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登信 《武当》2005,(6):10-13
第三节19.单腿悬躯①身体微右移,右足尖内勾45度,复坐实左胯。同时,右拳外旋,从左往右划一小平圆,拳心朝上。左拳心朝下伏于右肘内侧。提右足向右后方铲出,右足跟先着地,腿成大仆步。两拳变掌。右掌顺右膝内侧下插至右足踝骨处变掌心冲地,掌指向右。左掌心朝下含棚劲,略高于肩,挺伸于身体左侧,(图109、110)。②腰胯右旋拧,蹬左足,身体重心右移成右大弓步式。同时,右掌心冲地顺裆腿内侧上抄至右肩前平举,掌心仍朝下。左掌心朝下随动在后与右臂顺直成担山式。以  相似文献   

2.
赵幼斌 《武当》2005,(6):15-17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  相似文献   

3.
殷光远 《武当》2005,(6):14-15
太极拳的单腿支撑动作,在陈、杨、孙、吴、武式传统太极拳及社会上广大中老年人演练的竞赛套路中,都有单腿(左或右)支撑的运用,而单腿支撑的好和否,则直接影响整个套路的舒展大方、美观、健身及技击效果。现仅以传统杨式太极拳及以传统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创编的40式竞赛套路和24式简化太极拳竞赛套路,谈谈如何掌握练单腿支撑的稳定性。修练单腿支撑的稳定,首要的是加强底盘功夫的锻炼,如一代太极拳大师李雅轩师爷所教导:"两腿如厢底下之大盘簧,要有很大的松弹力;又如载重之舟,漂浮于江面,沉重而又有动荡的样子,所谓动荡不是自动,而是水涛之动而  相似文献   

4.
刘茂盛 《精武》2005,(5):40-40
太极拳属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祛病、养生、延年益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光侠 《武当》2005,(6):29-30
"四两拨千斤",最初见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打手歌"。其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这里的"四两"与"千斤",不是数学中的量词。也就是说,不是过去十六两为一斤的"四两"和"千斤"。更不是现在的500克为一市斤的"125克"。岂能有125克拨动500000克(千斤)之理!"四两"与"千斤"是个哲学概念,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以柔克刚,彼与己相对立的敌我关系。  相似文献   

6.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父亲已经离开四十五年了。 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写给父亲。 女儿——父亲。得到或者失去这样一种身份,看起来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甜蜜、苦涩,快乐、悲伤……其间的细节、感情的变迁,只有经过了得到与失去后才可以体会。 想来,人也是在一个一个身份的获得与丢失、希冀与怀念中,渡完自己一生的。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空间,是专属于父亲的疆域。  相似文献   

8.
陈彦伟 《武当》2005,(6):25-25
形意拳的套路演练,没有长拳的舒展大方和太极的轻灵飘逸,但是它具有外形与内意高度统一的独特韵味。其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在此以硬打硬碰的明劲练法来进行分析。从内意与外形的表现形式分两点说明:一、练习套路时的意念活动形意套路中的一招一式都有其技击用途,在练习当中首先要明白拳理拳法,这样才可以明确意念活动的要求。拳谱有云"练时无人似有人"就是说练招的时候,要假  相似文献   

9.
广武慧 《武当》2005,(8):14-15
一、源流真人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史称宋末元初生人。生有异质,龟形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余!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曰为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辟谷数月自若,书过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一日千里。洪武初,至太和山(武当山之古名),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廿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孜孜不倦。一日在室内读经,有鹊在庭,其  相似文献   

10.
程清远 《武当》2005,(8):12-12
太极拳全在“自然”二字,不得“自然”之理之法,穷终生难有所成,而今世人所学所练。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根本不知“自然”为何物,行拳走架、推手、实战,全凭心中横气用事,哪里得半点“自然”之妙用?“自然”者,去后天返先天也。一个“去”字道尽天机,“去”心中三横气,“去”后天之拙力,通过一定之规矩将后天作为统统抛弃,越多越近乎先天。拳谚有云:打拳如走路。走路之时,无任何强求,迈腿便走,无丝毫牵  相似文献   

