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根本特征。教育这种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也必定有一定的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教育目的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人才的质量要求的变化,它具有阶级的和历史的制约性。 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各级各类人才的具体培养规格和质量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实现培养目标来体现自己的目的、性质、任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乃至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教育,其工作必然是低效甚至是失控的。培养目标具体反映了教育思想,并规定制约着整个教育工作,因此,端正教育思想首先就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由于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同国民经济以及上层建筑各部门有着直接的具体的关系,其培养的人才质量不仅制约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进步速度,而且影响着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进一步增长。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所谓明确培养目标,就是力避培养目标的一般化,提高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具体对本科院校来说,就  相似文献   

3.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校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此语境下的学校教育则变成了“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笔者以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还固守这一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窄化”了学校的教育意义,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对立”的两极。  相似文献   

4.
李波 《辽宁教育》2002,(1):35-35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以反映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活动,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以达到彼此共享、互动、共识的社会行为、活动和过程.  相似文献   

6.
不同教育类型的存在.是由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决定的.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教育的需求又具体体现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培养目标是反映学生经过一定的教育与培训过程.按照要求达到的状态和标准。它规定了对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层次与内涵等。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理论标准。  相似文献   

7.
德育过程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晶德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晶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矛盾运动,而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在学校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在德育目标的作用下,德育活动和德育评价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积极促进德育自身完善的过程,那么作为校长应如何去控制德育过程呢?……  相似文献   

8.
高杰 《教书育人》2015,(5):53-54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学校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此语境下的学校教育则变成了"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笔者以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还固守这一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窄化"了学校的教育意义,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成为"对立"的两极。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  相似文献   

9.
1、影响和决定教学内容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教学内容是指各种类型学校所应开设的教学科目和各种科目的知识系统。它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三种形式表现出来,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是学校组织全部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内容由一定的教育目的决定,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生产、科学技术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这就是影响和决定教学内容的主要因素。例如,我国封建  相似文献   

10.
一般意义上对于学校的定义是这样的: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组织机构。在此语境下的学校教育则变成了“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笔者以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还固守这一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窄化”了学校的教育意义,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了“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