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文劝父     
袁超 《良师》2010,(3):26-27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四公子”之一。这位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大人物,儿时却险些被父亲扔掉,全靠他一副伶牙俐齿才保全了性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战国四公子常为人所乐道,甚至视他们为“仁、义、礼、智、信”的化身,其事迹亦是流传甚广。然而,在这种耀眼光辉中,仍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让人颇感疑惑的问题。单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而言,就有诸多令人不服之处。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这一系列溢美之词,将这位信陵君捧上了天。而史书上亦记载有其门客为报答他而做出的游说、自刎等事,往往在最后还…  相似文献   

3.
王张江姚“四人帮”,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利用他们窃取的一部分领导权力,把持了党的宣传工具,为篡党夺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利用历史进行反党活动,是“四人帮”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伙混进党内的野心家、阴谋家,不学无术,对历史一窍不通,忽然都变成了有“历史癖”的“理论家”倒处侈谈历史。在他们授意和指使下,“梁效”、“罗思鼎”、“康立”等等名目不一的“作者”,连篇累牍地发表所谓“历史评论”文章。一时间,在“四人帮”把持的报纸刊物上,毒草丛生,黑话不绝。人们对“四人帮”恣意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朱熹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他们都把精神作为世界本原,朱熹称之“理”,黑格尔称之“绝对理念”,他们都认为可以抛弃历史事实而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显示出浓厚的唯心色彩。朱熹认为历史运行是循环无穷的,而黑格尔则认为是趋于完善的,两者在具体论述上虽有一些合理因素,但他们又有很大局限。朱熹与黑格尔都持英雄史观,朱熹夸大了圣贤帝王的力量,黑格尔则夸大了世界历史个人的作用,但又认为世界历史个人仅仅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体现者;他们都对人民群众的作用认识不足。由于他们不了解经济因素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便难以正确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便难以摆脱“天命”、“上帝”的神秘主义论调的束缚。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辅导》2013,(8):F0002-F0002,F0003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伟大的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他们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们的艺术创作也集中体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他们提出的年代、所处的背景、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同,但二之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历史反党,是“四人帮”推行其反革命政治纲领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别有用心地批“宰相”、吹“女皇”,影射攻击敬爱的周总理和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中央领导同志。他们名曰“总结历史经验”,“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实际上是推行历史上反动统治阶级搞阴谋诡计、镇压人民的反革命经验。他们任意篡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大肆贩卖资产阶级实用主义,把“古为今用”的革命原则,歪  相似文献   

8.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热情。运用多媒体和图片、实物、时事资源,可以让学生“贴近”历史,使他们对“遥远”的历史感到很“近”,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相似文献   

9.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他们用行动“书写”了人类的历史;而记者作为人民群众中的一员,既用行动在创造历史,又以其特殊的职业书写了“今天的历史”。在高等教育改革、转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21世纪,作为高校校报工作者,更有义务与时俱进,发挥“今日历史”的书写人职能,以历史的责任感来办好校报。 校报作为高等院校中的新闻媒体,既要为高等教育服务,又要遵循新闻规律。从新闻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新鲜性来看,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虽然不是历史,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是“今天”的历史,是对“今日”事实真实、客观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辅导》2013,(7):F0002-F0002,F0003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伟人的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毖罗、拉斐尔,他们被称为艾艺复兴“三杰”,他们的艺术创作也集中体现了瞅洲义艺复兴时期美术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历史教学中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荣玉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是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的弊端之一。不少教师习惯于“满堂灌”,他们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台下老老实实地“记”,一题一题地“背”。由于学生没有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他们分析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能...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前几年“四人帮”横行霸道的时候,竟也被贴上“儒家”的标签而打入冷宫。面对着“四人帮”御用“史学家”们的专横跋扈,面对着他们那种喧嚣一时的影射史学,面对着他们那种看风使舵、奴颜婢膝,以及为篡党夺权制造舆论而不惜采用的篡改训诂、歪曲事  相似文献   

