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德树人与道德成长是一体两面,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应视角分别表征教育的本质功能、核心价值。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实施"立德树人"与受教育者实现"道德成长"相统一的过程。本文以受教育者道德成长为视角,从个性化、社会化、主体性三个层面,探讨道德成长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寻求"立德树人"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2.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与作用。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构建“一核四维”课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虚拟仿真课堂四个维度,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道德建设内在因素考察,高校道德建设包含四个层面:1.批判和总结中国高校的道德文化;2.道德理想的重建;3.道德准则的规范;4.道德行为的有序化.实施高校道德建设,我们应当结合道德建设的层面去进行.实质上,四个层面是从道德建设本身考虑如何建设的问题.这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高校道德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使其更为有序和全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注新时代教育事业,特别强调要发挥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中的重要职责。习近平"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的论断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四个引路人"内在地规定了教师在道德品行、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明确了新时代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基本伦理遵循;"四有好老师"从责任与道德统一的层面确立了新时代教师的职业伦理标准;"四个统一"明确了教师的使命担当;"六种素养"从教师职业特殊性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5.
荀悦基于儒学体系,以伦理规范和通变思想为方论,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理论,把政治内涵规划为六个程式,而政治运作的过程正是这六个程式的落实过程。具体说来,可分为群臣关系、德刑关系重民和明制思想等四个层面。从中不难探知法儒,道德思想的融合,反映了东汉末年思想合流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化变迁,是三个文化层面依次递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也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即寓于物质之中的科学技术、工具装备等等),文化的社会制度层面,文化的心理意识层面(即人们的心理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的变迁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变迁,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变迁过程:从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大引进,到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制度的改革,再到目前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等观念的现代化。正是这种文化的变迁,给当今社会带来了许多新质的道德观念,带有跨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道德、封建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7.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指一种价值信念与价值实践的关系。宗教信仰可以对道德生活准则起“核准”的作用,从而使践行这一准则的道德主体产生神圣体验;宗教信仰使宗教道德主体具有道德信心从而成为一个“自律”的道德主体;宗教系统往往利用全部人类文化成果支撑其特定的道德修养与教育。宗教道德可以分为信德(信仰)、主德(基本道德原则)和具体道德诫命(具体道德规范)等三个不同层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宗教道德,就必须对这三个层次做具体分析。从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的关系,宗教道德及其修养、教育的理论构架和具体策略中均可离析出许多学校道德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国民总体品德发展规律可以归结为四条。(1)德富律: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越快,物质财富增加的越多,对于这些物质财富的分配越公平,人们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因而人们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和欲望便越多,人们的品德便越高尚。(2)德福律:一个国家的政治越清明,人们的德福便越一致,人们做一个有关德的好人的道德愿望便越强大,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3)德识律:一个国家的科教文化越发达,该国国民普遍的道德认识水平便越高,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4)德道律:道德越优良,它给予每个人的压抑和损害便越少,而给予他的利益和快乐便越多,于是人们遵守道德从而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动力、道德欲望和动机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大,因而他们的品德便越高尚。基于国民总体品德发展四大规律,国民总体品德培养方法便可以归结为“宪政民主”、“市场经济”、“优良道德”和“思想自由”四大制度建设。因为一个国家的制度越接近四者,该国的政治便越清明、经济发展便越快、财富分配便越公平、科教文化便越繁荣、所奉行的道德便越优良;这样一来,国民的德福便越一致、物质需要的相对满足的程度便越充分、做一个有关德的人的道德欲望和道德认识以及道德意志便越强烈,从而国民的品德便越高尚。  相似文献   

9.
关于教师德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教师德性是什么 (一)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 在研究教师德性之前,有必要首先对道与德、道德与伦理的涵义及关系作一分析。 “道”原指人行走之路,后引申为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人们一旦把握了它,就有可能恰如其分地待人接物。这也就是上升到了哲学高度来理解的,指“天人之道”。在伦理学意义上,“道”通常指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德”与“得”相通,“德者,得也”,有获得、拥有之意,指主体的人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从而化成个人的品质和品德;也包含了获得他人的信任与内心的满足。所谓“外得于人”,即指正直地处理与…  相似文献   

