”、“伴随”、“互动”三大特点,让听众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快的新闻动态及重要服务性信息,让听众走在路在,座在车里,做着事情都能了解天下事,让听众通过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到广播新闻节目中来,只有不断的创新广播新闻报道方式,不断突破广播新闻报道角度,与听众产生互动,与媒体产生联动,才有不断增强广播新闻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