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读者,视觉不再是边缘化的东西,虽然文字阅读依然占主体,但视觉亦已成为主流。对于一张报纸而言,版式如房屋之梁,照片如房屋之窗,文字则如房间之物。梁、窗、物的完美结合,才能透过读者的双眼,撼动读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诗的“建筑的美”,在本质上,是附属于诗的“音乐的美”的,与之同属听觉,而不大属于视觉。作为诗意的载体,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属于听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符号的符号,当然也属于听觉。正如音乐属于听觉,记录音乐的乐谱也应属于听觉一样。只是由于洋为中用,新诗分行分段排列,其文字呈现才有了时间及空间的双重性,才有了听觉及视觉的双重性,诗的“建筑的美”才被发现,才被提出。但它绝非绘画、雕塑、建筑以及舞蹈那种真正的空间艺术,纸上的文字的诗,一经朗诵或歌唱,其虚拟的“建筑的美”又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图像或影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影视、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媒介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传统语言文化带来了深层冲击和全方位挑战,并催生了一种新型文化——视觉文化。美国文化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什么是视觉文化》一文中曾指出:"视觉  相似文献   

4.
口语、书面语、屏幕语言,是人类历史上先后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屏幕语言是在电子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听为主、兼及视觉的符号系统.在这三种不同的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基础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屏幕语体.屏幕语体注重语音在交际中的表达作用,也重视文字的辅助作用,还重视协同语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视觉文化生活与视觉艺术素养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晓刚 《现代传播》2005,(5):117-119
一、视觉文化生活的轨迹与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人类越来越切身感受到文化呈现方式的历史性变迁:曾经雄霸世界若干世纪的语言——文字文化正由中心滑向边缘,代之而起的是蓬勃发展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是影像与形象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它踏破以往视觉艺术的边界而向整体的生活突围,成为波及人类生活每一寸空间的文化弄潮者——不但我们生活中间的建筑、居室、服饰、街牌广告、电视图像、商品宣传册等等充斥着视觉图像,就连美味、音乐、肤感等难以言传的非视觉元素也要频频向视像转化;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相继“触…  相似文献   

6.
吴珂 《新闻窗》2008,(1):101-102
文字是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文化,传承着人类文明;文字是会说话的图形,以形说理,以意动人;文字是视觉传达的媒介,引领我们走进多姿多彩的世界。自人类文明进入有文字的时代,就有着文字设计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运用。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信息的传播都少不了文字这一重要元素。在所有视觉类广告中,基本是采用文字、图形、色彩、影像或立体造型为符号语言,来传递广告信息。因此,在平面广告中,文字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和信息传递的容量。  相似文献   

7.
邓俊峰  梁婷 《传媒》2017,(24):54-56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媒介技术变革与传播模式创新进一步拓展了视觉设计范围,互动性视觉设计应运而生.互动性设计就是以互动思维和信息互动技术为根本依托的新媒体设计形式,如互动影像、互动游戏、互动展览等.本质上来讲,新的视觉设计必然会催生新的视觉语言以及新的传播形态,互动设计决定了视觉语言传播的互动性.随着受众对视觉语言主观需求的日益提高,视觉语言传播形式变得愈加多元,而面对视觉设计形式、设计理念、审美需求等方面的转变,视觉传播主体如何顺应时代潮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对提高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和相关品牌黏性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新媒体视域下视觉语言传播互动性实现路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幽默广告的视觉语言是广告表现中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以生动的造型、鲜明的色彩和富有戏剧性的影像,直观地表现广告核心诉求.历史为我们展现了幽默广告视觉语言其形式与特征的多样与演化过程,我国幽默广告视觉语言所显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类型特征--滑稽、诙谐和荒诞,反映了幽默广告视觉语言在广告宣传与推广过程中的表现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书籍装帧设计是包括文字、图画、色彩三大要素的整体设计.图画,指用于装饰书籍的插图.书籍装帧中的图画语言作为书籍之“象”,是书籍之“意”的视觉呈现,体现书籍个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以达到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书籍装帧设计中图画语言的运用应体现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纪录片有两个指向,对外指向人、社会和自然,对内指向创作者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叙事则是纪录片在用影像构建和表述世界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借助某种视觉媒介,如文字、影像、音像等,把一件或者很多  相似文献   

