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家教博览》2000年第9期《我错在哪》一文后,作为母亲和教师的我。深深地理解这位母亲的苦衷,但也认为她的做法有些不妥,她的错误在于混淆了母亲与教师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为人父母者如果其职业是教师,世人就会认为他很会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应该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为师者本人也这样认为。这无形之中就会给为师为母(父)者套上了一副无形的枷锁。因此,身兼双重身份的母亲要学会扮  相似文献   

2.
那一天与几个女性同乘一部电梯。听她们聊天,知道她们的孩子在这个楼里上课外班,她们刚刚给孩子买了午饭回来。这几位妈妈聊的话题自然都是自己的孩子,诉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不听话。有个母亲甚至说孩子气得自己有时候"真想一脚踹死他(自己的儿子)"。想那位母亲一定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对自己生气时情绪的描述也一定是真实  相似文献   

3.
那一天与几个女性同乘一部电梯。听她们聊天,知道她们的孩子在这个楼里上课外班,她们刚刚给孩子买了午饭回来。这几位妈妈聊的话题自然都是自己的孩子,诉的更多的是孩子的不听话。有个母亲甚至说孩子气得自己有时候“真想一脚踹死他”。想那位母亲一定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对自己生气时情绪的描述也一定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4.
岳利军 《江西教育》2006,(19):14-16
据江苏《宿迁晚报》今年7月10日报道:家住市区楚苑居委会的16岁高中学生淼淼(化名)兴高采烈地到楚街某酒店去“上班”。孩子母亲告诉记者,他们家是较为贫困的单亲家庭,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就比较好,一心想上大学。暑假放假后,淼淼便缠着母亲要出去打工,说要给自己筹集学费。经朋友介绍,酒店同意接收淼淼作为“暑期工”,每月600元。淼淼的母亲还说,儿子去年暑假就曾在酒店打工20多天,虽然挣钱不多,但对孩子很有好处,口口声声说花钱容易挣钱难,知道省吃俭用了。看着孩子大热天去打工,母亲既心疼也很坦然,说现在的孩子比她小时候享福多了,让他锻炼…  相似文献   

5.
正一、起:感知"怀念"师(播放季羡林小时候与母亲对话的录音):这是我国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小时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你们猜猜他是谁?生:季羡林。师:录音中的母亲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感觉?生:她很爱她的孩子,很关心她的孩子。师:这样一位慈祥的关心、自己孩子的母亲在季羡林先生二十岁的时候,却永远离开了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生读课题。)  相似文献   

6.
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童年很不幸,他的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分居了,他跟着母亲生活.母亲希望莫泊桑成为一个有才学的人,于是亲自教他拉丁文,鼓励他写诗.她知道,仅仅靠自己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孩子成才,必须给他找一个好老师. 于是,这位母亲开始四处打听好老师.莫泊桑的舅舅是一位诗人和小说家,和当时的大文豪福楼拜是好朋友.她想到,如果让福楼拜来做孩子的老师,那该有多好啊!可是,福楼拜哪能轻易就给一个普通的孩子做老师呢?母亲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争取让福楼拜教导孩子.于是她开始加紧对孩子学习的指导,培养他对文学更深的爱好.她还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多写文章,因为只有多写才能有进步.而孩子一旦写了,她就会细心地保存下来,哪怕有时只是一些散乱的片断.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拿给福楼拜看看,得到他的指点.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肩膀是孩子的起步点,母亲站得高,孩子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本文主人公闫晓岚母亲如是说闫晓岚以715分的优异成绩,摘取了2004年吉林省理科状元的桂冠。他的母亲李天鹰教授的教子经验,很值得天下为人父母学习、借鉴。她说———教子自立:让他知道男子汉的责任晓岚小时候很可爱,也很聪明。背唐诗、讲故事,教一遍就能记住。我认为:好苗子不一定能成为栋梁材,关键在于后天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很重要。从他懂事开始,我就教他自己洗脸、穿衣、系鞋带......告诉他:自己的事要自己做。他很听话,常常说:“妈妈,我会的。”他上小学…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22日的《生活周报》刊登了笔者的《教育孩子你知道多少》一文。不久收到了招远市张女士的一封来信,她说自己是一个8岁男孩的母亲,读了这篇文章很受启发,希望笔者能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她走出家教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一小口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答案很简单,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只能是如此,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的时候总是只剩下一小口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吃不下了。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并因此夸赞她的孩子孝顺。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如此分配的,无论是留给自己的或是孩子给予的,母亲得到的总是一小口。她为此心满意足。所谓孝与不孝的区别,其实就差这…  相似文献   

