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少年曹操之迷少年时代或弱冠以前的曹操是一片空白,而在这片空白中,又存在着许多难解之迷,历千年而未悟。《三国志·武帝纪》说他“不治行业”。注引《曹瞒传》说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似乎少年曹操,但知游手好闲。这带来了许多问题。既然少年时代的曹操“不治行业”、“游荡无度”,那么,他何以能“博览群书?”(注引孙盛《异同杂语》)何以“能明古学?”(注引《魏书》)何以能“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  相似文献   

2.
屈原思想是以楚文化为根本,并兼容北方之学,尤其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而这两种文化精神——“巫文化”与“史文化”——在本质上有许多冲突,这种不和谐也在屈原思想中产生了终极的困惑,即天道与人道的冲荡。在他遭放逐之后,“缱绻恻怛,不能自己”之时,欲去不忍,欲留难就,这种文化思想的困惑更为突出,加之对于楚国危亡的忧心,个人思想意识的疑虑困顿在崇高的背影下上升为一种悲壮。缛缠绵幽怨的《离骚》回旋飘荡的正是这种情绪。至于《天问》,这种情绪体现就更为直接了。“天问”即“天道之问”——人类社会之兴亡衰败是依天道还是人道?! 战国以前,见诸经义的天道人道之论,皆以天命为旨。《诗经》咏叹“假哉受命,有商孙子”;《易》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及“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书》言“天道福善祸淫”。《周礼.师氏》中还有“至德以为道本”的说法。“至德”的意思是从天而降之德,即天德。集经义大全的孔子当然也不例外,“天生德于余”的孔夫子,知天命信天德循天道,这些都在《论语》中多有流露——“子之所慎,齐(斋祭)战、疾”(《述而》);“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还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天命在孔子眼里不仅是为人之所  相似文献   

3.
变通是司马迁最具特色的史学思想。其来源,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司马迁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的变通思想是很突出的。《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治道上的“通”与“变”。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是天地  相似文献   

4.
读《曹刿论战》,每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句,总要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在春秋之初,“忠”的含义是什么?“忠”的对象又是什么?“忠上属也”究竟该怎样理解?”这“忠之属也”何以有“取信于民”之功效,又何以有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等等。历来的分析,都是按“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个模式讲的。初中《语文》第六册和教学参考资料一直遵循此说。谁都知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引《曹刿论战》,阐发的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而且用得精当贴切。但为什么“忠之属”就是“取信于民”呢?这个弯子是怎样拐过来的,尚须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正>读《醉翁亭记》,学生多为两个问题所困惑:一是名为醉翁亭作记,但全文摹写醉翁亭的只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等寥寥几笔,所“记”俨然不在于亭,何以如此?二是文中明明说“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山水之乐”,却又道“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该做何解?对此历来多有探讨,这里笔者也献芹一二。问题一:“记”不在亭,则“记”在何处?何以如此?  相似文献   

6.
一、《周易》是部什么书?《周礼》上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古人把《周易》列入五经之内,名之曰《易经》或称之为《易》,又把它列为五经之首。可见古人对《周易》十分重视。那么,《周易》是部什么书呢?陈立夫先生在他的《天道、人道、道统》一文中说:“《易经》是中国一本最伟大的书。”王新春在他的《再论<周易>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中说,《周易》体现了“天人宇宙哲学”的内容。黎子耀在他的《周易秘义》一书中说:“它是披着宗教外衣而掩盖其革命内容的伟大著作。”李镜  相似文献   

7.
周易研究1995年第2期李平《<周易>与<乐记>》《周易》为六经之首,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正宗,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从中国古氏乐论的角度看,受《周易》影响最深的则为《乐记》。首先,“《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是《周易》哲学的总纲,是贯穿天道、地道...  相似文献   

8.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这是《召南·行露》里的两个兴句。对于第一个兴句,毛传云:“不思物变而推其类,雀之穿屋似有屋者。”郑笺说同。对于第二个兴句,毛传亦云:“视墙之穿,可谓鼠有牙。” 这个说法,自明清以来引起了许多人的怀疑。怀疑者可以俞樾为代表。他说:“传、笺之意,皆谓雀实无角,故其说如此。然下章云:‘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鼠之穿  相似文献   

9.
《白蛇传》在今天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戏曲舞台上可以说到处开花,而以川剧、京剧最为称著。最近由于台湾摄制的《新白娘子传奇》电视连续剧的播放,这个故事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白蛇传》何以能广泛流传而不衰?何以能成为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优选剧目?我认为清代上海市松江(当时松江府华亭县)人黄图珌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会话茶屋     
很多同学对英语是“爱在心头,口难开”。那么,该如何学习才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呢?答案只有两个字:多练。我们《会话茶屋》给大家提供的全是原汁原味的地道英语口语,而且有趣、浅湿易懂。大家不妨多来《会话茶屋》坐坐。Bambi  相似文献   