11.
口语化,即以日常说话的语言写散文;虽然口语见诸于文字,却自然朴实。平易近人,亲切如闲谈。口语化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诸如津味的,京味的,等等。写散文能做到口语化,也很见驾驭语言艺术的功力。近读画家关增铸同志的散文(见朝华出版社出版的《关增铸文集》),对于他所运用的语言,我觉得很有嚼头。他用老北京的口语写起文章,如同面对朋友聊天,见到的,听到的,悟到的,聊得随意,聊得风趣。聊得无拘束。但,这个聊,是用文字写出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是这样解释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一般包括它的书面形式,但在与文字并举时,只指口语.每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都用自己固有的,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意念.从事电视节目制作的人首先要掌握电视语言,否则就不能在自己制作的节目中,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准确.电视语言有文字语言、声音语言和画面语言三种形式,被统称为视听语言.  相似文献   

13.
电影《机器人瓦力》中有这样一个片段:700年后智能机器人伊娃向舰长汇报地球状况之时,舰长因急迫地想知道情况,不等机器人说便拔下其身上的记忆卡,阅读录下的影像.在这个情境中,有声语言和文字显得苍白,影像语言却充满力量.从头脑外部的影像到头脑中的图景,联通它们的并不是有声语言或文字,而是电影语言或称影像语言.  相似文献   

14.
蔡长虹 《传媒》2007,(7):62-63
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能指系统,视觉图像的确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文字符号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文化建构中的地位,视觉符号的存在与大行其道也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但视觉语言并不排斥文字思维,视觉文化也并非要与自然语言决裂,那些认为视觉传播将要和势必取代语言信息的视觉中心主义者,无疑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夸大.我们有必要从语言文字符号的角度,对视觉文化在传媒时代的含义和走向做一番厘清和规正.  相似文献   

15.
丁凡 《新闻世界》2013,(7):275-276
【摘要】影像的说服力要远远大于文字。“视觉说服”一词,常常与广告联系在一起。其实不仅如此,运用影像塑造本国或他国的国家形象时,也需要巧妙地运用视觉说服。视觉说服的技巧,体现在影像符号的选择、影像叙事的结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孙彦文 《记者摇篮》2007,(12):F0003
内心感言:我虽然不愿意太过于理会照相机的独特的证据个性,但文字和语言无法诉说我内心的意图,我只期望影像成为我与人沟通的工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的今天,传播科技快速发展,"影像"的储存媒介、呈现形式、叙事结构与符号意涵也不断与时俱进、演化改变。十九世纪中期,摄影技术出现后,人类视觉所感知的外在景物方可借由"影像"重新呈现,"影像"也成为"语言"和"文字"以外,最重要的社会文明发展记录工具、传播沟通方式以及符号意义载具。  相似文献   

18.
报纸开设个人图文专栏,早而有之,然而以影像先决,文字后补,影像和文字互动互补的个人摄影图文专栏,在我的视野之内几乎是空白。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的优势,在文化传播中超越文字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的"通用语言"。图像打破了语言文化的理性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理性思维的习惯,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阅读转变为观看。正是由于图像在传播中的优越性,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其影响力以及传播速度比文字更快、更广。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从言语交际媒介的角度,把言语活动方式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并进一步指出:口语包含"自发"(交谈、独白)和"非自发"(背诵、朗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言样态多种多样,基本上包含两大类:一类是"非自发口语",即有稿件依据的口语,是稿件(书面)的口语形式;另一类是"自发口语",即没有文字依据的即兴口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