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国际范围内控制舆论使之有利于自己的权力,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软硬实力均得到了世界瞩目的提高,但随着中国崛起国际舆论导向成为阻碍中国发展及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因素,因此如何改善中国国际舆论形象是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必然要重视的问题之一。目前,中国的国际话语形势与中国的国家实力存在"错位",不完全同步,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中国国际舆论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试图从文化方面提出建议和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中美贸易摩擦的舆论风险的特点在于有两个舆论空间和两个舆论场、舆论参与主体多元化、舆论观点的多样性,影响着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通过对中美贸易摩擦的舆论博弈形势的分析,发现中国在国际舆论引导中存在多主体发声、阵地建设薄弱、手段单一、国内负面话语涌现等不足,提出将对外宣传上升为国家战略传播、确定合理的舆论引导目标、建设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创新国际舆论引导策略的政策建议,积极引导国内国外舆论,为中美贸易争端的解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3.
李宇 《新闻战线》2020,(22):16-19
媒体话语权建构能力和实力直接关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整体效果。当前,我国媒体要着眼优化与西方媒体进行舆论竞争和话语对抗的策略、技巧和方法,在话语权建构方面着力强化概念生成能力、表达修辞能力和价值传播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舆论场中的斗争水平和竞争实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国际舆论风险是社会事件引发国际舆论聚焦的产物,是传统风险与舆论的共生性风险。本文以中日毒饺子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为例,分析了国际舆论风险的基本特征。指出国际舆论风险是由社会事件或硬风险衍生而来,是一种生成机制复杂、惯性极强的消极性、伴随性风险,具有鲜明的建构性、不可控制性、高风险和扩散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斗争,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赢得世界对优秀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主动设置议程、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丰富作品类型和视角层次是增强国际舆论引导表现力的重要进路;做好重大舆情应对、拓展国际舆论斗争渠道、与国外媒体进行对话是增强国际舆论斗争影响力不可缺少的路径。国际舆论引导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效能提升统一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升国际舆论引导效能能够有效缩小敌对舆论的影响范围,提升国际舆论斗争效能有利于更广泛地开展国际舆论引导,两者相辅相成,高度统一,可以合力促进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给国际舆论博弈提供了新空间,与平台相关的技术要素则给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提供了新的资源动员机制和社会实践逻辑。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国际舆论场域,通过对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案例进行回溯与分析,尝试揭示互联网平台国际舆论博弈的特点、趋势及其背后的技术要素特征。研究发现,互联网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及其技术要素呈现四个特点:算法调控平台内容可见性、“负面标签”影响世界公众对他国的认知、计算宣传助力公众劝服与舆论操纵、社交机器人实现攻击的内容数量呈现规模化。平台中的国际舆论博弈有技术主导、平台操控的新特点,未来国际舆论博弈将出现议题泛政治化、平台寡头化、技术智能化等趋势。此外,国际舆论博弈也给国内带来了新挑战:国际舆论博弈与国内舆论场产生了舆论互动和复杂交织,国际和国内舆论建立了连接性行动的逻辑,较易于引发跨境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7.
杨光辉 《今传媒》2016,(12):31-32
本文以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雅安地震中的"四川发布"为研究对象,以场域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场域建构问题.在突发事件中,要实现传播主体与受众政务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传与受的二元共存问题,而传播主体舆论与受众舆论实际涉及到两个舆论场的二次元消解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突发事件中的政务微博必须要建构信息场域、建构知识场域、建构引导场域和建构认同场域,从而更好地实现政务微博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9,(3):80-91
王权合法性的建构一直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与政治学等学科对此的研究颇为深入。本文采用舆论学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的建构,尝试为古代中国的研究提供另一种面向,同时也为拓展传播学自身研究范畴和锻造本土化传播观念做积极尝试。舆论不仅是感知社会的"皮肤",也是制约权力的"力",对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建构而言,它大致通过四个舆论指向:神、圣、王、民,逐渐完善合法性的书写。每种舆论指向背后的建构逻辑虽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隔绝的单向度演进,而是在历史变迁中滥觞、摩荡、交融,并最终汇成一种广泛而通达的王权舆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吕凌寒 《新闻战线》2020,(22):25-2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使涉华国际舆论环境更趋复杂。中国新闻社突破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将及时回应关切与主动引导舆论有机结合,通过释放优质内容的品牌效应实现对外传播的有效性。