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百度和教科书的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误读:这里的"落霞"和"霞"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指的一种飞蛾!"落霞",确切的解释为"零散的飞蛾"。百度和教科书对"落霞"的解释有两个释义:其一指晚霞。举例便是王勃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的《辨骚》篇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对于"《雅》《颂》之博徒"一句中"博徒"一词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回顾20世纪以来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认为"博徒"一词需要在文献的基础上做出合乎文本的解释。本文通过对汉代以来"博徒"一词的用法,结合骈文对仗的写法分析"博徒"一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得出"博徒"一词确为贬义色彩,并且据此阐明刘勰的用意。  相似文献   

3.
徐丽华 《文化学刊》2015,(4):188-189
语言中有很多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亲属称谓语也是如此。河西方言亲属称谓语存在着"同名异实"现象,同时也存在用几个称谓语指称同一类亲属的现象,即"同实异名"。  相似文献   

4.
亲属拒证是出于对亲情伦理的需求和人性的保护,是法律对人权保护的需求。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免于出庭作证"的规定,也可以说是亲属拒证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初步建立,但与我国古代"亲亲相隐"的制度相比,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应借鉴古今中外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加完善我国的亲属拒证制度。  相似文献   

5.
《潜夫论·浮侈》"文组彩褋"一词,《后汉书·王符传》引作"文组彩牒",其字形与训释古今聚讼纷纭。综合考察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出土实物来看,"牒"是"褋"之通假字,《潜夫论》作"褋"为本字,《后汉书》作"牒"为借字。"文组彩褋"并非如清人汪继培笺所言为鞋子上的装饰物,"文组"指"带有花纹宽而薄的丝带","彩褋"是指彩色的单衣。  相似文献   

6.
张惠言选编的《词选》连同他亲撰的序言作为具有开宗立派意义的词学改革纲领,最终催生了清代词学史上取代浙西词派统治地位的常州词派。张惠言以"比兴寄托"和"意内言外"的词学理论主张开一代风气,被后人尊为常州词派宗主的他在词学创作上也是身体力行,其《茗柯词》存词46首,自觉地继承、践行了比兴寄托的文学传统,寄寓了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底层知识分子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7.
李喆 《文化学刊》2008,(4):115-120
在收养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当夫妻双方共同作为收养人时,对夫妻二人年龄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下文简称《收养法》)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收养法》的特点、立法趋势、我国在收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以及现行《收养法》的具体规定四方面,在实然法律层面进行分析,认为夫妻双方一人年满30周岁即可收养。  相似文献   

8.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胜的基础 文化一词,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的解释是: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它的特点有,一是铭刻在人们的内心;二是缓慢诞生的,每天都在获得新生力量并取代权威力量;三是维持和激活人们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9.
《鹧鸪天》是宋词小令"金曲"词调之一,此调用于填词歌唱始见北宋前期的柳永,其音乐渊源当与初盛唐教坊曲《山鹧鸪》有关,又与唐五代词《望远行》和宋词《瑞鹧鸪》二调形体较为接近,盖柳永借旧曲而翻制的新声。此调在形体格律上相当于一首七律的变体或两首七绝的连缀,既有近体诗的严整形体和谐婉声律,又比近体诗新颖灵动,摇曳多姿。在声情美感的表现上,此调既以风流蕴藉为擅胜,也兼具愁怨感伤之调、富丽雍容之音、清新婉丽之致,颇富艺术张力与审美弹性。  相似文献   

10.
李阔森 《职业圈》2012,(23):158-158
一、鉴定意见的概述 鉴定意见是指鉴定人对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运用专门知识或科学技术通过分析、判断所出具的专门性意见。美国最早使用鉴定意见一词,它的实质是一种证人证言。我国2005年颁布《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2007年颁布《司法鉴定程序通则》,2010年发布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与《办理死刑案件的证据规则》,2012年通过《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一步步对鉴定意见进行了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统治者普遍崇信谶纬之学,灾异诠释令广大民众深信不疑,且纬书的权威和影响甚至盖过儒家五经的特定历史境遇里,先秦经典中的圣贤本旨被严重抛离,每个人似乎都可以自由地按照当时流行的方式去解释自然和文本,解释者的权利和地位突显。不仅如此,齐、鲁、韩三家诗"咸非其本义",汉儒"以《诗》为谏",毛诗阐释"不过美、刺二端",所有这些都为汉代"《诗》无达诂"话语的出场提供了一种忽略原意和真相的解释祈向,也提供了一种可以"按需诠释"的时代氛围。  相似文献   