11.
一近读汤用彤先生《魏晋玄学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版),其中《王弼大衍义略释》论述"易学关于天道,辅之以《太玄》,东汉末最为流行……今日欲知汉代宇宙说如何演为魏晋玄学之本体论者,须先明汉魏间易学之变迁"时,例举新旧《易》学冲突之事实,  相似文献   

12.
《左传》的辞令(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的辞令除在语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外,还表现出了极高的论说技巧,值得今人认真地研究,例如烛之武何以能凭一席空谈使秦穆公退兵?申叔时何以能使楚庄王将已经吞并的陈国重新封立?逢丑父何以能  相似文献   

13.
<正>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一些历史类故事书、电视剧,玩历史情景游戏。我的一位学生非常喜欢看《隋唐英雄传》电视剧,玩《隋唐英雄传》游戏,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隋唐通,李世民、裴元庆、秦叔宝等历史人物如数家珍、随口道来。可是到了真正上"繁盛的隋唐"一课时,那名学生却像霜打的茄子,整节课都蔫了。李世民还是那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还是那个玄武门之变,为什么同样的"隋唐",到了课堂上,学生就提不起兴趣呢?  相似文献   

14.
《审美与生存———中国传统美学的人生意蕴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已于今年3月由巴蜀书社出版,该书是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最终学术成果,主编皮朝纲教授,副主编钟仕伦教授、李天道教授。中国传统美学何以自立于世界美学之林?世纪之交,传统美学怎样进入现代化?旧有的观念、范畴与体系如何实现向当代美学的转型?正是由于对这些迫切问题的关注,《审美与生存》一书的作者们全心致力于发掘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生意蕴,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重新审视,力图把其中合理的、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东西融入现代美学体…  相似文献   

15.
顾炎武(1613—1682)一生"身涉万里,名满天下"。其学行可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来概括。顾氏倡导博学,反对空谈,强调务实经学以取代空谈心性的理学。所谓"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秉持着经世致用理念,开风气之先,被梁启超誉为"清学开山之祖"。《清代经学之建设》虽顾氏重视实事求是之学,然在《易》学方面,却是承袭"程朱义理学",借《易》论事,或借事论《易》,惟不承继邵雍的图书象数之学。其治《易》亦反对空谈,力主实用,希能"体之于身,施之于政"。然问题是,顾氏反对宋明儒的空谈性理与天道,但宋明《易》学多论性理与天道内涵,因此,在顾氏承继"程朱《易》学"时,其如何将《易》理切于实用,抛却性理与天道之论?在此,顾炎武《易》学中所强调的道德修养又是如何?诸如此类问题,则是本论文所欲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与帆的对白     
《高中生》2004,(11)
帆说,它不愿登临高处。高处太险,成天提心吊胆。高处有风,每一根经纬都绷得紧紧的。高处孤单,每天只有海鸥做伴。高处清苦,得到的只是日晒雨淋。帆,你听我说:不上高处,你何以看尽百里海景?不上高处,你何以扯住四面来风?不上高处,你何以接受海鸥的亲吻?不上高处,你何以享受阳光雨露?帆说:可是,桅杆,光溜溜的一根杆……帆,你听我说:可是,不上桅杆,你只是白净净的一块布与帆的对白  相似文献   

17.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8.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王逸注:“禹,鲧子也。言鲧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见其所为,何以能变化而有圣德也。”愎,王逸解为很愎,洪氏补注引一本作腹,又引《毛诗》郑笺“腹犹怀抱也”为说。很愎,怀抱,均颇费解。今按愎与復古音同,义得相通。《说文》二篇下云:“復,往来也。谓往来復重也”,(依一切经音义卷六引)是復有復重之义。復鲧者,谓復重鲧职,即继承鲧之职事,与下文“续初继业”同义。此二句言伯禹继承鲧之职事,从何改变其治法耶?如此解释,方与上文“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两句,文义一贯。  相似文献   

19.
_瞽史_刍议     
“瞽史”见载于《国语》.但“瞽史”是什么样的人?任何史籍未有记载.有的同志说,“瞽史”是春秋时代一种盲史官类的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我认为,盲史官这类人是不可能有的,“瞽史”指的应该是某个不幸失了明的史官.首先,“瞽”、“史”与“瞽史”有区别,不能混淆.在《国语》中,“瞽史”两字并列而出现的有五处.其一,《周语上》:“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单子)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  相似文献   

20.
《管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将道具体化为精气,认为人的身体与“精气一惠惠相关,并以此来回答《老子》关于人怎么能认识天道以及如何认识天道问题。因此“身体”成为理解其“精气说”一个重要的角度。本文正是立足于这样的认识,围绕身体和天道(精气)的关系,对《管子》的“精气说”进行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