本文分析了中新社报道在海外华文舆论场中形成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原因,希望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政府对外传播的两种表现形态就是政府(外交)行为和解释政府(外交)行为.即政府对外传播,既是一种政府行为,又是一种传播行为.政府对外传播形成的舆论是多元的,但影响政府对外传播效果的不外乎有两种正向国际舆论和负向国际舆论.前者推动国家利益的实现,后者阻碍国家利益的实现.消解、稀释、扭转国际负向舆论,也是政府对外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正舆论冲突弥漫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大至国际舆论冲突,小至群体舆论对立,时时可以看见舆论对峙。人们为了达到不同目标,不仅需要意见相融,而且在利益无法协调时,就以无休止的争吵、激烈的辩论参与舆论冲突。一、舆论冲突的形式舆论冲突是指两种舆论陷入尖锐对抗的状态。舆论差别,只是意见内容不一样,二者仅采取缓和的意见交流方式。舆论冲突以不可调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一方压倒另一方为结局。不同组织、阶级或国家的信念、愿望和追求不同,他们的意见就不可能和谐一致。当对立意见扩大到一定范围,以至在两个国家、两种不同公众中形成,往往呈现出舆论冲突。舆论冲突有一个形成过程,只要意见分歧长期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8,(12):58-66
本文使用空间视觉修辞分析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从深圳城市地标的空间文本入手来考察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生产。本文以"窗口"为隐喻,选取主题公园与博物馆这两个城市地标作为全球化趋势下城市文化生产与认同建构的范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主题公园将"全球"与"地方"的空间元素进行文化转换来制造出一种提供视觉消费的旅游地点,而城市博物馆则通过对视觉材料的有意选择与使用来形成一种生产城市历史公共知识、提供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等体验的公共空间。这两种典型的现代城市地标,从视觉修辞与空间功能上共同实现了将深圳的城市认同定位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国际舆论既是世界交往的产物,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世界交往。目前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虽有边缘松动,但没有根本性改变。近年来中国传播实力和传播规模已取得长足进步,舆论引导和传播效果既有笃志耕耘的收获,也有无心插柳的喜悦,更有欲速不达的缺憾。改变国际舆论格局,应从世界交往的角度,以更为宽广的视域看待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建构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议题的集中向意见的整合过渡,是网络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但它只是一种表层呈现,其建构的深层动因源于舆论主体的态度指向和情绪表达.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镜像,对网络舆论的解读需要将其置于现实社会的空间环境中,网络舆论的建构过程对现存传播权力造成巨大冲击,使社会关系的重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赵婷婷 《东南传播》2012,(12):45-47
本文以"中菲黄岩岛之争"微博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微博在民众国家认同建构中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指出,微博舆论增强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微博舆论也存在固有的问题,需要民众自身素养的提高和政府积极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7.
信息是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的符号化的再现,是建构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阐释社会现实通过媒介进行建构的方法和路径。其笔下伪环境概念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呈现出高仿真环境的态势。从李普曼《公共舆论》中相关的概念出发,探讨在新传媒生态下,媒介建构社会现实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舆论动力学视野中的美国权力引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动力学以揭示舆论的生成与演变的内外动因为旨归,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视阈:其一,研究影响舆论生成与演变的个体因素和个体状态;其二,研究影响舆论生成与演变的外部因素,如社会交往环境、意识环境和公众总体环境等.本文在界定舆论动力的概念及研究视阈的基础上,论证了美国权力精英通过定义和解释外部事件、制造新闻和舆论修辞等策略,实现了权力对舆论中的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双重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19.
当代媒介环境是指以报纸、电视为载体,以官方新闻、民生新闻为核心的传统媒体,向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进化和共生。这一环境为各种社会行为提供了大背景,包括媒介本身在舆论监督中的权力制约与权力实现,以及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的权力博弈。"主体(权力行使)→客体(权力指向)→效果(权力作用)"是一种立体分析路径,通过这一路径,可以观察在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舆论监督权力嬗变的多元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实现舆论效率、权力平衡与监督规范的方法,建构理性化"媒介分权"的权力格局。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口"双创"工作的深入开展,创建海南首善之城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一样需要宣传报道和舆论支撑。在深入解读创建首善之城内容的基础上,本文探讨创建首善之城对于舆论宣传、舆论环境以及舆情治理的要求。作为全民参与的活动,创建海南首善之城需要及时分析社会舆情,发挥舆论的动员功能、导向功能和净化功能,通过精准化的舆情传播和多主体参与的舆情治理,实现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的互联互通和舆论认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