10.
一小口     
一道美味的食物,有人只尝了一小口,就给另一个人吃,这是谁和谁?有人吃到只剩下一小口,才给另一个人吃,这又是谁和谁?答案很简单,前者是母亲与孩子,后者是孩子与母亲。只能如此。母亲尝一小口只为了知道那食物是否烫嘴,是否走味,甚至,是否有毒,然后,才放心地让孩子吃;孩子想到应当与母亲分享的时候总是剩下一小口了,因为这时他已经吃不下了。也只有母亲才会愉快地接受这一小口,并因此夸耀她的孩子孝顺。他们之间的爱也是如此分配的无论是留给自己的或是孩子给予的母亲得到的总是一小口。她为此心满意足。所谓孝与不孝的区别,其实就差这一小口…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母亲的恩情》教学已接近尾声——“孟郊铭记母亲的恩情,写下了著名的小诗《游子吟》,小朋友们,你们准备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呢?”我提问。“我也写一首小诗送给妈妈,她一定会很开心的。”可爱的孩子真是现学现用。“我的妈妈一直很喜欢汽车,长大后,我要赚许许多多钱,买一辆高档汽车送给妈妈。”我忍俊不禁,好一个现实主义的孩子。“等妈妈老了,我要经常陪她散散步,让她整天笑眯眯的。”没想到这孩子还懂得在精神上的报答。“等我长大了,妈妈想吃什么,我就买什么。”我想妈妈平时一定也是这么满足她爱她的。“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个小朋…  相似文献   

12.
一位母亲,在儿子牙牙学语时,就每天给他唱歌、念古诗,儿子总是一副很认真、很安静的样子。儿子1岁多会走路说话了。妈妈带着他去郊外,那正是个三月天,桃花如粉云般弥漫天地,母亲问儿子那桃花像什么,儿子用胖胖的小手指着桃花,告诉妈妈:桃花就像小姐姐,桃花里面住的都是小姐姐。孩子的想象力给了母亲灵感,母亲写了一组“桃花开了”的诗,发表在《诗刊》上。儿童对美的敏锐感觉和极其生动的想象,有时真让大人吃惊。这位母亲也是个称职的妈妈,她把孩子带到那灿烂缤纷的春天中,去体会真实的美,孩子的头脑中留下的这一切,会成为…  相似文献   

13.
晚上九点,医院外科三号病房里新来了一位四五岁的女孩。女孩的胫骨、腓骨骨折,留下来陪着她的是她的母亲。医院没有空床,孩子就躺在病房里放在地板上的一个担架上。孩子的小脸煞白。那位母亲一直用自己的大手握着孩子的小手,跪在孩子的身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孩子的脸。“妈妈,给我包扎的叔叔说我过几天就好了,是不是?”“是!”母亲的脸上挂着慈爱的笑,好像很轻松的样子。孩子没有说话,闭上眼睛,眼泪流了出来。过了一会儿,孩子说:“妈妈,我疼!”母亲弯下身子,把自己的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用自己的脸擦干孩子的泪水。当她抬起头的时候,脸上依然挂着那种轻松的慈爱的笑。“妈妈给你讲故事,好吗?”孩子点点头,眼泪还是不停地流下来。文海逍遥游母亲讲的故事很简单:大森林里的动物们都来给大象过生日。他们都送给大象珍贵的礼物,只有贫穷的小羊羞怯地讲了一个笑话给大象听,大象却说,小山羊给大家带来了欢乐,他的礼物是最值得珍惜的。不知道母亲为什么选了这样一个故事。孩子的眼睛亮起来,她一边用手抹眼泪,一边用快活的声音说:“妈妈,再讲一遍。”于是,母亲就一遍一遍地轻声讲下去,她的手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脸上挂着轻松的慈爱的笑。女孩终于忍不住了,眼泪再次流下来:...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故事     
孩子病了,母亲焦急地守在他的身边……一个母亲坐在她孩子的身旁,孩子病了,她非常着急,害怕他会死去。他的眼睛闭着,小脸蛋上一丝血色也没有,他的呼吸很困难,偶尔深深吸一口气,好像在叹息似的。有人敲了敲门,走了进来。是一个老头儿,他裹着一件宽大的像马毡一样的衣服,带进来一股刺骨的寒风。看老头儿冻得发抖,母亲走过去,往火炉上的一个罐子里倒了一点啤酒,为的是暖给老人喝。老人谢了她,走到摇篮边,坐了下来,望着生病的孩子,托起他的一只小手。“他是我的,没有人会把他夺去——即使是死神,对吗?”她问。这个老头儿其实就是死神,他用一种奇…  相似文献   

