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教育制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其发展经历了几度盛衰循环,体现出“以道抗势”与“以道附势”的双重性格。表面上看,“以道抗势”体现出“道”“势”的矛盾冲突,但实质上,由于“以道抗势”蕴涵的“道”“势”对立并不是“势”与“非势”的对立,而是此“势”与彼“势”的对立,即书院所倡导的理想之“势”与现实之“势”的对立,因此,“道”“势”是内在相依且可以转化的。“道”“势”相依既构成书院制度发展的内在脉络,也使得书院制度具有无法摆脱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打的虽是“道”的旗帜,行的却是儒家之道。尽管《水浒传》与道教的关系很密切,“替天行道”也很容易和道家、道教之道搅和在一起,但宋江实际上行的自始自终都是儒家的“道”。  相似文献   

3.
在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笔记小说中,"茅山道士"的形象经历了一个从以正面角色为主到几乎完全成为负面角色的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与历朝统治者对待道教的不同态度以及道教中各个派别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尤其是与茅山上清派自身的兴衰起伏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学校作为实施社会教化的基地,有着历史悠久、仪式多样的学校典礼仪式。从汉代的"大射之礼"到隋帝的"问道之仪,释道之礼";从唐政府的"束氵制"到宋代书院的祭祀活动;以至金元之际的"庙学"。典礼仪式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了中国的传统学风和教风———"敬道"、"逊业"。这些对今天我国高等学府在学风、师资和大学形象等方面的建设,尤其在学校对社区的辐射影响作用的发挥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一理念贯穿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古代高等教育的纲领.成均、私学、太学、书院可分别代表古代大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大学之道"理念蕴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文与人的关系,在是亦不是之间,是一个悖论.悖论的一面是文如其人,文章是人写的,作者的认识评价思想感情总要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悖论的另一面是文不如其人,中国古代的文化人都以代圣贤立言为己任,但社会的黑暗不公又迫使他们随波逐流;文与人又存在着固定与变化、单一与杂多的关系.文章最能体现作者人格的是其格调境界与语言.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重论述儒家人生理想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生现实的矛盾,在阐述儒家人生理想积极因素的同时,着重探讨美好的儒家人生理想与人生现实出现反差的原因,以供现代人思考对儒家人生理想如何既克服又继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传统中国社会,家长在家庭空间内对士人童蒙时期所进行的各种道德训诫,其定位坐标依然是儒家之道,涵盖了一切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伦理纲常以及群体观、社会观等价值观念,由此指导着士人去寻道并走向循道之实践。但由于受个体主观因素及社会外在环境等影响,士人践行中则出现了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弃道求存、以道抗势等多样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孔疏时其"道"这一基本范畴有全面、深入的论述,但只有在时"无"、"易"、"太极"、"一"、"太虚"、"神"等重要概念与"道"的同异辨析基础上才可能理解孔疏道器体系推衍的始点和易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11.
12.
近代印刷工业的兴起,新闻出版业的形成,报刊、杂志的大量出现和文学社团以及作家职业化(稿费制)的形成等物质条件为后来现代文学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器物层面上的改变是浅层次的,"道"的确立则是十分艰难的.经过近代以来现代意识的积累,量变转化为质变,新文学才得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真正诞生.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艺术家马克斯*魏勒的绘画很早就脱离了具象,他的晚期风景画,基本上只是色彩的团块、线条、斑点,却能真正展现自然的内在力量.他认为绘画是"过程",他追求整体地把握世界,这与中国的"道"的精神有着内在联系.他通过中国宋人的山水画与中国的道"相遇.他从宋人山水画中体悟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把握方式,并把它当作一种哲学方式,为自己艺术创造打开了新的门径.走上现代艺术探索之路,使他的绘画语言呈现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功夫在诗外"--关于通识的思考札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以爱因斯坦为例,说明通识教育对专业教育的意义、通才与专才的关系、现代通识与传统博学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闻一多先生所提出的“宇宙意识”,近似于中国古代哲人所说的“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思维的民族特征。艺术家对“宇宙意识”或“道”的情感体验特色 ,使“宇宙意识”或“道”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宇宙意识”的提出 ,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美学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孝慈之道"是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其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在当代中国孝慈之道经过创造性的价值转换,对于改善当今的家庭道德教育方式、增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加强家庭美德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家庭德育中继承和弘扬"孝慈之道",克服当前存在的"孝慈之道"缺失现象,增强家庭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士的幽灵,在近现代中国留学生中徘徊。“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基因,构成他们的主流文化情结: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及文化传承向西方“取经”。没有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像他们这样,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留学生像他们这样,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当作“主义”来热切追求。一百多年来,他们就像他们的先辈———士大夫阶层一样,从未脱离中国政治斗争的漩涡;但又与士大夫们不同,常常陷入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的误区。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民族的构成要素之一,它作为记录、保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最高标志”([法]孟德斯鸠),一个人爱祖国就不能不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不能不对他的母语情有独钟。 著名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Sapir)在《语言论》中写道:“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上帝的话语,是道路、真理、生命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便是智慧。其存在有两种形式,即超越与临在,分别表征为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特质,而两者的结合点便是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并外化为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