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矛盾二重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自由是学术生活的一个天然属性,是中世纪大学的一个特征。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以大学自治特权为保障,以教授会为载体,由教师和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由而组成。中世纪大学的学术自由具有以下矛盾二重性:学术活动主体的独立性与依附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权力使用的严肃性与随意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活动的多样性与学术活动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学术活动的目的性与工具性之间的矛盾。可以说,矛盾二重性是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显著特征。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的特征对现代大学学术自由的实现具有重要启示:学术自由的实现需要遵循学术活动的自身规律,学术自由的实现需要合理的制度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2.
自洪堡理念诞生以来,推进基于知识生产创新的教师学术评价机制优化便成为德国高校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可谓独树一帜。从历史发展看,学术职业吸引力下降和学术评价规范性遭受质疑是推动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变革的冲突根源;从深层原因看,学术自治与行政管理、个体自由与社会干预、评价量化要求与成果不可量化的关系矛盾始终是主导其机制变革的冲突关键。故而,动态平衡个体与组织、自由与秩序、绩效与需求的关系复杂性被认为是德国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机制演变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3.
学术自由是大学核心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大学必须倡导和坚持的价值取向。当前的教师评价制度过于刚性且功利性倾向明显,虽然易于操作,但与大学组织特性、大学制度和大学精神渐行渐远。尊重学术自由,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特殊的脑力劳动是大学应该充分关注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高校评价制度的行政化与量化严重束缚了青年教师的自由发展并使科研与教学相分裂。量化的考评体系和物化的科研激励机制引发了部分青年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精神世界的物化使他们丧失了学术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领导层应该转变思维方式,对科研与教学体制进行改革,并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平等合作关系: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推进学术批判精神和学术道德的重建;另一方面重塑学术科研与教书育人的尊严,使青年教师处理好科研、教学、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术评价制度是高校促进教师持续发展、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一项完备的学术评价制度,应基于教师个体和教师队伍整体方面确立学术评价模式,构建学术评价的价值体系和指标体系,进而从学术评价问责制、组织体系保障等方面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60所中小学教师评价执行面临的困境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评价执行的困境表现出制度“嵌入性”特征,可概括为教师评价新任务与其嵌入旧环境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在评价主体维度表现为“质性评价改革与‘人情’文化环境的矛盾”;在评价内容维度表现为“‘育人’导向与‘唯升学’社会舆情的矛盾”;在评价方式维度表现为“绩效评价改革与‘预期式’激励机制的矛盾”。鉴于制度所嵌入环境的复杂性和顽固性,建议从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入手突破评价执行困境:正视“人情”文化以实现制度与文化博弈共生;提升教学效益以弥合“唯升学”与“育人”分歧;加强绩效工资监督落实以推进“优劳优酬”。  相似文献   

7.
大学教师评价制度能够反映出国家、社会以及大学对大学教师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大学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促进教学与学术发展的理念,通过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使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与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人事分配制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日本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确立过程、具体特征、评价指标、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宏观描述和案例分析,对日本大学教师制度评价做出综合评述,为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云 《高教论坛》2020,(5):122-12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赫钦斯在芝加哥大学的改革,通过大学教师制度、系科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改革,试图营造出独特的学术文化传统,捍卫学者学术自由的权利,构建学者民主参与的管理型制度,协调学术权和行政权之间的矛盾,这对目前中国大学的人文建设以及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要遵循学术职业的特点。在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中,要根据学术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根据学术职业的特点,将"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建立学术职业"准入"制度;根据学术自由的要求,在评价考核中,采取发展性评价,改进学术评议机构,保证学术评议的独立性;根据学术平等的要求,采用集体合同与契约合同相结合的办法,依法规范教师聘用合同;根据学术公正的要求,建立一个"中立"的、组织健全的争议处理机构,协调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之间的争端,维护教师的权益,推进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评聘制度是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重要支点。近代中国许多高校为此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诸多案例。清华大学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该校的教师评聘经历了长时期的复杂演变。早期清华教师队伍的升等制度极不完善,初级教师与高级教师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严重地制约了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的提升。1928年后,清华大学迅速建立了自由流动的竞争性评聘制,实现了师资稳定性与流动性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延聘和培育了一批拔尖人才。梅贻琦任内,清华大学真正实现了人才引进和内部晋升并重。在西南联大时期,清华的教师制度设计与主流制度实现了磨合。青年学者需要经受更长时间的考验才能晋升教授,学界行情也水涨船高。上述变迁折射了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成长历程。教师评聘标准的实质乃是学术评价和学术独立的问题,教师评聘标准的提升意味着中国开始具备更高的学术标准和更强的学术自觉。若干所一线名校的迅速发展,引领了中国的学术进步,促使中国生成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共同体,这对中国学术文教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