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3月28日,《扬子晚报》的“扬子快语”刊出《“纳言”和“敏行”》一文,几天之内,就收到来信31篇,总编办公室还接到许多次电话。这篇“快语”何以有此“轰动效应”?该文论说的题材重要,有关贯彻执行六中全会精神的问题,引起人们关注,这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文内把“讷言”错成了“纳言”,读者来信批评,要求更正。叶笑春的信上说:“在一版上出现如此大错,作为读者亦颇感遗憾。”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编者为此汗颜不已!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6日,首都一家大报刊登一幅哈萨克斯坦女运动员夺得第三届亚冬会首枚金牌照片,大标题出错,把第三届的“届”字错成“枚”变成了“第三枚亚冬会首枚金牌产生。”3月27日,某大报刊登的图片《西藏登山队出征尼泊尔》,标题和文字说明都把尼泊尔的“泊”错成“伯”。4月8日,一家报纸刊登一条消息,题为《美国洛山矶时报》,从标题到文章4次使用了《洛山矶时报》一  相似文献   

3.
去年12月,前苏联解体成为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今日美国报》记者杰克·凯利写的《饥饿迫使人们卖掉心爱之物》这条消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这篇消息朴实无华,主要写了一位年老的寡妇卖掉她心爱的牧羊犬的故事。“这位瘦小的孀妇一连4小时站在地铁通道里哭哭啼啼,想把她最好的朋友——一只瘦弱的牧羊犬‘恰帕’卖掉。”“那只狗是在她丈夫4年前患癌症病逝后朋友们送给她的。”“恰帕”虽是一只狗,但是在丈夫死后,马洛费耶娃早已把它当成了朋友,是她晚年须臾不可离开之物。但她每月的养老金240卢布,只够买几个面包,一些胡箩卜和一块熬汤用的骨头。为了“恰帕”的生存,也为自己换几个面包,她只好把“朋友”卖掉了。  相似文献   

4.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6.
《北京晚报》在1980年9月14日二版,有篇题为《一片飞云掩洞门》的游记,副题是这样写的:“游江西宜昌善卷洞”,文后又注明是“江西航讯”。人们一看就知,这里错把“江苏”当“江西”,错把“宜兴”当“宜昌”。一个闻名中外的善卷洞,在短短一个标题中竟被说成既在江西又在  相似文献   

7.
现在报刊上文字、语句错误之多,简直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而地名错误,又占了其中相当分量。试举两例:今年1月11日北京的人民公安报第4版一篇《宿县大解救》的通讯中,就把“湖南”汉寿县错成“湖北”汉寿县,把湖南“郴州”错成“彬州”,把湖南“新化县”错成“新华县”、新化市”。1月17日广州粤港信息日报一则不长的  相似文献   

8.
作点补充     
今年第四期《新闲战线》的《一月谈》栏中,有篇文章提到天津日报敢于向读者负责,公开更正失误,并公布失误记者的姓名。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但细读天津日报的“更正”,感到该报把这次失误(将市委常委、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错为“副市长”)的责任,都归咎于“系记者工作疏忽所致”,似不太公平。  相似文献   

9.
“亿万”即一亿个万,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亿也可读作“万万”,即一万个万。一亿个万和一万个万,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可是,我们很多报道中,却把“亿万”当“万万”(亿)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谬误。其实这个问题,报刊载文作过说明,可没引起有些作者和编者的重视。前几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做《在南方,有个亿万富翁》,作者是名家,文章也挺感人,可是错把“亿万”当“亿元”了。1994年第11期《半月谈》杂志里面竟有两处这样的错误:一是《“抠门”的亿万富翁》,二是《从亿万富翁到总理》。这两位“富翁”一个只有6.5亿,一个只有15亿。换算成万的话,一个是6.5万个万,一个是15万个万,离亿个万差得远。著名作家和《人民日报》、《半月谈》这样高档次报刊用错这个“概念”实在  相似文献   

10.
北宋赵佶是一位著名的花鸟画家。一次,他看了几个画家的《孔雀飞落》图,连声说:“画错了,画错了!”画家们面面相觑,不知错在哪里?赵佶说:“孔雀飞落,左脚先着地。可你们把它画成先着右脚,这不错了吗?”众人听了,都很惊服赵佶的观察入微。  相似文献   

11.
错得出奇     
最近看到一本《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正文中的一些错字,如把“末尾”错成“未尾”,“灵柩”错成“灵枢”等,这里就不去说它了。因为这类错误,竟在字数不多的目录上也有,如第七章第三节的标题:“解放钢铁及其制品的销路问题”的“放”字,不用说,应是“决”字。也许该书编  相似文献   

12.
某省报在刊登《中国检察报》创刊的消息时,竟将《中国检察报》错成了《中国检查报》;一家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刊物载文提到“检察院”时,亦将“检察院”错成了“检查院”……联想到诸如此类的事,不能不令人顿生感慨。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14.
印错的名字     
福建人民出版社的《护花小集》中有一篇《读<阿金>》,文中引了一句诗:“争奈微微识碔砆”。因为中间错了一个字,使得诗意颇难理会。这是元好问《论诗绝句》里一句出名的诗。元稹评价李杜,以为杜甫超过李白在于创作了长篇排律。元好问讥笑元稹这一观点,说他玉石不分,因云:“少陵自有连城壁,争奈微之识碔砆。”诗中“微之”,用的是元稹的字,而“之”字行草手写体与重字符号极为相近,排印本遂误作“微微”,把个人名错成宛似一般语词,使得这句诗不好懂了。  相似文献   

15.
一 由黄宗羲父子编纂的《明文海》是一部大型的明代文章总集,其以搜罗作者之多,采集文章之富而被四库馆臣誉为“一代文章之渊薮”,有明文章之“极备”。然而,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此部总集在编纂体例、文章归类、作者篇目之采选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如《四库全书总目》批评它“分类殊为繁碎,又颇错互不伦”。因此,在《明文海》历尽沧桑岁月的三百多年之后,一项与当年黄氏父子同样浩大的工程,在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的笔下展开:这就是全面增订黄氏父子的《明文海》。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与当年黄宗羲一样,还未等工程竣工…  相似文献   

16.
1934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题为《点句的难》(后收入《花边文学》一书),批评当年出版的标点本古书标点多错,“竞连极平常的句子也点了破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于今为烈”:几乎是无错不成书,而且往往把并不难懂的地方点破了。  相似文献   

17.
肖璞 《中国记者》2012,(4):37-38
如果你是记者,把两会报道看作是一项常规的项目,你没有错.如果你是记者,把两会报道看作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新闻富矿,也没有错.虽然“年年两会年年报”,但你一定能找出今年与往年的不同.2月25日起在“新闻联播”等重点栏目中首次推出的系列报道《在基层·两会推动力》就是这种节目样态的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8.
去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张强同志《畜牧为主,势在必行》一文,对丁声俊、吴中流同志文中的意见有不同看法,这本来是正常的,但他采取的态度是不够正常的。张强同志的文章,一开头就说丁声俊、吴中流两同志的“看法是错的”,接着,又说人家“没有弄懂什么是畜牧业”。这还罢了,竟进一步说人家是在“制造一种不必要的混乱”,等等。最后还把自己的“以牧为主,势在必行”意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第2期《读者论坛》登有一篇《“杀”出来的思索》,批评去年11月经济日报上一篇来信的题目《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说“杀”字用错了,应该用“煞”。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杀”和“煞”字通用。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例:气杀、恨杀、笑杀人。因此,经济日报这则题目中的“杀”字没用错。该文作者的立意是好的,强调文章题目不要用错字、错词;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