13.
邓一光在《父亲是个兵》、《我是太阳》等历史话语小说的宏大叙事中,将历史视角聚焦在军人身上,着力宣泄一种强烈的历史认同感及怀旧情绪。“父亲”和关山林的生命激情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获得充分的释放,故他们在和平年代也无法走出其光荣的铁血历史。他们坚决拒认眼前的现实,却又痴情而无望地等待战争的召唤。在这一现实与历史断裂的尴尬面前,我们看到了“老兵”们的失落与焦躁,但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正是“后新历史小主义小说”的创作品格。作家的不足之处是在对历史的热爱中,忽略了对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面对“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矛盾性,以杨炼、江河为代表的北京诗人群。率先企图借助“文化”的反思以求得这一矛盾的拆解。他们的“现代史诗”并没有超越历史,“历史”只不过是他们“宏大叙事”所赖以凭借的载体和价值依附的神性本体。以石光华、黎正光等为主要成员的“整体主义”,对于“史诗”派的发展和超越表现在较为自觉地越出了历史表象遍存的拘囿,而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和现代“全息宇宙生物律”中获得了启示。以廖亦武、欧阳江河为主要成员的“新传统主义”,通过对传统的批判,确实已将诗歌从对文化题材的迷恋转移到对当下生存经验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15.
自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公开发表以来,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一直被注释者和解说者曲解了。他们认为,是指当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其实.毛主席这里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毛泽东在词中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是有过一定历史功绩的封建帝王,可惜的是,他们不是‘mx输文采”、“稍逊风骚”,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认为他们虽然觉得祖国江山美丽,能够鞠躬尽瘁地去夺取她,但是却不能都用诗词去把她那奇特壮丽的景色描绘出来;更不善于…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在世界上是一个国土很小的国家,但它又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强国。其经济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高速发展。以色列的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首先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用历史打造民族”。犹太人的历史之独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是世界上唯一被打散而离开居住地,又在两千年后重新聚集的民族。因为以色列国土狭小,所以“以色列没有地理,只有历史”。以色列历史是一部让所有犹太人屈辱的历史,因为他们的祖先曾被外敌驱逐出家园;然而它又是一部让所有犹太人自豪的历史,因为他们的心终究没被打散。一个被武力打散而…  相似文献   

17.
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求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富于发展和变化,更要求回归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这是一出历史剧成败的关键。田汉创伤的历史剧《关汉卿》,虽抓住了关汉卿作为一个“戏曲民主战士”的本质,但却没有更全面地写出他在生活中真实的“人性”。笔者认为,人是复杂的,其复杂性来自于社会,尤其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我们该让他们离历史的本来面目近一些,而不是为了维护人物的“伟大”和“尊严”,舍弃其余为“人”的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历史课程倡导新情境、新视角,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社会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提升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007年全国各地高考紧扣新课标,强调一个“新”字,即新情境、新内容、新视角和新形式。面对这一系列的“新”,我们的复习对策是:抓好七个环节,提高历史成绩。  相似文献   

19.
史学界对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颇多微词,认为正是由于走了“自上而下”的变法道路才导致了变法的失败。该文并非是探讨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而是旨在说明康梁等维新派走“自上而下”变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他们之所以走这条道路,不仅仅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道路已经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上都有一些成功的范例,更是由康梁等维新派在戊戌之前所承继的历史前提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当前,历史的记忆功能开始“退化”,一些年轻人患上的“历史健忘症”伴随着“信仰丧失”的危机日益恶化,出现了病人膏肓的精神颓废或心灵感受迟钝的病变。不少年轻人甚至忘却了他们今天赖以生活的幸福时代正是由上一代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仁人志士所铸就,反而以丢失“历史记忆”或“历史意识”而沉沦在物欲横流和精神空虚的“物质主义”生活引以为时尚。目睹这种现象,“触摸历史”和“回归历史现场”的呐喊接二连三地响起,犹如历史良医不断开出的苦口良药,旨在治疗一些人的“历史健忘症”,拯救一些人对精神追求的“信仰遗失”灵魂。黄现瑶遗作《韦拔群评传》,便是对这种时代呼声的回应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