10.
“德目教学法”是以政治教材中提炼出的中心德目把握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环节,培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教学方法。中心德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统一的目标和内容,同时,“德目教学法”的释义、点拨、拓展、运用四个环节,可以规范中学政治课堂教学,使之有序有效。“德目教学法”有利于解决中学政治学科内容庞杂、课堂教学结构松散、不得要领等突出问题,是一种容易掌握、容易推广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基本理念”中的首要表述。中华民族对于高尚道德的提倡、养成、坚持一以贯之。甲骨文中的“德”字由“彳”和“直”组成,表示行得要正,看得要直;金文中的“德”在甲骨文基础上又加上“心”,表示按正直的原则去做、去想,就是德。《易经》有言:“君子进德修业。”  相似文献   

12.
“德”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南宋永康学派的陈亮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功利德论:反对理学空谈道德性命之说,肯定道德的功利性。在伦理层面上,主张“功到成处,便是有德”,提倡才德并美、济时达务的理想人格;在政治层面上.主张德化为本,杂王霸、会事功的富国强兵之说。陈亮的功利德论在中国古代“德”范畴的演进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们全面理解道德的内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德知行错位在大学生身上主要体现为知而不行。究其原因,知性德育范式的存在和由上而下的德育传播方式决定了大学生必然且必须知德;道德体系自身的局限和道德远离现实生活又使大学生不能行德,在知行矛盾中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出现了知行错位的道德虚伪现象。改变这一现象需要在国家介入的前提下以生成性思维取代本质性思维、道德回归生活世界实现德、得相通,从而为大学生道德知行统一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德育的概念 在讲“德育”之前,笔者想先谈谈对“道德”的理解。有人说道德即规范,指外在于人的知识;有人说道德即德行,指内在于人的品德、品质(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笔者认为要理解“道德”,首先得溯本追源,“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指外在规范,是未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品质”,指内在规范,是已经转化为个体内在心理的社会规范。因此,所谓“道德”,是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它既包括外在于人的社会规范,也包括已经内化于人的德行。  相似文献   

15.
刘娟 《考试周刊》2009,(7):239-240
代际道德冲突是现代社会非常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解析是化解亲子冲突的重要前提。导致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角色不同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二)价值观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三)利益冲突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四)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五)文化反哺导致了代际道德冲突;(六)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加剧了代际道德冲突。只有找到代际道德冲突的原因,才能在代际道德冲突中利用教育学原理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化解代际冲突,发展孩子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对于个体一贯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可以给予相应的精神或物质回报,就是说,“德”要与“得”相对应。这一思想我国传统文化早有论述。就理论依据而言,不仅社会给予的道德权利和个体承担的道德义务的一致关系是“德”“得”对应的有效论证,而且道德行为的价值性或社会贡献通常是“德”“得”对应的重要理论支持。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式微;建立“德”“得”对应关系是解决危机的一种可行路径。为了保证“德”“得”对应关系的实现.必须营描良好的社会环埔.同时环霉右翱苏柏制寄他拍但暗  相似文献   

17.
佛教是一个道德伦理色彩十分浓厚的宗教。佛教的伦理德目: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阐释了佛教的道德规范。四个德目所包含的道德规范具有的通俗含义,对协调完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概括地说,职业群体养成的“德性”就称为职业道德。对“德性”可作两个层面的考察。一是意识(心理)层面,它表现为“德知”,即对德的认知“至善”的理念定位;一是行为(操作)层面,它表现为“德行”,即对德的践行及其“至善”的行为指向。从“知”与“行”相统一出发,人们可作这样的判定:“德知”在什么层面展开,“德行”相应地也在该层面展开;从“德行”展现的层面可以观照“德知”所处的层面。群体既然是众个体按职业活动的内容以特有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聚集,因而“漫染”于群体“德性”中的个体,虽说其“德性”呈现个性,但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事实与价值两个层面探讨了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分析了事实层面上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四种关系范式,阐发了应当意义上市场经济与道德关系范式的内在涵义,最后论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颇有创见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正>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在心理学层面主要体现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本质特征。俭德即节俭道德,俭德实践能力就是对个体实践解决节俭道德问题的方式与进程上起稳定调控作用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和。在高校,学生的俭德实践能力即在社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道德知识与技能解决关于节俭道德相关实际问题,主动践行节俭,从而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自我成长。1.大学生俭德实践能力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