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关于喜剧主体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喜剧主体理论的高峰。马克思主义的喜剧主体理论正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喜剧主体理论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喜剧主体理论,就必须研究黑格尔的喜剧主体理论。(一) 黑格尔的喜剧理论是其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的美学理论又是其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黑格尔的整个理论体系体现了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浑然一体的,它不仅服从统一的构思,也服从统一的方法。因此,在他的整个理论体系上存在的问题,在其局部理论上也存在。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的历史剧理论是他戏剧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他的悲剧论和喜剧论。在我看来,黑格尔的历史剧理论是亚里斯多德以来最为精辟、深刻的,虽然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片面或自相矛盾之处,但其基本精神是辩证的,其主要原则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美学中,亚里士多德算是悲剧理论的发轫者,他的悲剧理论中的“净化”说(Katharsis)、“过失”说等一直是悲剧理论中不断被探讨的问题。其后,美学家狄德罗、席勒等也曾就悲剧问题发表一些颇有见地的看法,实际上,悲剧理论在黑格尔美学中才得到了较完备、较深刻和集中的研究。黑格尔悲剧的最大特点是首次明确地把矛盾观引入悲剧理论,从而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是“两种片面合理的善的实体力量的冲突”的著名观点,另一方面,围绕着悲剧冲突理论的研究,黑格尔也深入阐发了有关艺术本质的重要问  相似文献   

4.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5.
一般世界情况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重要概念,是悲剧人物动作展开、性格塑造的时代背景,涉及教育、科学、宗教、司法、财政、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应用黑格尔悲剧理论为今天的戏剧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和叔本华是西方悲剧范畴的重要阐释者,长期以来学界过于强调二者悲剧理论的差异和对峙,以至在认识上造成一定的偏颇.本文则主要从理论来源的角度,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悲剧观展开比较研究,在考察其相异性的同时,力求深入挖掘二者不容忽视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是马恩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命名的理论大厦的有机构成.在此种理论背景上的美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凡是重要的美学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总是要在美学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交汇点上作一会认真审视,重新界定其美学意义与历史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对悲剧与喜剧的研究使是现实的理性谛视与对未来的美学向往的交响.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悲剧与喜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激发达一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悲剧与喜剧本身所包孕的历史容量.首先,悲团和百剧具有较大的认识价值。悲剧与五日是艺术中的特殊品类,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再现性…  相似文献   

8.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是以它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它虽然没有悲剧艺术那样庄重和崇高,但它却带着自身的可笑性进入审美领域,反映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肯定人类社会实践的美学种类。也就是说,喜剧艺术是社会生活矛盾冲突的反映,它表现的形式是轻松愉快的,而悲剧则是严峻而深沉的。悲剧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矛盾冲突和描绘的悲剧人物命运,体现了人类争取自由和光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本体力量,而喜剧艺术则是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否定,也就是对客观世界中失去了存在价值的事物的否定。黑格尔认为:“喜剧只限于使本来不值什么的、虚伪的、自相矛盾的现象归于自毁灭。”鲁迅也认为:“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否定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是喜剧写作的审美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充满着辩证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如理念说、和解说与冲突论的矛盾,普遍人性说与一般世界情况说、情境说的矛盾,实体性与主观性时而对立、时而一致的矛盾,悲剧美于喜剧、喜剧高于悲剧的矛盾,用戏剧的伦理特质包容、取代具体审美物质与重视、强调戏剧审美特质的矛盾,等等。在这些矛盾中,有关戏剧理想的内在矛盾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整个戏剧美学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它也同样具备其哲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由于美学的特殊性,我们不能用对待哲学的方式对待他的美学。本文论述了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在悲剧史上的进步性、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与其哲学体系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这种局限性。黑格尔的冲突理论是亚理士多德行动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悲剧理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为冲突是悲剧的本质特征之一,但黑格尔的理论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一方面承认悲剧中必然性的重要作用,但当他使冲突双方处于同等地位时,又把悲剧的结局交给了偶然性。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哲学的秘密何在?这一问题,谁都知道,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关键,是打开黑格尔哲学奥秘的钥匙。但是,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却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人在黑格尔的康德起源中,有的人在反理性的泛悲剧主义中,有的人在辩证法的戏剧化所造成的“哲学喜剧”中,有的人在经济学和哲学的结合中,有的人在“反思论说”中,有的人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命题中,有的人在“否定性的辩证法”中等等,看到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这些看法,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可以说只是达到真理的一个环节、方面或因素,还不是真理本身,因为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全体。  相似文献   

12.
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研究契诃夫的《樱桃园》,讨论《樱桃园》中悲剧和喜剧因素的融合方式,可以发现它在喜剧创作中借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情节、人物和感情净化的构建模式,而以喜剧的方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悲剧观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而来的,在黑格尔那里真正决定人的行动动机和人的行动目的的根本原因是实体性伦理力量。黑格尔把人类的一切行动都看成是伦理所支配的。马克思便将这一理论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曹禺的话剧《雷雨》,不仅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解读《雷雨》,分析《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必然性,能够更好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悲剧理论。  相似文献   

14.
本探讨了黑格尔悲剧美学中的情境理论,指出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中,“情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联接了主观心灵与客观情势,普遍的理念实体与个别的人物性格,并且把矛盾、对立、冲突及运动变化引入了戏剧作品之中,在此基础上作指出,对于黑格尔悲剧理论中名的“冲突说”,应该将之放在情境理论的基础上来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15.
在悲剧与喜剧的内在逻辑转换行程中界定荒诞的地位及其本质特征,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方法。悲剧从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到历史悲剧,又回到命运悲剧,其终点是荒诞;喜剧从滑稽、讽刺到幽默.又回到滑稽,其终点也是荒诞。由此,荒诞是悲剧与喜剧的中介;命运性悲剧内涵与滑稽性喜剧方式的巧妙结合,是荒诞最显著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和他对悲剧理论的初步认识进行了全面的充实和发展,使之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形成了黑格尔悲剧理论。这为中外文学悲剧理论以后的发展和成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林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美学家,更是一位上承康德,下起黑格尔,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和中介作用的悲剧理论家。谢林的悲剧审美观认为,全部悲剧艺术的基础是隐蔽的历史必然性对人类自由的干预。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是黑格尔悲剧美学思想的直接源泉,他的悲剧“干预说”、“和解说”和悲剧功能理论,都直接影响了黑格尔的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8.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喜剧美学思想的继承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喜剧本质及喜剧形态两方面对黑格尔及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喜剧美学思想进行了比较。在喜剧的本质方面,本认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的理论有继承、吸收,也有批判、突破。继承与吸收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都运用辩证法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关系来分析喜剧的本质,都以内容的否定性来限定喜剧形象,也都重视喜剧否定性内容的社会伦理及审美教育意义。批判与突破而体现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了丑是喜剧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布拉德雷(F.H.Bradley 1846—1924),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最杰出代表,以研究和宣扬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悲剧学说而闻名于世。他基本上肯定黑格尔的悲剧学说,但就黑格尔的某些论点又作了些补充和“修正”。布拉德雷指出,所谓悲剧描写“精神的自我分裂和自我耗损”,其实是在强调冲突双方都有一种精神价值。“悲剧性的冲突不仅仅是善与恶的冲突,而且最主要的也是善与善之间的冲突。”对莎士比亚悲剧作品的分析和探讨构成布拉德雷悲剧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