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作为建安七子之首,他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孔融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古人对孔融文集中三首六言诗真实性的质疑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语言风格和对曹操的情感倾向两个方面。亦有当今学人从诗歌内容的角度确定其为伪作。仔细分析,以上这些质疑或判断都缺乏依据。三首六言诗的内容与孔融生平和历史事实并无出入;诗歌语言平凡浅近有因可寻;诗歌称赞曹操功德,与孔曹之间的关系也不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孔融罪状并非全系“枉状”。它符合孔融后期的性格特点和思想风貌。孔融罪状究其实质。还是一种奇言奇行,是一种个性高扬的表现。它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孔融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真实的孔融是恪守儒礼、既忠且孝之人。曹探杀害孔融的根本原因还在政治,其它都是附属和派生。由于孔融的政治根性所决定,屡屡触犯曹探的忌讳,终于导致身死族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4岁时,全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先拿,孔融拿了个最小的梨,他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父亲夸孔融  相似文献   

5.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相似文献   

6.
一日,孔家有客来访,孔母端梨而出,小孔融挑了一个最大的给了客人。小小年纪有如此觉悟,实在可嘉。但余以为孔融此举乃必然中之必然,现将理由陈述如下:1.小孔融听爸爸说这位客人就是他期末考试的监考老师。2.小孔融拿起大梨刚想吃,突然发现梨中有一条小虫在向他打招呼。3.小孔融平时喜欢看报,报上说越是大的水果越有可能被喷了生长激素或者农药。4.小孔融听电视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大鸭梨。小孔融偏偏是个送礼爱好者。5.来客是一位公司老板,想来试探一下应聘者小孔融。这类文章我小孔融看得多了。“小样,打个领带我就不认识你了?”6.…  相似文献   

7.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  相似文献   

8.
后世的一些人常常因为孔融未参加邺下活动 ,或未被陈寿提及 ,或未为曹丕《典论·论文》之前的舆论认可 ,而对其“建安七子”的身份表示质疑。这些人实际上犯以一偏概全、历史误读、或以前否后的错误。一些人由于过分强调孔融、曹操之间的矛盾 ,企图从政治上否定其七子身份。实际上孔融与曹操曾一度休戚与共。其他人从孔融创作与其他六子的个性差异出发 ,企图从文学上否定孔融的七子身份。但事实是孔融的作品也有建安文学的一般特征 ,即气盛与辞丽  相似文献   

9.
汉代建安七子之一孔融的作品原集久佚,目前对于其集中所收录的三首《六言诗》,自明清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其一认为是他人伪托之作,其二认为是孔融所作。笔者据《六言诗》三首所载内容和思想倾向,同时结合孔融生平事迹。可以推定此三首《六言诗》非孔融所作,当是另有其人。  相似文献   

10.
选择题:曾经有一大一小两个梨儿,摆在孔融兄弟俩面前。弟弟孔融抢先抓起小的梨儿,把大的留给哥哥。问:孔融为什么让梨?请选择:(1)当时孔融正好牙疼。(2)大梨烂了。(3)为了让哥哥替他完成家庭作业。(4)炒作,让自己出名。(5)大梨儿有毒。正确答案:(5)原因如下:如果孔融牙疼大梨不  相似文献   

11.
名人妙语录     
一天,孔融独自去拜访李元礼(李元礼是当时洛阳名人)。李元礼与孔融谈古论今,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在场的宾客们都称赞孔融聪明、机智与博学。这时,陈韪  相似文献   

12.
孔融的故事     
《少年读者》2008,(9):42-43
孔融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去京城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  相似文献   

13.
孔融分梨     
《小学生》2006,(1):I0011-I0011
东汉大学者孔融六岁让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很少人知道孔 融在六岁时巧妙分梨的故事。 一天,孔融的伯父和六个堂兄妹从外地来探亲,孔家前厅里笑 语喧声。伯父在外地做官,一家常年在外漂泊,孔融不但从未见过 六个堂兄妹,连伯父、伯母的样子也几乎忘记了。闻讯赶来的孔融 和他们见过之后,便十分规矩地坐在一边。  相似文献   

14.
判断一个人主要应该看其行而不是听其言。历史上对孔融的定位争议较大,而出发点恰恰在于许多人只根据孔融的片言只语。笔者根据孔融一生对亲人、朋友、汉献帝和曹操等几个主要对象的不同态度和行为,看到的是一个严守礼教的孔子后裔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孔融让梨     
林泉  冬二 《学子》2015,(5):26
【孔融让梨】这则成语讲述的是东汉文学家孔融(rónɡ)年幼时便懂(dǒnɡ)得谦让(qiān rànɡ)的故事。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mǐn jié),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4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fù),并且懂得礼节,父母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lí)子给孩子们吃。父亲叫孔融来分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其余的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父亲奇  相似文献   

16.
东汉时期,孔融的爸爸在首都洛阳做官,十岁的孔融想看看京城是什么样,硬缠着爸爸把他带了过来。  相似文献   

17.
孔融(153——208)字文举,为“建安七子”之一。相传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孔融七世祖孔霸,做过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他的父亲孔佃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虽然十岁时就死了父亲,但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yǐnɡ)过人。他六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六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  相似文献   

19.
7月7日,在齐鲁晚报上看张亚慧的一篇题为《孔融,你不应该让梨》的文章,个中观点,不敢苟同,又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张亚慧在文中阐述了孔融不应该让梨的理由:孔融选择了小梨是一种不诚实,不可爱的表现,是一种“小聪明”“小把戏”,而吃了大梨子的几个哥哥,势必会受到舆论的压力,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影响兄弟间的团结。文章还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孔融长大后,一定是个不会审时度势,精于管理的人。作古一千多年的孔融,长大后到底成为了一个怎么样的人,已经不需要我们预言了。据史料记载,孔融系孔子二十世孙,自幼接受正规、严格的儒家思想教育,不…  相似文献   

20.
泰述 《现代家教》2000,(12):52-53
东汉末,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神童”,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子第20代孙孔融。孔融(150—208年),其父孔宙官至泰山都尉。孔融在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因此后世把它称之为孔北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