11.
朱建忠 《武当》2005,(6):18-19
陈鑫在论太极拳本质时论到,"开合虚实为太极,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足见"互为其根"在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拳虽小技,皆本太极之理,阴阳、虚实、互为其根是太极拳运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对此,笔者从自身练功实践谈谈对太极拳互为其根运动性质的认识。一、互为其根是阴阳平衡运动的关系或性质何为互为其根?首先,它是阴阳两者之间的关系,缺一不可,就如同离开了左就无从谈右,离开了前就无从谈后……。反之亦然;其次,两者之间的属性在变换中互换,即阴转为阳,阳  相似文献   

12.
刘登信 《武当》2005,(8):7-9
第四节,39.单腿悬躯(参照19式图)。  相似文献   

13.
谢守忠  薛军 《精武》2005,(5):37-37
只会练拳不懂医,您就不可能懂养生,不懂养生就不可能身体健康,身体不健康怎么能练出好的功夫呢?即便有一定功夫也不能长寿。学武必须懂医,方是正道,懂医方能快出功夫,出纯功夫。  相似文献   

14.
武兵 《武当》2005,(6):36-37
六、鞭拳1、双方交手,对手突发左直拳攻打我胸部,我快动应变,用右掌里拍破化来拳。接着,撤左步,左转身,出左鞭拳,抽打其头部,造成对方重伤,目视拳方(图17、18)。要点:拍拳准确有力,转身鞭拳快捷稳定,转腰甩臂发力,力达拳背。2、双方交手,对手用右手抓握我胸襟,我快变用左手扣握来手的同时,出右鞭拳向外抽打其肘关节,造成对方重伤,目视拳方(图19)。要点:扣手牢固,鞭拳屈肘弹打,力达拳背及小臂。3、双方交手,我突然抢攻发右低踹腿及右鞭拳,同时攻打对手前腿膝胫及面颊要害,造成对方重伤,  相似文献   

15.
李随威 《武当》2005,(6):31-31
推手运动在我中华武林源远流长,古代称推手为"搭手",也称"擖手",亦称"比手",19世纪20年代以后称为推手。冷兵器时代,战胜对手是习武练拳的主要目的。竞技水平的高低、社会知名度的大小,是拳师特别是职业拳师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比赛、切磋交流是拳手提高竞技水平最有效的手段。拳谚有"投师不如访友"之说,所以各拳种流派的高手云游江湖,寻找武林高手进行交流学习,以期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和社会知名度。古时拳手之间的较技,远踢近打,贴身摔拿,各展其技,各显其  相似文献   

16.
张钰 《武当》2005,(6):30-30
山西文水县南庄镇汾曲村享誉一方的太极拳明师,文水县太极拳协会顾问王志宏先生因年高患病,于2005年4月20日不幸谢世。王志宏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初起学练,研习杨式太极拳长达60多年,  相似文献   

17.
赵玲  林林 《武当》2005,(8):17-18
为进一步全面提高太极拳运动技术水平,方便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全面了解和学习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五大太极拳的技术特点和演练风格,我们创编了这套二十四式综合太极拳。二十四式综合太极拳严格遵循古谱,精选五大太极拳中最具该拳法特点之组合动作,力戒繁琐与  相似文献   

18.
陈永辉 《精武》2005,(5):24-27
中篇之第二个月 第一周周一 前几期,我们重点学习硬气功和排打,希望习练者谨记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课程安排练习。  相似文献   

19.
刘瑞 《武当》2005,(8):15-15
武术(外国人称之谓中国功夫)乃是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太极拳又是我国武术中一个优秀拳种。其理深奥,其技独特,博大精深。太极拳因为它动作松柔,和缓、圆润、轻灵自然,不用过分的后天拙力,以静制动,以逸待劳,在于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及技击之功效,所以被性别不分男女,年龄不分老少,身体不分强弱者接受。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开始推广普及“简化太极拳”,七十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发展,太极拳做为一种民族文化,得到重视和发展。再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太极  相似文献   

20.
郑华金 《武当》2005,(8):16-16
一、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晌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心静用意,以意导体,用意识来支配动作,使思想高度人静,从而提高自我意识控制神经系统的能力。太极拳运动强调缓慢自然,意、气相合,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在大脑皮层产生祛病强身的良性反馈信息递传,能修复病灶,纠正恶性循环,抑制病情发展,有利于病体的恢复和保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