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基础设施、数据等数字要素的广泛应用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内部各创新要素及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改变了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生成逻辑,亟需完善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与政策体系。从系统功能视角探讨了数字要素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演化过程、影响路径和政策方向。结果发现,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经历了“数码化—数字化—数字转型”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并且通过改善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与知识应用推动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在此基础上,基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取向三个维度构建数字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框架,并从理论构建、监测评估、制度逻辑、场景发展四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中国数字经济体量大但辐射能力不足,数字化转型有待进一步深入,而欧盟数字创新中心是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策略。因此,在梳理数字创新中心定义和内涵基础上,系统分析欧盟数字创新中心的服务内容、运作机制和发展现状,并以3个典型数字创新中心为例,总结得出欧盟数字创新中心的特色经验,包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困境、形成连续协调的服务体系、搭建多主体多层次平台和布局完善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基于此,得出对中国数字化创新发展的启示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布局、以数字创新中心为平台构建合作机制、以政产学研协作为基础培育生态系统和以完善的服务与设施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相似文献   

3.
数字地震观测已成为当今国内外发展地震观测技术和地震观测台网的有效手段,数字地震记录的分析处理和从中提取关于震源与介质的信息,对于推动地震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和改进数字地震观测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地震分析处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如何利用C8051F310混合信号ISP FLASH微控制器设计制作多路转换器,此仪器在台网中心如何应用,以及设备的功能和原理。使用现场总线和上位机及其它带串口的设备通讯,进行数据交流。  相似文献   

5.
数字金融作为依托信息科技与国家政策支持发展起来的新型金融业态,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将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省级数据与中国上市企业数据进行匹配,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也都显著提升了企业价值,并且产品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字金融和企业价值之间的正向关系,这表现在,相比于高产品市场竞争行业,数字金融发展的价值提升效应对低产品市场竞争行业效果更为显著。文章丰富了数字金融相关研究,并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数字图书馆推出的网筝NK-800技术,通过它可以连接到别的代理服务器,使网络资源得以共享。该项技术的推广将使国家的网络资源实现高度集中化、一体化、发展化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难以满足正常业务存储和管理能力的情况下,对吉林省测震台网中心及其涵盖的测震台站的业务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以hadoop大数据技术[1]为基础平台进行存储和处理,提供了数据的输入、历史数据导入、业务数据的共享等应用。为业务人员业务情况的分析和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地震监测技术及台网规模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后,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总结,哈尔滨地震前兆台网直摆倾斜和水位观测在区域中强地震危险区的判定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前兆台网规划测项分布更加均匀,观测手段更加齐全,增加了前兆观测信息量,提高了前兆观测信噪比,规划力争在哈尔滨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前前兆台网能捕捉到异常信息,为哈尔滨地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欧亚大陆及周边海域114个数字地震台站12000多个长周期波形记录,采用面波频散反演方法,对欧亚大陆地壳上地幔进行S波速度成像。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岩石圈厚度由40 ̄60km(大陆裂谷带)增厚至190 ̄220km(克拉通地区),直到400km深度,各个板块和地块的横向差异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对于沿线国家甚至是全球发展意义重大。大数据时代下,"丝路"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加快和提升跨境合作的效率和水平,培育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丝路"建设的信息化需求,提出了由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丝路"和大数据计算分析中心3个层次构成的"丝路"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建议尽快启动"数字丝绸之路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十一五"福建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完成,数字化地震台站数量急剧增加,地震观测数据也成倍的产出,如何把这些大量的地震观测数据快速、合理的存储起来是许多地震工作者要面临的一道难题。地震数据的存储主要分为内部存储和外部存储。内部存储由过去的磁盘改成现在大容量的硬盘存储;而外部存储由以前的磁带存储发展到现在的光盘介质存储。在外部存储期间经历了CD光盘、DVD光盘和现在的BD光盘的存储。主要论述BD蓝光光盘在地震观测数据中的存储特点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黄朝椿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02-1409
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文章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据要素“分类分级分置”确权利用的思路,围绕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3个问题,研究了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呈现出3个阶段的发展趋势,随着企业数据主导阶段的到来,为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提出了现实要求和发展机遇。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建设面临的障碍,需要从供给侧入手,坚持顶层设计,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重点解决好权属界定、交易模式、数据供给3个问题。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最后提出了设立国家数据管理局、建立国家数据中心、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地震局台网测定,2004年12月26日08时58分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近海位于北纬03度54分,东经95度54分发生Ms8.7级地震。美国地调局USGS测定震级为9.0级。地震引发强烈海啸,波及近十个国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目前印度洋海啸的遇难人数已经突破15万人.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上升。印度洋海啸引起了全球对海啸问题的关注。那么地震海啸究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电视台全台网项目已经有条不紊的展开,作为全台网的重要生产环节,大洋高清制作网在设计初期就充分考虑到与全台网互联的方式和接口标准,为全台网的建设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本文从项目说明、网络架构、系统构成、安全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大洋非编系统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丝路”)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 大走廊, 对于沿线国家甚至是全球发展意义重大。 大数据时代下,“丝路”的建设 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加快和提升跨境合作的效率和水 平, 培育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 文章首先分析了“丝 路”建设的信息化需求,提出了由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丝路”和大数据计算分析 中心 3 个层次构成的“丝路”信息化建设总体架构。 建议尽快启动“数字丝绸之路 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应用示范科技支撑计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从国家安全观视角,不仅能考察美国数据隐私保护框架的顶层设计,也能充分、全面、立体地揭示出美国数据隐私保护制度的整体趋势与优劣,为我国跨境数字贸易流通有效安全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运用文献研究与内容分析法,对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的基本构成与特点、数据隐私立法演化历程及其数据隐私框架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美国新型国家安全观下的数据隐私保护以数字经济优先发展为前提;其数据隐私整体框架,由国内和跨境数据保护与流动规则两个部分组成;美国数据隐私保护统一立法、跨境数据流动监管与治理现代化立法成为趋势;美国主导的同盟国跨境数据流动圈的形成,成为逆全球化的数据贸易壁垒;构建“共同价值观下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王剑  高峰 《现代情报》2014,34(10):31
在数字资源开放环境下,科技创新不仅与科技资源的总量相关,还与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在对数字资源开放与共享服务的关系进行研究综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科技贡献率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数字资源为例,运用相关的分析与测算方法对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效果进行了评价、测度和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福建省地震局东山地震台为例,介绍了基层地震台站信息节点的概况与维护管理经验,可为其他基层地震台站信息节点的稳定运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彭心一 《科技风》2023,(4):56-58
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使算法与数据结合而产生的“大数据算法”应运而生。大数据算法作为数据管理、自动化决策甚至社会治理的新兴手段,在现代数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为切入点,以数字经济为研究背景,探讨大数据算法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路径。  相似文献   

20.
说起“数字海洋”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石绥祥。他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数字海洋”的推动者、研究者、拥护者与实践者。1998年,随着“数字地球”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理念的提出,中国的海洋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我国海洋的信息化发展。199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科学家首次提出建设中国“数字海洋”的思想。石绥祥研究员深刻意识到,未来海洋信息化工作是“数字海洋”的时代。从此,他坚定地踏上了“数字海洋”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历经4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海洋”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2003年,我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作为国家908专项三个项目之一,首次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展现在无数海洋人期盼的眼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