15.
肖邦的父亲是伯爵庄园里的家庭教师,而肖邦的母亲特别爱唱歌,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经常一首歌接一首歌地唱给肚子里的肖邦听,她真希望肚子里的宝宝能听得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肖邦还是一个喜欢哇哇哭闹的婴儿,但是每当他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非常安静。肖邦4岁的那一年,家里添置了一架钢琴,母亲常常带着小肖邦坐在钢琴边弹奏波兰民歌。一天,肖邦自己爬到了钢琴上去寻找着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虽然旋律不连贯,有时也不是那么准确,但是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了…  相似文献   

16.
<正>读了毕淑敏的《学会看病》,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到的一个故事。两位身患绝症的母亲,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位母亲,她觉得自己不久于人世,她要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点事,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孩子的衣食起居,母亲全部包办。第二位母亲,在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就开始教孩子洗衣服,教孩子整理房间,教孩子烧菜做饭,教孩子处事方法,教孩子自强自立。不久,两位母亲都永远地走了,两个孩子的情况也是截然不同。第一个孩子失去了母亲,就  相似文献   

17.
一位旅居美国的中国母亲讲述了儿子竞选的故事,并把它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孩子敢于竞争、敢于给自己定位的风采。这位母亲写道:那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来,他告诉我说他被选为班里的“圆桌会议代表”了。我很惊奇,便问:“今年...  相似文献   

18.
女性,是按照小女孩——大姑娘——妻子——母亲这一顺序成长起来的。一位女性在心理未成熟的情况下做了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她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未成熟的母亲不知怎样来养育孩子,她往往像饲养宠物一样,给孩子穿上华丽的衣服,烫起他的头发,牵着他让他不离左右。正彦就是一个被未成熟的母亲当作宠物来养育的男孩子。 正彦性格开朗,但他与男孩子们交往却很困难,表现很俗,被他们戏称为“娘娘腔”。正彦与女孩子们相处倒很融洽,这是由于正彦的母亲将他从小就当成女孩子来养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故事今读     
孩子是骗不得的 會子的妻子到市上去,她的孩子哭着要跟着走。她就对她的孩子说:“你回家去,等我回来就杀猪烧肉给你吃。当她从市上回来以后,會子就去捉猪,准备宰了。他的妻子阻拦他,说道:“我不过骗骗他的,你怎么当起真来了?” 會子回答说:“小孩子是騙不得的,他不懂什么,只晓得学他父母的样,孩子是听从父母的话的,你现在欺騙他,就是教他期騙人了。做母亲的騙孩子,孩子也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样是教育不好孩子的。” 會子終于宰了猪,烧起肉来。这是《韩非子》上的一个故事。故事的意思很明白,是用不着多说什么的。且让我們大家——做父母的、做老师的,一齐想一想,我们在某种场合,对孩子許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一本杂志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为她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少年问题专家。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让他再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问,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整整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