12.
南宋俞庭椿作《周礼复古编》为周礼学史上集前人"《冬官》不亡"理论之大成,开"《冬官》补亡"之风气的开拓性著作,在宋代思想史、文化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书内容虽深为清以后人诟病,但其合理性与对元明两代的《周礼》思想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故其得失值得我们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上博楚简《诗论》公布后 ,引起众多学者的注意和讨论。其中关于 1号简“孔子曰”以下三句 (特别是最后一句 )文字的解读 ,争议最大。李学勤解读为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意。”① 而关于“隐”和“意”的读法 ,歧说甚多。如“隐” ,或读作“吝”、“泯”、“离” ,“意” ,或读作“言” ,再由此排列组合为更多的读法。关于这些字的读法 ,本来是古文字学家才有发言权 ,不过 ,当古文字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时 ,治诗学的人也许可以根据学理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 ,我们是否可以将“文亡 (无 )隐意”还是“文亡 (无 )隐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龙学研究中,对于"神理"的种种解释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均未触及根本。要正确理解《文心雕龙》中"神理"的含义,应该把产生它的人文环境与其现实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均不可取。本文考察、分析了晋人、僧佑和刘勰著作中关于神理的论述,从"神理"与"为文"关系的角度,认为《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虽然在形式上具有"佛性"、"缘起"、"中道"、"智慧"等多种含义,但在本质上则归于佛学"圆觉真如"。刘勰借用"神理"一词确立了人在"为文"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于春秋时期息夫人的事迹,《左传》《吕氏春秋》《列女传》中有三种不同的记载。其中,《左传》的记载较为符合历史原貌,《吕氏春秋》中的相关片断属于传闻异辞,《列女传》中的论述则是经学话语背景下的产物。依照《左传》所载,息夫人被虏入楚,与楚王共育二子却始终"未言"。后世的阐释者对于"未言"二字给出了各种解释,从而建构起了各自不同的叙事文本,息夫人的形象也有所差别。历代歌咏息夫人的诗歌,虽然大多都基于《左传》,但诗人也表现出同情、谴责、嘲讽三种不同的主观态度。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有关跨文化传播资讯时,我常为“文化”与“文明”两词的涵义感到困惑。在英语里,culture(文化)和civilization(文明)似乎较易区分,在中文里则常易混淆。《辞海》里“文明”一词的释义有二:(一)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二)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按第一义,文明与文化就混为一谈了。中国翻译者协会黄友义副会长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  相似文献   

17.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诗·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中的"绿竹"是两种草或两种菜名,还是指绿色的竹子,自汉至清,一直争论不休,可谓形成了一桩学术公案。钱锺书《管锥编》广征博引中外文献资料,揭示出这一学术陈案实际上涉及如何理解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大问题,他认为,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可分为两大类,就创作主体而言,诗文中描写景物有两种情形,一是"得之当时目验者",二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就接收主体而言,须对作者描写景物是"得之当时目验者"还是"出于一时兴到者"做出判定,不能缘木求鱼,或按图索骥,或刻舟求剑;即使是"得之目验"者,还要考虑到"因世变事迁"的复杂性,亦不可守株待兔,从而令人信服地破解了这一学术陈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系统考辨和内容读解,发现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在通行的各类选本和教材中的诗句"原驰蜡象"有文字偏失,应为"原驱蜡象"或"原驱腊象"(两种形式的存在各有原因)。本文还借此试图倡议建立一门"当代文献学"。  相似文献   

20.
"察隻子""变复""偶语"是古籍中的三个疑难词,前人释说不一。本文认为"察"的本字当为"差","差只"义为无匹配的一只;"复"有消除义,"变复"义为灾变消除;"偶"有会合、会聚的意思,"偶语"的确切含义是"私下聚在一起谈论不宜公开的问题","偶语"还有名词的用法,指风言风语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